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的四维解读
2023-02-20张德宝
张德宝 李 劲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改造自然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过程中绿色理念的不断转型,是党领导人民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我国乃至全世界今后的社会发展、生态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展与和谐相统一、治理与保护相协调,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仅为我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道路上指明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犹如“普照的光”,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为全人类负责的高度,致力于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有效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一、追求正义:中国共产党生态观重要价值指向
“正义”一词,为英文“justice”的中文翻译,其含义是相关各方在权利和义务等方面保持公平(fairness)和平等(equality),即拥有应得的权利且承担相应的义务。对于生态正义的理解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理解生态正义;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去界定生态正义。从内涵上,有学者认为生态正义是在正义的角度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利用自然资源、享受生态和谐的权利,同时又平等地承担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的义务,在生态价值上保持人人平等。①参见王宏兴、孙功:《生态正义的基本内涵及现实路径》,《人民论坛》2019年第24期。生态伦理学把生态正义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环境正义论者则把生态正义界定为分配正义,以奥康纳和科威尔为代表的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正义理解为生产性正义。还有学者吸收融合了环境正义论、生态正义论、生态社会主义所提出的各种类型的生态正义的合理成分,将生态正义界定为生产关系正义。①参见郎廷建:《生态正义概念考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因此,生态正义的落脚点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其本质仍然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以实践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克服资本逻辑是消除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自身和解的必由之路。②参见卢浪:《理论·历史·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重逻辑》,《求索》2021年第6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包括城乡(区域)生态正义、代际生态正义、国际生态正义等多个方面。
第一,城乡(区域)生态正义是影响我国生态正义的重要因素。城市或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资金、设备、人才、制度、教育等优势发展良好,而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一系列的优势措施相对匮乏,造成了城乡之间生态环境不公平现象。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环境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村生态统筹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损害责任赔偿制度等,推进区域生态正义。
第二,代际生态正义是生态正义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00页。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强调代际生态正义正是本着对后代负责的态度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问题的爆发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④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764页。
第三,国际生态正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首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系统阐释。其中,“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生态自然的价值诉求,倡导生态责任全球共担、生态利益全球共享。大国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旨在呼吁人类意识到我们只有地球这个唯一的共同家园,世界各族人民都要承担起保护地球的责任。
二、生态建设与绿色转型:从引领发展到相互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过程中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探索,走过了一条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点面到系统的发展历程。
(一)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服务革命建设需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乃至中华民族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建设,改善和保障劳苦大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稳定民心服务于民主革命的大局。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兴国调查》中强调了森林资源对于农民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指出森林是引起水涝干旱的重要原因,后来中华苏维埃委员会据此制定了植树造林五项办法。①参见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57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形象地描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景象:“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头。”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53页。并以此呼吁植树造林,以改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现状。在这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中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视和改变,影响了劳苦大众的基本生存条件,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探索:立足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进行了保护林业、兴修水利等工作推进社会生态正义、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林业不仅在生态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在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早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要求要“有计划地发展林业”。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9页。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在之后的具体实践中,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我国当时森林资源稀缺状况的植树造林措施。在动员群众、造林规模、护林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另一方面,水利工作事关农业发展的命脉,毛泽东同志认为“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6页。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兴修水库、涵养水源,在治理水患的同时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力,使农村地区得到了发展,以此彰显绿色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形成:保证改革发展事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中央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正义观也随之调整,以适应物质、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确立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03页。为改革开放以后制定、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奠定了思想基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的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统一,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现腾飞式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正义属于社会公平正义范畴,具有人的属性,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且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会随着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以改革开放为节点,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经过了由服务革命、建设到服务发展的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愈加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视。
(四)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核、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方面,不断总结系统治理经验,实现从“山水林田”到“山水林田湖”,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最后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实践中对各种环境形态内在价值的再认识、对生态系统理论的完整性补充。①参见刘晨晔、蒋诗语:《从塞罕坝精神重要论述看习近平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世界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扩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使补偿力度与环境破坏程度相匹配;扩大生态补偿资金的覆盖面;继续创新完善生态补偿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措施。面对日益紧迫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和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中国共产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要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倡导践行生态正义观。
三、生态危机与经济发展:从发展失衡到双重“和解”
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而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纵观资本主义发展史,全球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伴随着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当资本成为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中介时,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导致了生态危机,同时也导致了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而坚持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才能实现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9页。
(一)资本逻辑的动机对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制约性
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滥用自然资源而不考虑后人的能源使用,是资本主义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直接原因。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造成了生态危机。资本主义通过工业化创造了超过以往一切时代总和的巨额财富,并以城市化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支撑,以市场化为资本积累创造条件、提供体制保障。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不是毫无限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资本扩张、追求资本利益为目的的,一味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自然生态的客观规律,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因此,资本主义这种生产发展方式不符合生态正义的生产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即由于人类过度干预自然,最终造成自然对人类的背离和惩罚。另一方面,最大限度追逐自身增殖的资本逻辑,是生态非正义的根源,资本主义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从资本主义的本质来看,追求资本增长与财富积累,必然伴随着持续的扩张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通过经济全球化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一目的也符合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着社会矛盾和社会不公的问题,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生态问题的解决。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生态危机的爆发,往往会伴随着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为理论基础。第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坚持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的观点。强调“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页。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坚决反对割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合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要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即人追求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自然环境的规律性相统一。第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的观点。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主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保护缺乏动力,没有生态效益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另一方面,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的提升有赖于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有利于发挥自然生产力的作用,使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得以提高。不同于资本主义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增长而不考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平衡的逐利性做法,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强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平衡。这不仅仅是低层次的整体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妥协平衡,而是统筹兼顾,谋求二者相互转化的最大效率,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协同推进。
(二)构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生态利益观
