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与“务实”
——保罗·克罗尔《孟浩然诗歌》意象英译管窥

2023-02-20王玥颖

关键词:克罗孟浩然求真

王玥颖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引言

在唐诗璀璨发展的时期,孟浩然的诗歌与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作一样,备受推崇。因与同时期的李白、王维都是好友,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给予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极高评价。王维也于“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一诗中抒发了对好友已故的慨叹。杜甫则在《解闷十二首》中称其诗为“清诗句句尽堪传”。作为开元时期的杰出诗人,“孟浩然的诗歌大致可分为山水田园诗、交往赠答诗和怀思兴叹诗三大类”[1]。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孟浩然的诗歌自然也吸引了一些海外汉学家的关注和译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保罗·克罗尔(Paul W.Kroll)(以下简称克罗尔)是当今海内外学界对孟浩然诗歌系统性移译次数最多的译者。然而,国内关于孟浩然诗歌的海外译介研究并不普遍,也未对孟诗中的意象进行划分。且国内尚未有学者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切入孟浩然诗歌的翻译研究。鉴于此,本文拟将孟浩然诗歌中的意象划分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并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模式中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系统,对克罗尔两种意象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丰富海外译者对孟浩然诗歌译介的学术探讨。

一 孟浩然诗歌中的意象划分

“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要素之一。”[2]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石,也是中国诗词的精髓,意象对中国古诗词的主题表现及意境营造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3]相较中国学者所理解的“意象”,西方一些学者则认为“意象”是指基于心理学基础的表象、心象、映象或是基于语言学基础的喻象、物象、想象及其产物。它是人类感官感知外部世界的意识和结果。[4]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髓,意象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也时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意象可以简单划分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在袁行霈看来,所谓的自然意象,应包含天文意象(如日月、风雪云雨、季节气候)、地理意象(如山水)、动物意象(如虫鱼鸟兽)以及植物意象(如花草树木)。[5]学者刘晟认为,历史、风俗、伦理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由人类活动而构成的人文因素皆可被视作人文意象。[6]在叶维廉看来,“中国诗的原创性贡献在于殊异的发生生态导致的与自然生命、山水草木、日月星辰和融通的物我天人之间的互陶境界。中国诗的发生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7]。因此,论及中国诗歌的译介就必须注重研讨译文中诗歌意象的再现程度。孟浩然诗歌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它们互相交织、共同塑造出孟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孟诗中的自然意象

朱光潜曾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8]宗白华认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9]。自然意象在孟浩然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山水诗歌中。这些意象虽自然朴实,却颇有味道,往往给人一种独具匠心的意境之美。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那清逸淡雅、如山水画般的自然意象也使其诗文具有有别于其他山水田园诗人的艺术风格。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送杜十四之江南》)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田园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大堤行寄万七》)

曲岛寻花药,回潭折芰荷。(《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夕阳”“雨”为天文意象,“西山”“水”“春江”则为地理山水意象,“鸿鹄”“鸡鹜”为动物意象,而“春草”“花药”“芰荷”乃为植物意象。从上述例文可以看出,他笔下的自然意象往往能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画卷,极具中国古典审美韵味。

(二)孟诗中的人文意象

“诗词文化意象根植于特定的生活形式之中,承载着特殊的文化经验和文化信息。”[10]除自然意象外,人物、典故、玄学义理等构成了孟浩然诗歌中丰富的人文意象。值得一提的是,孟浩然笔下的人物意象,不仅包含神话传说人物(如鲛人、颍水),还有修行避世之人(如隐士、僧侣、儒士);不仅有文人圣贤(如王羲之、孔子),还有王公贵族(如唐玄宗、晋安王);不仅有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王昌龄),还有亲朋好友(如王维、孟浩然父母)。总之,无论是历史人物,抑或同代之人,这些人物意象的背后无不映射出孟浩然所身处的广泛社交圈层,也体现出他对诗中人物引经据典的熟稔程度。

阮籍推名饮,清风满竹林。(《听郑五愔弹琴》)

谢公积愤懑,庄舄空谣吟。(《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

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入峡寄弟》)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抒怀贻京邑故人》)

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寻香山湛上人》)

