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理性思考

2023-02-20曾永卫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科学

曾永卫

(湖南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湖南湘潭 411104)

党的二十大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但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能否造福人类,关键在于掌握它的人是否具备人本思想。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科技创新为人文精神提供物质条件和现实支撑,人文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在资源、环境、人类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为妥善应对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务必要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推动富有人文精神的科技创新。

一 科技创新中人文精神的定位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指的是创造与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采用新的生产方式与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有三大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由现代科技所引领的管理创新。在整个科技创新链条中,基础科研尤为重要、也很关键,与应用科研解决从“1至∞”的问题不同,它解决的是从“0至1”的问题,即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人文精神是内化的精神价值,它的内涵相当丰富,如爱尔维修提出:“精神不只是新的观念之或多或少的集合,而且是于社会公众有关系的观念之或多或少的集合。”[2]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精神具有不一样的主题。当下人文精神的基础是以人为本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以及命运的关切、维护与追求。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现实存在与终极价值追求是人文精神的目标,是人文精神产生的源泉。弘扬科技创新的人文精神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道德。[3]

人文精神的特质主要有两点:(1)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是人文精神的目标和核心内容;(2)求善是人文精神的精髓,对善良和正义的追求是人文精神的要义。关于人文精神,近代西方伦理道德观主要是如何处理好个人幸福和大众幸福的关系。中华人文精神则绵延于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身心的宁静和豁达。

对于科技创新中的人文精神,爱因斯坦首先看到科学与人文割裂带来的危害,致力于促进两者融合。经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爱因斯坦提出“人文的科学主义”。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人的科学,科学具有主观性,是人类争取自由的重要手段,以人的外在自由与内心自由为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拥有强大的物质功能,但更可贵的是科学带来的精神价值。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乔治·萨顿在《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一书中剖析了科学和人文相割裂的三种特征:一是科学家注重纯技术,沉迷于技术的革新与改进,他们是技术专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二是人文主义者沉浸于自己研究的范围之内自娱自乐,对科学不闻不问;三是人文主义者和科学家都未发现科学的精神之美,皆是由物质的视域来理解科学。萨顿鉴于科学与人文分裂的现象与危害,提出“科学人文主义”。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认为科技创新精神具有系统性和现代性,他推崇“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人文精神,他把科技创新精神简洁地归纳为“求是”,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探求真理,科技创新方法形式具有多样性,但追求科学真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他指出科技创新精神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依归;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注、一致,实事求是。

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已形成普遍共识。那么在科技创新中人文精神培养该如何定位呢?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重点强调:一是必须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和人文观,不断发展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科技发展让人们享用丰富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人们还需注重人类的心灵、道德与人类对自身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二是科技创新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引导,从而实现人的主体价值,包括追求诚信、平等、互利、公正、宽容与幸福等目标,培养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表现为:不但要由个体价值取向研究个体的发展与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确立人生方向;更需要从公共价值的取向树立坚守公正、诚信、善良、平等、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二 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点

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彼此支撑,相互策应,譬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并举则兴,偏废则废。梁思成于清华大学发表的“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时指出,科技和人文的分离导致出现两种畸形人:一是只懂技术,却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二是不懂科技,只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双引擎。科技创新强调工具理性,讲究求真求实,科研来不得半点侥幸和虚伪;人文精神则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价值理性,终极关怀,其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人类所追求的客观合乎规律性与主观合乎目的性的统一。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相通性相融性,正是两者融合的基础。

(一)科技创新本身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

科技创新是揭示自然或者社会规律,获取新原理、新方法、新知识的研究活动。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最终价值是一致的,即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文基础,科技创新本身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不论科学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质上都是同人道有关的。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是博爱的成果,都是人类德性的证据。”[4]正如著名华裔数学家邱成桐所言“大学问来自生命深处爆发的精力,好的科学家,恰恰需要兴趣,恰恰需要人文科学的滋养和启发”“人文学能够形成科学研究的感觉”“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的基础”。

同时,杰出的科技工作者身上体现出的精神、意志品质,如怀疑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献身精神,本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意蕴。科技人才求知探索的勇气源于极强的好奇心的驱动。科技人才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前提。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才拥有优良、坚韧的心理品质。科技工作者坚毅的品格、百折不挠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为科技人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可以说,科技人才必须具备人文精神,既要有现代的科学理念,又要有崇高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要始终贯穿科技人才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活动。

