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塑造职教本科思政课新形象的道术、话术、技术
2023-02-20刘晓龙
刘晓龙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头脑,从育人规律、话语体系、技术赋能三个方面塑造思政课新形象,打造具有思想深度、人文情怀、职教特色的思政金课,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1 道术——以思政教育辩证法为根本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如果不关心人的思想、动机、意志、能力,不观照人的际遇及所处的环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地位就沦为空谈。所以,在新时代,要塑造职教本科思政课新形象,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遵循育人规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指明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为根本遵循。
1.1 观照物境人心“因事而化”
“事”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的意识与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社会物质、精神环境中的事件。
从第一个方面来说,要根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有的思想倾向、知识体系、能力素质确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手段,以达成二者之间的匹配,也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中宣部、教育部2020年12月制定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这就决定了职教本科思政课,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和理论思维,又要观照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重构课程内容与课程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融,增强学生当前的学业自信和未来的职业自信。
从第二个方面来说,要选取并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物质、精神环境中的事物或事件,通过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以达到回应学生关切,提高学生认知的教学效果。对于事物或事件的选择与解析,一是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属性和要求。在“因事而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服从其特定的政治目的和政治利益。”[1]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红线”和“底线”。二是要注意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契合。对事物或事件的选择与解析归根到底是为了教化和化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如果对事物或事件的选择与解析不能反映和解释学生的所见所想,或完全超越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最终会削弱“因事而化”的效果。
1.2 立足中心任务“因时而进”
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保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2]。因此,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坚持“因时而进”,就必须服务于当前及未来党的中心工作与基本任务,在内容、形式、方法、载体等方面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有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特征、发展阶段、指导思想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和变革,明确提出了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论支撑、研究范式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思政课作为高职本科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国、守法、勤勉、诚信、团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同时也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方针、法规和相关知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立足于党的中心任务,紧密围绕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创新意识、担当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理论水平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人民,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道德、文化和思想素质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
1.3 纵览格局之变“因势而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这要求职教本科思政课要懂得“识势、顺势、借势”以实现创新。
首先,要识民族复兴长远之大势。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大势。但也必须承认,我们仍然面临着艰难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渴求更多志存高远信念坚定的人才。因此,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识此大势,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落脚点。
其次,要顺经济社会进步之形势。经济在发展、技术在革新、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超越,这既为职教本科思政课教学提供创新发展的机遇和素材,也使得思政课面临吸引力不足、实效性降低等诸多挑战。但无论如何,思政课都不能回避,更不能惧怕,要引导学生准确认识世界格局之变、理解国际竞争之强,把握中国发展之策,增强斗争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把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融入国家发展进步的事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再次,要借职教本科发展之趋势。近几年,职业教育实现了由高职向本科的更高层次发展,意味着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新机遇,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既不能走传统职业教育思政课的老路,也不能照搬照抄普通本科思政课的经验。要借助职教本科发展之趋势,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重塑职教本科思政课形象,以满足党中央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学生成长发展的期望。
2 话术——以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为核心
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说:“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可见语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思想课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思政教师的语言素质会对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达到“说者有心,听者有意”和“走脑入心”的效果,思政教师就必须掌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时代表达,掌握课堂教学话术,改变传统思政课“高高在上”和刻板说教的形象,使思政课更具亲和力。
2.1 以增强亲和力为核心转换话语方式
职教本科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但与教育内容有关系,而且与教师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所谓武装头脑,其过程和目的绝不是用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堆砌课堂和学生头脑,而是要注重针对职业教育这一特殊任务定制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因此,更具亲和力、趣味性、生动性的教学语言及案例就能够协助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实现武装头脑的目标。