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岁暮海上作》)

在上述例文中,“阮籍”“郑五愔”“谢公”“庄舄”“袁左丞”“贺侍郎”“寄弟”“慈亲”“法侣”“湛上人”“仲尼”皆为人物意象;“鹡鸰”“喜惧”则引用典故;“清谈”“浮于海”指的是玄言义理。总而言之,孟浩然诗歌中的人文意象涵盖了对身世浮沉的慨叹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独特的中国古典式人文精神。

二 克罗尔的孟浩然诗歌翻译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

克罗尔是目前海外译介孟浩然诗歌次数最多的译者,他的译本对孟浩然诗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译者行为批评“既是译者研究,也是译文研究;既是翻译内研究,也是翻译外研究;既是过程研究,也是结果研究;既是译作研究,也是译作效果研究”[11]63。然而,作为一位多次译介孟浩然诗歌的海外译者,他的译者行为与他在孟诗译著领域取得的成果一样,都未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将克罗尔对孟诗翻译的成果进行概述,同时,为填补国内关于孟浩然诗歌英译本中译者行为研究视角的阙如,也有必要阐述译者行为视域下“求真-务实”连续统体系与克罗尔译本之间的关系。

(一)克罗尔与孟浩然诗歌的翻译

克罗尔,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中文教授,《美国东方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和《唐学报》(T’ang Studies)的主编,是当今北美中古文学研究的三大家之一。多年来,克罗尔一直致力中国中古时期的文学、文化史、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他的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多,且译著宏富,现共计发表80 余篇(部),如2014 年出版的《阅读中古诗词:文本,语境与文化》(Reading MedievalChinesePoetry:Text,Context,and Culture)、2018 年出版的《中国唐代批判性解读》(Critical Readings on Tang China)等。

出于对孟浩然诗歌的热爱,克罗尔曾多次译介并出版孟浩然诗歌专著。1974 年出版的《孟浩然绝句》(The Quatrains of Meng Hao-Jan),可谓是他对孟浩然诗歌翻译的首次尝试。作为八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孟浩然虽享有盛名,但在克罗尔看来,他的诗作没有受到重视,也未在国外得到广泛传播。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并译介孟浩然诗歌,让海外读者了解并欣赏到他的伟大诗作。鉴于此,1981年由美国传文出版社(Twayne Publishers)出版的《孟浩然》(Meng Hao-Jan) 是他对孟浩然诗歌进行的第二次系统性翻译。2021 年,当克罗尔第3 次译介《孟浩然诗歌》(The Poetry of Meng Haoran)一书时,他提到“多年后,当我再次审校我之前翻译过的这些诗作时,我发现有必要再度将其全部重新翻译成书”[12]。克罗尔教授认为,相较于孟浩然的诗人形象而言,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令人印象深刻,也最令人动容。此外,克罗尔按照诗体格律将孟浩然的诗歌划分为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来进行翻译。全书共英译孟浩然诗歌270 首,是国内外目前英译孟浩然诗歌数量最多的一部系统性译著。由此可见,他为孟浩然诗歌的海外译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当中的核心内容。“‘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11]76-77“鉴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什么样的‘求真’都难以实现原文和作者意义的全部,甚至因为主观目标和客观环境的限制,也并非都希望或都能拿来原文和作者意义的全部,因此就可以设问‘求’了什么‘真’、‘务’了什么‘实’这样的问题,所以最终决定‘求真’和‘务实’是选择性的。”[13]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内,译者的身份是译者,“求真”表现其语言性,指向原文的意义;“务实”表现其社会性,指向读者和社会的需求,总体是微观层面的问题。“求真”和“务实”、“语言性”和“社会性”互为关系。[14]然而,无论是在翻译内,还是在翻译外,译者行为会随着“连续统”的渐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内,内部研究指的是对文本求真度的研究,应对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从文本到文本之间的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外部研究指的是文本之外的务实度的研究,即译文服务社会的程度,应对的是译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是制约译者行为的政治、历史、文化、审美、时代、性别、市场、意识形态、读者群等客观性因素和目的、意志、心理活动、情绪等主观性因素。[15]在克罗尔译著的《孟浩然诗歌》中,他尽力把握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在“忠实”与“务实”间的合理度,为两种不同意象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下文将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系统,探讨克罗尔如何游离于“求真”与“务实”之间,对两种意象倾向何种翻译策略。

