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文化视域下凉山小学校语文校本教材的建设与研发

2023-02-20谢雅丽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凉山学段彝族

谢雅丽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西昌 615000)

一、对新课标的概述和解读

(一)新课标的出台背景和主要目标

新课标是教育部门对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的一次重大改革,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在变化,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理念也在发生改变,更加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1]。

2022 年出台的新课标,是语文教学变革的历史逻辑与应然走向,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新课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差异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这一转变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知识建构。

新课标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语文教育不再只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思考、交流、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变,语文课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此外,新课标的出台也是响应国家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部署。

新课标是对原有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改革和升级。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2]。新课标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倡学生主体性,强调实践活动和生活实际的结合,这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培养出既有知识技能,又有良好品质的人才。

新课标代表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新起点。新课标的目标,是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现代公民素质的学生。

(二)新课标在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在不同的学段设定了不同的教学要求,以适应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这些要求都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教育理念。

在1-2 年级阶段,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此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语境中学习语文,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3-4 年级阶段,新课标开始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比如阅读理解、写作和表达等。同时,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领域,阅读更多的书籍和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在书写方面,除了继续强调字迹的规范之外,还要教导学生如何组织和表达思想,进行简单的文章创作。此阶段的教学方法应更加注重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在5-6 年级阶段,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更为全面,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阅读、写作、表达等综合语文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阅读更为复杂的文章,了解更深入的文化知识,提高写作技巧,能够用语文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情。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如研究性学习、讨论式教学等,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加强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三)新课标在民族地区的解读与分析

新课标对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变革。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对语文的深入理解,而非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这种转变对所有学生,包括民族地区的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新课标更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素质的提升的理念,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新课标强调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意味着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文字的技能,还需要在思想品质和情感态度上得到提升。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在教学实践中,新课标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包括他们自身所处的民族文化,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新课标的实施,促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升到道德品质的塑造和文化认同的培育。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变革,将有助于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培养出更全面素质的人才。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新课标无疑将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的关系探讨

(一)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的关系

校本教材和统编版教材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教学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关系是一种均衡和互补,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首先,统编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教材由国家组织专家集中编写,具有强制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统一的国家教材确保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一致性,这对于保证教育公平性、提升全民素质,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3]。但同时,统一的国家教材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是其固有的局限性。

校本教材为统编教材提供补充。校本教材关注的是校本特色,强调学校的自主性和本土性,因此它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它通过引入本土文化、历史、风俗等本土性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投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4]。校本教材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

校本教材与统编版教材并不是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各有优点,但共同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统编版教材提供了教育的基础和主干,校本教材则根据具体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提供了丰富的补充和扩展。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教材的优点,灵活掌握和运用,形成统编版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机整合,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与学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5]。校本教材与统编版教材是相互补充的教育资源,两者之间的有效整合和应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本教材编写基本原则

首先,明确统编版教材的核心目标和教育要求。统编版教材在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教育阶段、年级特点,全面系统地展示和解读相关学科知识,这些知识是全国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包括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等[6]。其次,结合凉山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在语文教材中,可以收录一些凉山地区的民间故事、民族传说、诗歌、寓言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和感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教材中,可以介绍凉山地区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以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7]。再次,尝试让学生参与教材的编写。邀请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凉山民族地方文化及历史的素材,或者写一些关于凉山民族文化的故事、短文、诗歌等,这样既能充实教材内容,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最后,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地方文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凉山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充分理解和掌握统编版教材的基础知识[8]。编写校本教材不是为了取代统编版教材,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本土化和个性化,使学生在学习统编版教材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培养出对自己家乡、民族有深深热爱和自豪感的一代新人。

三、凉山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资源挖掘

(一)彝族文化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的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支系众多。其中,四川地区的彝族主要集中在凉山。他们历史悠久,拥有自己的文字及史诗。彝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信仰和习俗。他们信仰自然,崇拜祖先,有着丰富的神话和传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彝族社会是母系社会,妇女地位较高,他们的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也有自己的特色。彝族的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语言、文字、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服饰、饮食文化等。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自己的文字——彝文。彝族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绘画、雕刻和编织艺术。彝族音乐和舞蹈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彝族打歌、彝族刀舞等。彝族的建筑、服饰和饮食文化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建筑既有实用性,又有美学价值;彝族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独特,体现了彝族的审美观;彝族的食文化则体现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食物观。另外举世闻名的彝族火把节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可以丰富教材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彝族的神话与传说是包含了彝族人民对于天地万物、人类社会、自然现象等诸多方面的理解和解读。彝族神话与传说不仅包括对宇宙起源的描述,也涵盖了人类起源、万物产生、洪水泛滥以及人与鬼神斗争等主题,同时也描绘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历程,包括氏族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工具的发明、婚姻制度的变迁以及婚俗的形成等。这些神话与传说在口头叙述的形式中流传,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对于理解彝族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9]。此外,这些神话与传说也揭示了彝族的生活习俗、风俗信仰,以及彝族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读和理解。

毕摩文化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基,它反映了彝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毕摩文化涵盖了彝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天文地理、历史、道德法律、哲学、习俗、语言文字、农牧业、医药、建筑、艺术、文学等,具有源头性及“百科全书”式的价值。它赞颂学识和贤能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彝区人民重视教育和优良品德的思想;在纵向的师徒系统传承与横向的大众教育与传播中,发挥着将彝族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的功能,保护着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同时也是凉山彝族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介绍这些,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促进民族融合。

