APP下载

习近平科技伦理观的生成源起、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2023-02-2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伦理观伦理人类

周 师 陈 亮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

科技既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生产生活更加高效、便利与智能。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活动只有在伦理规范的正确轨道上运行,才能达成其“向善”的价值旨归。“科技造福人类”有其前提预设,即只有以伦理规约的科技才能真正造福人类,科技伦理的缺失或者违背科技伦理的科技实践活动反而会祸害人类,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向善”理念及实践背后的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科技伦理问题,围绕该问题形成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其主持下审议通过的《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实现了科技管理向科技伦理治理的历史性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技伦理的战略支撑。习近平的科技伦理观既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又具有自身突破与创新,为新时代中国乃至世界科技伦理规范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基本遵循。正如有学者所指出“深刻领会与全面把握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的重要论述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特别重大。”①李桂花、锡宇飞:《“让科技为人类造福”——试析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的重要论述》,《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11期。

一、习近平科技伦理观的生成源起

(一)吸收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科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杠杆”作用,但他们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使科技异化为资产阶级奴役、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工具。

首先,科技异化为人类的敌对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基于物质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创造了科技,然而,人类创造的科技随后却畸变为危害与奴役人类的敌对力量。如科技的滥用导致了环境污染、核战争威胁、人类过度疲劳等潜在的抑或实质的危害。马克思就此指出,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类依靠科技创造的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6页。科技的应用使工人的肉体与灵魂被牢牢禁锢在因科技而生的现代机器上,同时大机器生产还直接抢走了本就稀缺的就业机会,造成工人普遍的失业、饥饿与焦虑。习近平承继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异化、外化批判的思想,特别强调新时代科技的价值旨归应该是服务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其次,资本主义的伦理道德等观念上层建筑将科技视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伦理道德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从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1页。在资本主义社会,伦理道德服务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资本家的资本增值服务,将科技等因素视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习近平借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科技为资本增值服务的思想,指出新时代中国科技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为资本增值服务,而是为造福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服务。

最后,科技理应用来服务人类。马克思曾强调:“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③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回忆马克思恩格斯》,胡尧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8页。马克思的这一重要判断从科技价值论的高度回答了“科技为了谁”的问题。在他看来,科技活动不应成为科技工作者满足其个人享乐的自私自利的对象化活动,而应成为造福人类、服务人类以及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换言之,“小我”与“大我”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科技活动本身是一种纯粹自私的乐趣,还是造福人类的感性活动。习近平吸收了马克思关于科技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伦理观,强调新时代科技活动当以为人类谋福祉为根本方向。

(二)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伦理思想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论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技伦理思想,充分汲取他们的思想养分。

首先,继承了科学研究要树立严谨作风的思想。严谨的作风反映的是科学研究主体对待科研客体所应秉持的风格态度与伦理规范。毛泽东指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0页。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务必踏实严谨,一丝不苟,务必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学结论高度负责的精神,否则科学就可能变成谬误,与科学研究的初衷南辕北辙,甚至带来不可逆的后果。

其次,继承了科技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发展科技不仅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还要造福人民。邓小平不仅指出“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8页。还主张科技要为全人类服务,“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3页。江泽民强调,科技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强调要“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最后,继承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科技伦理思想。江泽民提出要努力提高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重大任务。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胡锦涛以可持续发展审视我国科技活动特别指出,现代人的科学实践活动不仅要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强调后代人的利益突显了代际公正的伦理原则。同时,胡锦涛指出,要“发扬爱国奉献、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②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希望科技工作者能够继承并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爱国主义情怀,在新阶段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伦理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对科技及其效用进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富含哲理的科技伦理思想,对习近平科技伦理观的形成有着借鉴意义。

首先,借鉴技术自具善恶二重性的思想。道家的老庄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辩证分析技术善恶伦理二重性的哲学家。③参见陈万求:《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第122页。他们一方面肯定技术在便捷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技术也有恶的负面效用,如《道德经》有曰:“人多利器,国家滋昏”,在老子看来,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为的物役、道德的沦丧和生态的毁坏。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在《庄子·齐物论》中有曰:“纯朴不残,孰为牲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故残朴以为哭,工匠之罪也”。这一充满辩证色彩的思想为习近平全面看待科技的善与恶提供了思想启发。

其次,借鉴以伦理道德驾驭科技导其向善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就有“以道驭技”的理念,强调用伦理道德驾驭和引导科技,限制与消解科技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用。老子、庄子、墨子在该问题上均有丰富论述,如庄子强调“技不离道”,墨子强调“道技合一”,习近平关于以伦理力量规约科技的主张是对这些思想深化与发展。

最后,借鉴发展以经世致用为导向的科技伦理思想。儒家科技伦理思想中蕴藏着科技要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倡导经世致用、有益于国事的主张。在儒家眼里,“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和“三事”(正德、利用、厚生)是经世致用的正经技术,其他则属于“奇技淫巧”,会使君主玩物丧志,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④参见王前:《中国科技伦理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这与习近平提出的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主张不谋而合。