三 克罗尔译本中自然意象:“求真”为主,“务实”为辅

克罗尔在孟浩然诗歌翻译中提到了对意象翻译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不是尽可能地保留诗人创作的原有意象,而是翻译所谓的意象背后的意义,那么这就不是在翻译诗歌,而是翻译诗歌的释义。”[16]值得一提的是,克罗尔在这里所说的意象,主要是指诗人所创造的自然意象,而非人文意象。意象主义运动创始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nd)认为处理意象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处理、语言精练、韵律自然。因此,在处理自然意象时,克罗尔多青睐平铺直叙式的直译。换言之,克罗尔的自然意象翻译十分忠实于原诗,也力求美学层面上的“求真”,但在面对某些承载人文意义的自然意象时,他也会考虑读者对原诗的理解程度,在翻译时适当添加脚注,采取辅之以“务实”的翻译策略。简言之,克罗尔对孟诗中自然意象的翻译主张为“求真”为主、“务实”为辅。

(一)山水田园意象的翻译:准确传达意境之美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歌离不开对地理、天文等意象的描写。这些意象往往让他的诗歌颇具清静、韵高的特色。这种清静、韵高的风格源于他对这两种意象色彩的选用、明暗远近的把握以及动静结合的处理。因此,克罗尔在翻译山水意象时,也十分忠实于原诗清静、韵高的特点,通过直译,把握原诗意象中的神韵,以达到“求真”的目的,力求让这两种意象能够再现原诗的意境之美。

例1: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译文:Running on and on,the clear river’s water;

When the water ebbs,a sandy isle emerges.

例1 中,原诗“清”“绿”两个色彩词,给全诗奠定了清淡的色彩基调。该诗中,“落”“出”两个词则让本诗中的意象形成一种动态的画面,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在克罗尔的译文中,他将江水直译为“river’s water”,还运用形容词“clear”这个色彩形容词描绘出了江水的清澈。同时,他还运用了动词,描绘出这些景象的动态美。而“ebbs”和“emerges”两个动词则把江水退潮和沙屿出现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Running on and on”则是动词ing 形式作状语,用来修饰江水悠悠流动的状态,使得译文再现了原诗的风貌和艺术魅力。

例2: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寻香山湛上人》)

译文:At morning out I rambled in search of a mountain of renown,

A mountain distant,resting in the halcyon-blue of the void.

例2 中,此处的山为香山,位于湖北省的京山北。克罗尔在译文中用“distant”这一距离词和“halcyon-blue ”这一色彩词将香山的天际高远、空蒙翠色直译出来,准确地把握了原诗中对该山远近明暗的描写。而“resting”一词生动而又传神地译出了香山的静态美,展现出香山那种独立于山谷的静谧感。

孟浩然诗歌中有大量的天文意象,如“夕阳”“夏日”“秋月”“风雨”“秋风”“日落”等季节和时节意象。这些意象在渲染意境、塑造诗人内心情感方面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山水意象的补充。因此,克罗尔在翻译这些意象时也遵循原诗意象塑造所表达的感情基调,意在准确再现原诗的画面感。在“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襄阳公宅饮》)”一诗中,克罗尔将其译为“Calm and charming,the evening sunlight lovely;Prodigal and replete,spring time’s guise pleasing”这首诗中,他准确直译出“夕阳”和“春色”这两个意象词,还运用形容词作状语的用法,即“calm and charming/prodigal and replete”,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该用法不仅将夕阳的“窈窕”与春色的“丰茸”生动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勾勒出夕阳无限好和春光无限美的画面,还略带原诗的几分韵高之感。所谓韵高,指的是韵律高雅,脱俗无欲。而克罗尔正是抓住了孟浩然诗歌意象中的神韵,从而使译文达到一种神似原诗的“求真”之趣。