(二)人文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引领

科技创新具有人文向度,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科学技术才能向最利于人类全面发展的高推进,从而在社会中达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形成共同的普适性和有效性。人文精神具有引领科技创新的价值理性导向。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具有深厚的人文滋养。科技创新要以实现人的主体价值,追求平等、公正、诚信、互利和宽容为目标,构建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探索科技创新的人文精神,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刻了解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培养出科技创新的人本思想和深刻的伦理道德判断力,对建立具有伦理观念的科技创新理念,预防许多潜在的社会灾害,具有十分积极的正面意义。

现在世界各国都重视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基因工程、金融科技、互联网科技等领域或多或少存在人文精神缺失问题,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价值观问题、社会治理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甚至政治生态问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极大地推动人们加速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极大提升生产与生活物质条件,但也可能带来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加剧、科技伦理道德失范、食品安全堪忧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同时,科技创新的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思维、开放式创新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开源创新、科技众筹、研发众包等新的创新范式层出不穷。但这些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如果没有充沛的人文精神做支撑,就不会有真正的文明进步和完整意义上的繁荣。爱因斯坦曾经告诫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类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5]因此,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体现。假若科技创新没有人文精神的正确价值引领,过度膨胀的理性朝向工具理性迈进,科技的负面效应就日益暴露,那么给人类带来的可能就不是财富或幸福,而是负债或灾难。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一旦科学失去良知则是灵魂的毁灭”[4]。

(三)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相互促进

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相互促进,它们共同的实践基础是科学和人文相互贯通的契合点。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具有统一的终极追求,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即求真务实精神与求善尚美精神相统一。科技与人文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推进,人类文明渐进发展。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在物质条件和现实支撑方面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支持,使人文精神不断地进步,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为科技创新注入价值理性导向,使科技创新朝着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

科技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精神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个人、社会的终极关怀,是求善。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科技和人文的关系实质是真与善的关系。真与善的关系正是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心的核心问题。只有将两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应积极推进融入人文精神的科技创新,规避由于科技“异化”而导致人的“物化”,使科技创新成果造福国家与人民。为此,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并且要注重科技创新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一,要从小培养公众对自然、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第二,要建立师生之间、团队成员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第三,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魄力,要培养冒险精神;第四,要有对不同学术思想的包容态度,要宽容失败;第五,要培养“一根筋”的韧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人文氛围,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

三 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实现

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实现,于人而言,需要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于一个国家而言,“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于社会文化、社会环境而言,需要构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一)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人文教育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的高低与科技创新能力成正向关系。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底蕴能促进科技创新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目前,我国科技人才在学术研究上普遍存在着一定功利化取向,学风浮躁,缺乏超越物欲、甘于寂寞、勇于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6]科技人才普遍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如何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人文素养,主要需注重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促进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个人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本质上就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对科技人才人文精神的塑造,有助于科技人才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同时,人文教育也有助于科技人才批判性、求异性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对科技创新方法也是重要的有益补充。

大学除了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中开设必要的人文素质课程,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人文素质外,还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体化”融合。科技创新中的人文教育,通过科技创新中“人文精神特质”的厘定、选择、设计、提炼,发掘其中的理性人文内涵,摸索一种融科技创新与“专业人文精神”培养自然融合、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一体化融合的教育理念。科技创新人才的人文教育,要明确人文教育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现实意义、人文教育内容构成和构成原则及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一是明确科技创新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不同维度(科技创新的主题、时间层面、空间层次)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成因,深入揭示科技创新人才的人文精神特质,探明科技创新蕴含人文精神的共性和个性。二是分析人文精神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与作用,结合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对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深入分析,重点研究科技创新中各向度、各环节中人文精神的影响与推动作用,定量评价人文精神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三是建立科技创新中人文精神的动态评估,研究和辨析不同评价主体、不同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对科技创新中人文精神意蕴评判。通过以上方法与路径,积极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四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人文精神滋养。中国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古时中华民族强调的“大情怀”,是如今在科技创新中被忽视的精神。我国不少老一辈科技先贤,超越自我,超越物欲,摆脱功利主义的藩篱,执着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不但有科学家的探索创新精神,也有中国古代“士”之品格,值得现代科技工作者效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科学家们需执着探索真理,勇攀科技高峰,恪守科学道德。[7]目前人文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将灌输一些人文学科的知识概念视之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绝不是人文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其实质是智慧性、精神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必须超越对人文概念的“规训”“灌输”层次。再如,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视为两条分隔并行的线条互不交融,而实际上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中包含许多艰难曲折、不断否定、不断超越、不断实验的过程,凝聚了科技工作者的求知求真、批判反思、团队合作、创新超越、以服务人类为终极目标的精神,[8]饱含丰厚的人文元素,因此我们也需要从科技专业教材中挖掘人文元素,对培养对象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场所,科学创新的主体大多来自各个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教育的主要场所也在高校。高校要承载起人文精神的教育重任,不能过于强调人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要重视关切人的思想修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不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发展,尽力平衡教育的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使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科技创新所创造的价值贯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