(四)直面和应对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伦理现实

以人工智能(AI)、基因编辑、机器人、大数据、量子通信、人脸识别、超高清视频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一日千里,已经深植于人类生产、生活等各领域和全过程,正在重塑世界科技创新版图,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现实的和可能的各种伦理挑战。习近平科技伦理观正是在直面和应对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中形成的。

首先,直面和应对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现实性伦理挑战。“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具体应用的恶果,引发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与口诛笔伐。涉事责任主体基于获得巨额商业收益和“一夜成名”的动机,知规违规、知伦理却违背伦理,给人类带来了诸如“脱靶”效应、遗传疾病风险、代际混乱等一系列伦理难题。习近平曾多次论及“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特别强调要通过“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76页。加以应对。网络技术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其应用引发的网络伦理问题同样引发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比如因使用网络带来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的抵牾、虚假信息和谣言、低俗色情传播、版权侵犯、网瘾、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一系列伦理难题。2023年“人肉开盒”网络暴力事件震惊世人。该事件涉及侵犯个人隐私、网络攻击、骚扰、虚假举报等违背伦理规范系列问题,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再次引发人民群众对网络伦理的热烈讨论。对此,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特别提出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任务与举措。

其次,直面和应对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可能性伦理挑战。人类成功研制出细菌细胞,使生命与非生命边界变得模糊。对人类而言,该技术一方面有助于对生命本质的再认识,另一方面也对生命伦理提出潜在挑战。在中科院考察时,习近平特别关注到人造生命研究进展情况,并论述了人造生命研究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生命伦理挑战。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可能引发诸如安全隐患、算法歧视、缺乏透明度、对现有权力构成威胁、对特定族群持有偏见、数据隐私泄露、责任主体不明以及价值观渗透等诸多伦理风险。正如马克思所言:“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0页。ChatGPT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语言技术,具有变革人类社会的潜在能量,但也可能成为滋生学术不端、“人工智能机器生成的文章能否被规范引用”、③令小雄、王鼎民、袁健:《Chat GPT爆火后关于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的冷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制造仇恨言论和文化隔阂以及泄露个人隐私等伦理问题的温床。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明确论及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科技伦理问题,要求通过加强研判与防范,使其在科技伦理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二、习近平科技伦理观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价值导向

从唯物史观看,科技是人民在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出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的价值导向却发生了异化,变成了以资本为中心的工具,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科技向善的伦理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民生科技,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中心的科技伦理观。他强调:“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61页。“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是工程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⑤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 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第2版。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在新时代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为指导站稳人民立场,始终让科技为人民造福的根本价值取向。

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科技让生活变得好了还是变得坏了,是让少数人的生活变好了还是让最广大人民的生活变好了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树立了什么样的科技价值取向,习近平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价值导向才真正能够让生活变好,让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生活变好。可见,科技本质上是工具,只有应用于民生,才能最终造福人民,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①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页。习近平的这一主张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价值导向的生动体现。

此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价值导向的“人民”既包括中国人民,也包括世界人民,涵盖全人类,“让科技为人类造福”,②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页。因此具有世界意义。习近平从全人类宏大视野强调中国科技发展不仅造福本国人民,而且还要造福世界人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方向、光明、文字和文明,造福了全人类。当今中国的科技发展成果赓续“让科技为人类造福”的价值导向与优秀基因,杂交水稻、医学科技等最新成果支撑习近平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服务世界人民,造福人类。为此,习近平倡导科技成果共享,“我们将加强工程科技信息交流,同世界各国和国际性组织共同建立大型工程科技数据库、网络系统和虚拟研究中心等,促进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③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 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第2版。

(二)遵循科技伦理基本原则

习近平为科技活动立规矩、定准则,突出表现为在他支持下通过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的五条原则。其一,增进人类福祉原则。科学研究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发展理念,坚持科技活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坚守科技活动为人民群众造福的根本价值取向,通过科技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二,尊重生命权利原则。一切科技活动都要坚守人民生命安全、身心健康这个底线,都要保护好他人的人格权利、隐私权利、知情权利、选择权利,按照“减少、替代、优化”的要求使用实验动物。其三,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活动不得歧视不同的社会群体,要以公平公正原则替代差别化、偏见化原则。其四,合理控制风险原则。坚持安全至上,对科技活动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技术应用风险应给予前瞻研判、客观评估和有效规避,增强风险管控能力,特别是要前置反思、全程评估和有效应对新兴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与挑战。习近平在谈及人工智能时指出:“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④《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日,第11版。其五,保持公开透明原则。建立健全科技活动披露机制,及时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利益相关主体公开关涉重大、敏感的科技伦理问题。严格执行该机制,务必做到透明、真实、客观,避免模糊、虚假、主观和有选择性的公开。