(二)动物植物意象的翻译:增加留白空间,体悟诗人内心情感

植物、动物意象也是孟浩然诗歌中的两大自然意象。孟浩然对这两类自然意象的描写,或是借物抒情,或是借物喻人,抑或是借物喻理。然而,孟诗中少数这类意象背后还隐含一定的人文意义。克罗尔在翻译这两类意象时,遵循的是两种翻译方法,即直译和直译加注,其目的是增加译文的留白空间,让目标语读者去体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两种翻译方法不仅实现了对原文动植物意象的“求真”,也考虑到译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对部分意象进行了适当的释义,从而在意象的求真性与务实性之间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统一。然而,这种“留白”式的翻译表达效果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让目标语读者揣测出诗人的内心情感,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诗文进行具体的译文分析。

例3: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南归阻雪》)

译文:A lone puff of cook-smoke rises at the edge of a village,

As homebound wildgeese move on at the brink of the sky.

Gifts of snow cover the level embankment,

Where hungering goshawks snatch up wintry hares.

例3 中的两句诗是诗人在黄昏时茫茫雪原所见之景。“归雁”“饥鹰”“寒兔”这些动物意象展示出一片荒凉之景,也预示出诗人此时怀才不遇的处境。译者在处理这些动物意象时,采用形容词加名词的方式将其直译,保证了意象的“求真”,即“ home

bound wildgeese”“hungering goshawks”“wintry hares”。而译者也将“孤烟”中的“孤”字译为“lone”,不仅烘托出原诗荒凉的氛围感,这也让目标语读者透过“lone”揣测到诗人看到这些意象时所产生的孤独之感。这种将动物意象直译的“留白式”翻译方法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例4: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留别王维》)

译文:On the verge of leaving to search out fragrant grasses,I’m loath to turn away from a dear friend.

在《留别王维》一诗中,“芳草”一词,源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克罗尔将“芳草”这一植物意象直译为“fragrant grasses”,同时又给出了释义“Fragrant grasses(or plants)stand for the pure virtue one would like for oneslef”。如此一来,他虽将“芳草”所隐喻的美德和节操体现出来,保留了“芳草”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但并未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表达出孟浩然的归隐之思。换句话说,该意象的翻译既有“求真”的一面,也具有一定的“务实”性。因此,这种“半留白”式的翻译对欠缺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来说,很难寻觅出译文背后所隐喻的诗人心境。

综上,克罗尔在翻译山水田园意象时,尽可能使这些意象准确传达意境之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诗意象所展现的清静、韵高之特色。同时,也展现出他力求语言上的“求真”,即忠实于原诗中的意象,其目的是尽量给目标语读者增加意象的留白空间,让读者主动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境界。然而,对于不得已要对一些自然意象做出释义时,他也会适当地添加脚注进行意义的补偿,尤见他对动植物意象的翻译,如“桃花源”“鸿鹄”等。这样的翻译处理,是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其背后的隐喻。

四 克罗尔译本中人文意象:“务实”为主,“求真”为辅

克罗尔在翻译孟诗中的人文意象时,除少数意象进行直译外,绝大多数人文意象都添加了脚注。“翻译活动产生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之下,翻译行为和翻译主题也因此有了语言和社会的双重特性。”[17]为实现历史文化信息的完整传达,克罗尔在译稿中也采用多种形式的副文本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深度翻译,如添加序言、脚注、参考文献、缩略语表以及附加说明。在其所著《孟浩然诗歌》的序言部分,克罗尔提出他在这一版本上所遵循的翻译惯例:(1)对每首诗歌的译作添加了脚注,以便读者能够了解原诗中所包含的历史与文学典故;(2)在译文和原文本中,个别诗歌的韵律变化总是通过诗节的断句来表示;(3)在汉语音译中,孟浩然使用的梵语词,并非翻译成与汉语语义相近的对等词,在这里被保留为梵语转录;(4)本书后面有一部分附加说明以及参考书目。而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也符合他在翻译人文意象时所追求的“务实”为主的翻译原则,尤其是他对人物意象、玄学义理意象和典故意象的翻译,都离不开副文本信息的补充。简言之,克罗尔译本中对人文意象的处理原则是“务实”为主、“求真”为辅。