垄断和地方壁垒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主要体制机制因素,皆违背了基本的自由、平等、开放、互利的人文精神。而自由、开放、平等、互利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因而,需加紧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间互动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相关机制,不断制定、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破除科技创新领域的垄断和壁垒。第一,政府要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不论在科技政策导向,还是在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实现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融合的体制机制的深入创新。政府要打破有关垄断和地方壁垒,使科技创新者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到保护,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二,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就要求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科研投入的主体、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的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巩固社会基础、支撑社会发展、协调社会关系三方面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1]各级政府部门要为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营造更好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成为政府支撑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点和出发点。第三,要致力于不断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完善,要着重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培育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建构“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1]。创新文化是创新活动中形成社会共有的创新价值观念和制度设计,是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创新文化是影响科技创新最深刻的因素,是科技工作者创造力最持久的内在源泉。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一般包括科技创新价值观、创新行为准则、创新的制度与规范、创新的物质文化环境等等。环境、文化、人的素质是科技创新的优良土壤。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9]科技创新的目的也是服务人,所以科技创新落脚点也在人身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对科技创新主体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建立激励探索、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催发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提升创新活力。对科技创新目的来说,“以人为本”就是科技创新活动要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伦理道德规范,其成果应产生正面效益,服务人类社会,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

科技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从过程来看是加强科技活动中的人文要素,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涵盖两个层面:一是鼓励创新的价值观念;二是与它相适应的制度设计,创新文化的重要主旨是鼓励并支持创新的价值观念,而相应创新文化生成的制度安排是创新广泛开展与持续性推进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大力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包括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态度、信念等。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是重要的创新文化。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生成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与行为规范等,科学精神核心价值包括实事求是、协作开放与怀疑批判等精神。[10]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和企业家是驱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的赋能。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价值包括崇尚竞争、工匠精神、勇于创新与容忍失败等。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地弘扬科学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倡导崇尚理性、激励草根、包容异端。二是要大力加强与科技创新观相适应的制度形态的创新文化。而创新文化包括保障科技创新顺利推进应具有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规章制度等,既包括国家的科技规划、科技政策,也包括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成果共享、评价与竞争等制度与规则。制度引导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调节创新资源的配置,规范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激励方式,构建科技创新活动最重要的科研环境和保障机制,从而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一个健康而宽松的人文环境,如学术自由的风气、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的学术制度等。制度形态的创新文化产生作用,不断规范科技工作者的行为模式,使公众逐渐形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态度与共识。三是建设与时俱进的多元化的创新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创新方式转向更为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创新组织转向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创新活动与人文伦理价值观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与此相适应,创新文化也显现出新的特征:在创新主体上,具有更强的多元性和互动性;在创新思维模式上,具有更强的兼容性和发散性;在创新组织模式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激励性;在社会文化氛围上,则更加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甚至阻碍科技创新的文化因素。因此,在全社会培育正确的科技与人文观、倡导创新精神、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自由、宽松、和谐、友好的创新氛围,是当前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创新文化的培育过程,其实也是社会公众普遍了解科技、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过程。新时代要求我们把创新文化的价值追求,融入我们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之中。只有让创新文化深入人心,才能加快科技进步,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科学
人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