(三)教育引导科技人员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虽然科技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创新,报效祖国。”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页。他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指出,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如何爱国。2019年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爱国主义作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首要内涵加以界定。习近平也把爱国主义作为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来强调,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科技工作者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殷切希望与殷殷嘱托。“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吮吸着祖国母亲的乳汁,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成长起来,在处理自己同祖国关系时,理应将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自己毕生所学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唯有这样,才能受到党、国家、社会及人民的尊重与肯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正如巴甫洛夫所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一位科技工作者不爱国,甚至背叛祖国,将国家级核心机密泄露给他国,或者同对华不友好国家一道打压中国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企图阻滞甚至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又或者是抽象地理解爱国,割裂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这必将受到伦理道德的谴责。

(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为抓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所谓绿色科技,即以防治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科技活动。”①于安龙:《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论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年第3期。人类为了满足自身衣、食、住、用、行等需要,就需要不断地从事物质生产,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各种资源与能源,于是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思想。该思想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告诫人类:如果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超出了自然界所能承载的“边界”与“度”,就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并最终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正是在此背景下,用来规约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概念应运而生。西方以近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工业文明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换言之,西式现代化道路无疑都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即是例证。基于对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西式现代化的反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为此,他提出向“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②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光明日报》2010年4月11日,第1版。方向努力,强调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在习近平看来,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作用,但这里的科技不是以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传统近现代科技,而是新时代的绿色低碳技术,如新能源汽车、长时储能、光伏发电等。这就要在政策支持等多个层面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以绿色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绿色科技支撑。

三、习近平科技伦理观的价值意蕴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伦理思想

习近平科技伦理观立足世界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并在总结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伦理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科技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毛泽东阐述了科技创新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求实态度;邓小平提出关于科技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思想;江泽民在党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科技伦理问题;胡锦涛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科技伦理观。习近平不仅继承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的精华,还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科技伦理观。一是要求加强科技工作者伦理道德建设的论述,能够减少乃至消解当代科技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就网络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等最新科技前沿伦理问题做出了重要的指示。三是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推动可持续化发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四是在中华民族“强起来”而遭受西方对我国“断供”“卡脖子”的背景下,做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举措。作为新时代思想结晶的习近平科技伦理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伦理思想,而且谱写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技伦理思想的新篇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的思想宝库。

(二)使科技伦理学成为一门显学

新时代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内外的科技创新活动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果亮点纷呈。然而,如果将科技发展与伦理学比作一个人的两只脚的话,它们的发展是不协调的。客观而言,伦理学特别是科技伦理学的发展“缺位”、“瘸腿”、“跛脚”问题突出,难以有效为科技活动提供基本的伦理规范,这也是近些年来科技“越轨”现象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为了更好地让伦理学发挥对科技活动制约与促进作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伦理学学科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钱旭红院士指出的:“目前许多新的国家科研基地,都迫切需要切实的科技伦理学研究。”①付长珍、成素梅、刘梁剑:《量子论、量子思维与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钱旭红院士访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习近平科技伦理观为新时代构建新的科技伦理学学科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它拓宽了伦理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促进了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网络伦理学、人工智能伦理学等应用伦理学科的发展。

(三)为推动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和中国方案

首先,习近平科技伦理观指导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从国内看,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技成果“新业态”不断涌现,亟须相应的科技伦理加以规范。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基因编辑婴儿”等违背科技伦理的科技实践活动让我国人民意识到科技伦理治理跟不上科技活动的步伐,可能会危及人类的长远健康发展。习近平格外重视科技伦理治理工作,通过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将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我国科技伦理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根本导向。

其次,习近平科技伦理观为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举旗定向。破坏自然界就意味着伤害自己的身体,人类一定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界。科技并非都是保护自然界的,也有可能给自然界带来负担或毁坏作用,比如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利用科技就造成了“八大公害”事件。我国人口众多,不少能源要依赖进口,面临的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正如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所指出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明显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②人民出版社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1页。习近平强调必须走出一条绿色科技发展之路,既发展科技造福人类,又能推进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最后,习近平科技伦理观为世界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科技无国界,“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③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习近平科技伦理观从全世界、全人类着眼,从造福全人类的立场出发,强调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在疫情期间,我国与世界各国在诸如疫情监控、病毒溯源与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科技交流合作,为护佑全人类生命健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四)为科技造福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科技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人类造福的活动,科技造福人类是科技伦理的内在要求。违背科技伦理的科技活动最终伤害的还是全人类。如培育冬季可以生存的蚊子,受害的一定是人民群众。“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可能对人类健康基因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生命伦理的挑战。”①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习近平的这个重要论断告诉我们,科技活动具有两面性,既具有造福人类的一面,也有挑战生命伦理的一面,这就需要推进科技伦理治理,始终锚定科技造福人类的根本伦理导向。同时,习近平科技伦理观也向全世界表明,我国发展科技事业不是为了谋求霸权,不是为了凭借科技征服全世界,而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是为了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还强调,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造福人民”的思想。科技工作者要以造福人民为己任,在从事科技活动之前要理性思考自己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是造福人民的还是祸害人民的,要自觉以科技伦理规约自己的科技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伦理观伦理人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