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坚持的是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主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着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的危机。这些问题不仅对经济稳定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即通过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来推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缓解生态危机的反噬。绿色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经济则是应对经济发展带来各种生态问题的关键。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创新,发展绿色技术和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应对生态危机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提供了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包括气候变化、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即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去。生态环境不能只是发展的“代价”,而要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红线”,这对于应对生态危机、修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来讲,一方面,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中国共产党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统一,坚持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的演化相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传统的生态发展理念虽然也强调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但是这在无形中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寻找二者的平衡点,是典型的“经济-环境二元论”。“两山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因此,我们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方向,顺应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以创新为驱动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绝不可逾越自然的可承受界限,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
四、劳动价值与资本价值:从相互矛盾到动态平衡
生态正义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与自然、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以生态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而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正义。①参见郎廷建:《生态正义的三重维度》,《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核心之一,是我们现代社会体系的重要研究对象。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深层根源之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此批判整个西方工业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同自身以及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使自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9—60页。
(一)资本逻辑制约着生产关系使其脱离了生态环境的基础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强调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本主义追求私有制和市场竞争的核心原则,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倾向于将环境成本外部化,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价值评估。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资本仅仅是劳动的产物。因此,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可以从劳动价值的角度出发,实现资本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统一。
当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资本发展的“自由”,一边压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破坏劳资生产关系的“自由”,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正义”被深刻揭示其虚假性。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难以调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不正义。恩格斯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页。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破坏、掠夺自然上,资本的快速增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资本家在获得大量利润的同时却并没有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生态环境灾难使穷人付出了严重的代价,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果却由劳动者“埋单”,因此,克服资本逻辑是缓解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进一步实现人与人的和解的必由之路。
(二)合理的生产关系要求实现基于人与自然关系正义
生态正义的内核就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正义,即生态正义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究其本质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正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现实的人”。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始终坚持的一项理念就是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福于民,生动诠释了尊重劳动价值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一方面,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生态正义要求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具体而言,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猫论”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选择。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已发生变化,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生态环境建设的诉求。绿色循环经济将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强化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力,形成生态正义制度保护。另一方面,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生态正义要求人与人之间利用自然与享受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不同代际之间的人们要实现生态正义,当代人在利用生态资源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人的发展利益,“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4页。
(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本价值与劳动价值相统一的前提
实现劳动价值与资本价值的动态平衡要明确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不同于以往传统生态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将资本主义视为大敌”,②乔尔·科威尔、郎廷建:《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的视野》,《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0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强调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具有历史性,要辩证看待资本价值与劳动价值的关系,明确资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巨大推动力。
践行生态正义是实现资本价值与劳动价值之间统一的前提。首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共同体。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坚持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共同体的关键。其次,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发展共同体。要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再次,构建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的解决途径。良好的地球家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深入展开生态文明交流合作。最后,构建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生态正义共同体。即推动实现城乡(区域)之间、代际之间、国际之间等多个方面的生态正义。生态环境问题事关文明兴衰演替,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生态正义共同体就是要人类要在享受自然环境带来的利益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生态责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五、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从相互分离到有机统一
学界对于“正义”,多数情况下是从伦理范畴去理解,赋予其一种道德规范原则,纠正人的德性赋予社会制度以公正的原则。社会正义是人类一贯的价值追求。随着资本主义的无序扩张以及毁灭性发展,生态问题对人类社会不断产生严峻性挑战,生态环境要素开始被纳入社会关系的思考之中,社会正义逐渐由社会领域向生态领域延伸和拓展。
(一)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有机统一
马克思指出,一方面,人“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5页。另一方面,“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5页。人们对于生态正义研究的实质是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判断,旨在在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关系,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基于生态环境之上的生产关系的正义。“人们在处理环境保护问题时,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必须是公平对等的,在环境利益的享受与环境破坏的负担分配上贯彻公平原则。”⑤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3页。生态正义与社会正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生态正义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社会正义以及生态危机,人类逐渐建立起生态正义的共识,强调人的生态权益的享用与人的生态责任承担要保持公平、平等,丰富了社会正义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正义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制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战胜自然”的口号的提出,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反映党对社会矛盾认识的变化过程,也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经历了由“战胜自然”“人定胜天”到“科学发展”“和谐相处”再到“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演变和内涵深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在实践中坚持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的有机统一。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界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工具,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有机结合起来,既肯定自然界的价值,又反对将人的主体性消融在客体性之中,既强调人的主体性,又反对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①参见孙要良:《唯物史观视野下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解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 年第4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一项理念就是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福于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态正义思想。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倡导生态正义观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但是并不等同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满足人类需求为首要目标、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改造世界的技术中心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人的劳动力与思想的双重解放直接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人类不再被自然束缚,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如今的生态危机。
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内生关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下的生态正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并不是单纯地以人类为中心,也不是简单地以自然为中心,而是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即生命共同体。具体表现为:一是“自然共同体”。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二是“生活共同体”。人不仅生命依赖于自然界,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料也依赖于自然界。三是“经济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保障,金山银山只有建立在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才是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只有处于金山银山的保障之下,才是永远的绿水青山,失去了此一方面也就等于失去了另一方面。四是“文明共同体”。我国经济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中就非常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历史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的有机统一,自然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超越。
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生态正义观所强调的坚持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强调在生态实践中要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变革不合理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践行生态正义,全面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片面追求资本增殖所造成的社会正义缺失,全面超越资本主义以牺牲生态环境造成的生态非正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