凉山彝族服饰的独特美学,是凉山文化资源的一大优势。这些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深受自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展示了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服饰的色彩、纹案和款式,体现出彝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理解和艺术表现。凉山彝族服饰的审美文化是凉山文化资源的一大优势。它以其独特的色彩、纹案和款式,展示了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10]。这种独特的审美文化,不仅提供了了解彝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为研究和保护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将凉山彝族服饰的审美文化引入小学语文教材,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彝族的独特文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彝族饮食文化是彝族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审美情趣和社会行为等。彝族饮食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状况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影响。在口味上,彝族人民喜欢吃酸、辣、麻、香的食物,这些口味既适应了自然环境,又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彝族饮食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又体现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彝族饮食文化的内容在编入凉山小学语文的校本教材中,可以作为了解民族文化,以及学习礼仪规范的重要部分。

(二)红色文化

长征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凉山地区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军事和政治活动,包括巧渡金沙江、会理攻坚战、会理会议、甸沙关和半站营战斗、德昌北上、西昌召开的礼州军事会议、泸沽分兵经过喜德、越西、甘洛飞兵奔袭大树堡、红九军团佯装主力掩护部队等。这些活动在红军长征的整个历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红军的足迹遍布凉山8个县1 个市,包括会理、宁南、德昌、普格、冕宁、喜德、越西、甘洛和西昌市。红军长征在凉山的总行程达到了800 余公里,约占红军25 000 里长征总行程的6.8%。在凉山,红军与当地彝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彝海结盟是我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伟大实践。此外,红军还在冕宁成立了进入四川后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这些红色文化活动深深烙印在凉山的土地上,为了记住这段历史,凉山建立了会理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彝海结盟纪念馆、红色冕宁纪念馆等革命文物主题纪念馆。将凉山红色文化编入小学语文校本教材,对培养学生的爱国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科技薪火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重要的航天发射基地。它是我国唯一使用液氢低温推进剂的发射基地,自1970年组建以来,发射次数最多,也是对外开放最早、发射轨道最高的航天发射中心。这里也是“北斗”和“嫦娥”卫星飞向太空的唯一母港,以及我国所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资料中充满了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编入凉山小学的校本教材中,提升学生对航天科技的认识,增加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了解。

四、结合新课标融入地方优秀文化开发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策略

(一)第一学段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策略

新课标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本学段语文学习的目标:识字、写字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1 600个左右的汉字,会写800个左右的汉字。同时通过学习运用汉语拼音,独立认字也是本学段学生应掌握的重要技能。阅读方面,主要阅读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寓言,诵读儿歌、儿童诗等。口语交际方面,运用普通话,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设定,本学段语文校本教材可设计为绘本。“绘本阅读”是学龄前孩子阅读的主要形式,它以精美、生动、多彩的图片吸引孩子,激发孩子的阅读主动性。第一学段本就是儿童由碎片化学习进入系统学习的过渡时期,绘本阅读的形式更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本学段的校本教材可选取彝族的传说故事、饮食文化、地方传说、地方歌谣等为主要内容,绘制色彩丰富,生动有趣的内容图片,编写短小浅显的附带拼音的内容文字,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同时设计一些民族或地方元素的场景图画如“欢乐火把节”“彝家过新年”“彝族的起源”等,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本学段的校本教材既要强化学生的识字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对于家乡文化有初步了解。

(二)第二学段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策略

新课标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本学段语文学习的目标:识字、写字方面,要求学生对汉字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认识2 500 个左右的汉字,可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独立识字。阅读方面,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能根据上下文,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在习作方面,学生应乐于表达,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习作。综合性学习方面,结合学习,观察社会、自然,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设定,本学段语文校本教材可以彝族文化、地方名胜、自然风景、航天基地等为主要内容,设计主题探究式学习。如引入关于西昌“四牌楼”历史变迁的文章,介绍“四牌楼”的地理位置,形态式样、楼梯布局、供奉菩萨、拆除时间及原因等,并设计思考题,如“四牌楼”的楼梯有怎样的特点;四牌楼拆除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四牌楼的历史变迁。教材中还可设计与家乡有关的习作练习,如介绍美丽的西昌城、古老而神奇的彝族漆器、文昌故里——越西等。第二学段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旨在落实“新课标”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同时拓展学生对于家乡优秀文化的了解。

(三)第三学段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策略

新课标根据第三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本学段语文学习的目标:识字写字方面,学生累计认识3 000 左右常用汉字。阅读方面,要求学生阅读达到一定的速度,扩大阅读内容,拓展知识面。阅读理解能力有较大提高,对文章字句、大意、作品创作等方面有准确的认知并对作品ji'shi 有自身阅读感受。习作方面,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综合性学习方面,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的等途径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能够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并对活动进行讨论、分析、总结。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设定,本学段语文校本教材可以彝族文化、地方红色文化、航天科技等为内容,设计研学探究式学习。如介绍凉山的红色文化(中央苏区到西昌、红军取道德昌北上、红军长征过西昌、彝海结盟)等,并设计相应的思考题,如红军在凉山做了什么,你有怎样的看法;中共地下党是如何迎接红军的,他们做了些什么;从红军的身上,你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了解了红军故事,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今天的美好生活。教材中还可设计一些学生的社会活动,如让学生设计参观彝族奴隶博物馆的研学活动,由学生拟定活动方案。还可设计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彝族同胞一步跨千年等内容的习作和演讲,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完成任务。第三学段校本教材的开发,一方面配合部编教材,加大加深学生的识字量,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表达的能力,从而为学生进入第四学段的学习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校本教材更加深入、全面地介绍凉山地区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对家乡的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树立文化自信。

五、结论

《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指出,教材的核心功能是育人,要重点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凉山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编撰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如深度挖掘彝族、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等凉山特色文化;以及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背景下融入本地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厚植乡土情怀,实现以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11]。

猜你喜欢

凉山学段彝族
彝族海菜腔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