(一)人物意象的翻译:揭示诗人社交圈层,展现人物历史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存在于孟浩然诗集中的各类人物,共250 人左右。这些人按其身份大体上可分为官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知识分子文人)、隐逸、僧道、农夫等。”[18]而这些人物意象也常出现在孟浩然送别诗歌中的标题上,如《白云先生王迥见访》《高阳池送朱二》《西山寻辛谔》等。可见,孟浩然诗歌中的人物意象之丰富,人物身份之繁杂,即使精通双语的译者,在翻译文化意象时也感到困难重重,在很多情况下只能选择不译。因此,克罗尔在翻译一些没有姓名的人物意象时,有时为了语言性的“求真”,将这些人物进行直译或音译,如“故人”译为“old friends”,“流人”译为“Someone in Penal Exile”,“山僧”译为“The mountain monks”,等。有些时候,又因考虑到不同人物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便根据人物的姓名、身份、职业等,对这些人物意象加以脚注方便读者理解,这体现出了译者社会性的“务实”。

在翻译官员、知识分子文人时,克罗尔通常运用“音译加脚注”的方式,以便西方读者了解孟浩然所接触的社交圈层。如“王维”译为Wang Wei(701—761,already a famous poet when Meng Haoran knew him,although a dozen yeras Meng’s junior.),“王昌龄”译为Wang Changling(690—756,jinshi 727,whom Meng Haoran had met at the capital and who visited Meng in Xiangyang at least twice.)。当然,有些人物因体现出官职,需要将姓氏英译,再将官职直译出来,并辅以脚注,如“张丞相”译为Chief Minister Zhang(Written while in service under Zhang Jiuling,then governor general of Jingzhou,on his tour of the region in winter 737/spring 738.),“张明府”译为Magistrate Zhang(Meng’s old friend Zhang Zirong)等,“萧少府”译为District Constable Xiao(Xiao’s title as given is literally“Junior Administrator,”an alternative designation for a district constable.)。

在翻译修行避世之人时,克罗尔常将这类人物的身份直译出来,有些还辅以脚注,以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区分此类人物的宗教信仰。如“辨玉法师”译为the Dharma Master,“道士云公”译为the Daoist Adept,Lordship Yun,“惠上人”译为Eminence Hui(The monk Hui is a disciple of the Buddha,literally a“neophyte”.),“远公”译为Lord Yuan(the monk Huiyuan 惠远,334—416,who founded the Donglin 东林monastery on Mount Lu,which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ites of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在翻译历史与传说人物时,则按照“音译加脚注”或是“意译加脚注”的方式,以便西方读者对此类人物的历史传说背景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如将“阮籍”音译为Ruanji(Ruanji,210—263,was one of the“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famous for his heavy drinking and unconventional behavior,his poetry,and his zither-playing.),“王宣”音译为Wang Can(The poet Wang Can 王粲,177—217,here called Wang Xuan,an abbreviated form of his byname Zixuan子宣,once lived briefly in Xiangyang and shared a well with his neighbor.),“ 鲛人”意译为Shark People(“Shark people”were said to live undersea,in coastal waters;their tears were pearls and they wove a special pongee.)。

(二)玄学义理意象的翻译:不同教义及其哲学观的体现

在《论儒、释、道三教在孟浩然诗歌思想中的圆融统一》一文中,学者时花兰认为孟浩然隐逸心态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盛唐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魏晋玄学风尚的推崇。[19]王辉斌则认为“若仅从对佛教诗的大力创作而言,孟浩然是可称上盛唐诗人中涉足这一‘文学领域’的第一人”[20]。由此可见,孟浩然诗歌中融入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玄学义理。克罗尔因译者身份的缘故,其囿于西方教义的理念,难免对中国宗教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恰是这种理解偏差,促使其翻译出来的玄学意象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理解与审美。

在处理这些玄学意象时,时而音译,时而意译,都少不了脚注的添加。

例5: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译文:Although Ru and Dao are disparate gateways,Clouds and grove are rather a shared mode.

例5 中,“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指的是儒家与佛家,在人生态度上虽有入世、出世之分,但在喜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领略云林之趣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该诗中的“儒”代表儒家,而“道”代表佛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道教。克罗尔将二者音译为“Ru”和“Dao”,其目的是“求真”,即保持译文阅读的通体流畅。接着,他又给出释义“That is,Confucianism and the Buddhist‘way’”。然而,在该诗中,如果他不表明此处的“Dao”为佛教,那么对于很多西方读者来说,都会误将其视作道教,这样就容易产生歧义。因此,此处的脚注十分必要,体现出了译者的“务实”。

例6: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还山贻湛禅师》)

译文:From youth I have heard of the doctrine of nonproducation,

And always have wished for direct insight of this very body.

克罗尔将例6 中的“无生理”意译为“the doctrine of nonproducation”,并给出解释“The concept of birthlessness or nonproduction (anutpada) defines all phenomena ultimately. Direct insight or intuition(vipasyana)into the true condition of phenomena is a feature of the highest mental contemplation;contemplation of the physical body reveals its basic uncleanness”。在牛津字典中,“doctrine”一词的解释为“a belief or set of beliefs held and taught by a Church,a political party,etc”,而该词有几分西方宗教的意味。然而,该词的选择并不影响西方读者对“无生理”一词的理解。此外,通过脚注,可以看出克罗尔对佛教中的梵语词有一定的理解,并有较强的多语转换能力。这让西方读者对“无生理”一词背后所蕴含的佛教哲学观有了一层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典故意象的翻译:借古喻今

还用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翻译诗歌中古旧的名物,也可以用于翻译古诗中的文化意象和典故等。由于社会和自然原因,文学的翻译难点就在于文化差异和历史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由于词汇层面语义的易变性和不同语言之间语言系统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转换时源语目的语语义不对等发生的概率自然会很高。[21]孟浩然诗歌中的典故意象包含神话传说、文学历史等典故。因此,这些典故意象的翻译离不开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故在翻译汉语古诗时,需要将这些具有文化负载词性质的典故翻译得更为简洁流畅、通俗易懂,这样才能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7: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译文:Unexpectedly I was met with a blue bird messenger,

Inviting me to the dwelling of Master Red Pine.

提译法是指用具体词翻译概括词,即用下位词翻译上位词。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22]《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23]克罗尔在此运用“提译+释义”的翻译方法,将赤松译为“Master Red Pine”,把赤松具体化为一个修行者——如今的梅道士,并给出解释“Master Red Pine was a transcendent known from early times,here symbolizing the adept Mei”。

例8: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

译文:Vainly I observe those who are dangling their lines,

To no purpose have feelings of envying the catch.

“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羡鱼情”喻从政的愿望,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溢于言表。克罗尔对此运用了“替换法+释义”的方法。替换法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其他词汇替换原文中目的语读者不易理解的古旧词语或典故,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的表达效果,缩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使目的语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含义。[21]75这里的“鱼情”暗指被捕获的鱼象征官职。他将“鱼情”替译为“catch”,并给出释义“An old saying had it that to watch a fisherman and envy his catch was not as good as going home and braiding a net with which to catch them yourself. The fish to be caught are a metaphor for official position”。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对原诗中的典故能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由此可见,孟浩然诗歌中的人文意象,更多的则是展现出本国独有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大多数人文意象需要在直译、意译、音译、提译等基础之上增加脚注,以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加深对原诗中人文意象的理解。可以说,克罗尔既考虑到了译者自身因素,即译者行为受到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又兼顾到了目标语读者因素,即读者对译本的接受度情况。这使得他在翻译人文意象时更加注重译文的“务实”性。

结语

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出于译者内和译者外的因素,克罗尔在翻译《孟浩然诗歌》时,不仅遵循了以语言性“求真”为主导的自然意象翻译,也兼顾以社会性“务实”为主导的人文意象翻译;不仅关注到正文本翻译中语言性的“求真”,还考虑到副文本翻译中社会性的“务实”。然而,从译本的整体性而言,克罗尔的《孟浩然诗歌》中的“求真”与“务实”尚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因此,“求真-务实”连续统体系与孟诗译本的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将该理论运用到孟诗意象翻译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孟诗中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的研究视野,以期为今后中国诗歌意象翻译的划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克罗孟浩然求真
春晓
舟中晓望
迟到大王
张锦绣
梧桐树的回忆
春晓
克罗历险记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内容分析及其对老年合唱教学的启示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