兴趣始于但不止于被事物外部表象和形式所吸引,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因此,思政教师要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案例和时代表达与职教本科学生的关注点、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在教学设计中转换话语方式,例如利用时政热点、网络热词等弥补理论的冰冷、抽象和枯燥,利用全媒体时代所形成的多元多维话语推动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创新。对思政教师而言,要把握好问题导入的角度,讲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精神内涵,讲好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等新时代故事,让思政课话语体系既有真理之光,又有人文情怀,这对于拉近思政课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增强课堂教学亲和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语言及案例的趣味性、激励性不是单纯的“搞笑”或刻意的“迎合”,不能口不择言,使思政课失了分寸、丢了初心。
2.2 以促进融合性为重点平衡叙事主体
思政课所用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本专通用统编重点教材,其所表达和论证的是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即以历史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关注国家、民族、时代等重大问题。这样的叙事与思维方式能够体现理论的严谨性,也能保证教学的规范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而个体体验则关注个体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与体悟,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与直观性。这一矛盾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说者有意,听者无心”以及劝说无效等。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教学中如何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实现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之间的平衡。很显然,思政课教学应当将个体体验融入宏大叙事,而非颠覆、解构、抛弃宏大叙事。
首先要把宏大叙事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与经验相融合,挖掘和呈现日常生活的时代性、变革性。将个体体验与经验融入宏大叙事,不仅可以拓展思政教学案例和情景的表现空间,丰富其表达形式,还可以增强宏大叙事的表现力与说服力,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生命价值与历史责任。其次要把宏大叙事与细节讲述相融合。宏大叙事总是包含着众多细节,个体往往是从细节去认知和感悟宏大叙事。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只有善于把握和呈现生动鲜活的细节,才能使宏大叙事丰满真实。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既不能让宏大叙事遮蔽个体,使宏大叙事沦为空洞的说教,忽略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同样也不能让个体凌驾于宏大叙事、使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被隐藏,导致课堂教学意识形态的真空,让思政课“失效”。
2.3 以增强对话性为基础提升话语效力
从现实来讲,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思想的多样化,因此,对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需要整合并引导不同思想以形成共识,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思想舆论环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
从这个角度而言,思政课堂也是一个微型思想舆论场,在课堂上会有不同见解和意见的交流与碰撞,这些意见和见解的表达属于个体叙事,即学生个体对历史与现实的体验与经验。因此,这种交流与碰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叙事之间;二是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之间。但无论如何,有表达的空间和机会,这是形成共识的前提。而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就是打通个体体验与宏大叙事之间联系的通道,使二者产生联系。在此基础上从时代背景、理论逻辑、实践基础、历史意义等方面,以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深刻阐述这种联系,最终用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有效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因此,思政教师一定要立足于与时俱进的发展环境、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理论语境、着眼于学生群体的思想困境,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话语能力和话语效力,用语言架构起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3 技术——以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践学研究
技术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功能的发挥、目标的达成依赖于技术对于系统、对于活动、对于环境所具有的积极效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是信息时代下教育教学改革的自然转移,可以改进授课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重塑课堂教育的面貌。
技术赋能思政课是指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为思政课程提供更高效、更广泛、更深入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互动式教学工具、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思政课程提供更加便捷、丰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体验。
3.1 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学习平台
通过搭建“纵横融通”的大平台、拓展“内外兼通”的大课堂,将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以及各门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等有机整合到思政课教学中来,建设“多源融合”思政课教学资源矩阵,打造一站式的在线学习平台,突破学习时空和资源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渠道,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教学空间和资源,更好地推进“大思政课”的实现。
3.2 引入互动式教学工具,提升教学效果
借助“一平三端”(云平台、教室端、移动端和管理端)打通“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工具如在线投票、讨论论坛、课堂抢答、小组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关系都得到了提高。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和表现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掌握自我评估的能力。学生们都能够通过互动式教学体系,感受到课程设计者和资源提供者的视角和思维,促进其更好地理解和传递思政课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3 运用大数据分析,探索增值评价体系
增值性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依据学业成绩评价的单一性,这种评价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发展潜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非筛选与选拔,符合高职本科教育的类型定位与特色优势。因此在探索增值评价过程中,要对接职业市场需求,聚焦学生的就业岗位和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个性化的指导。职教本科思政课增值评价,要体现“学做结合”的特点,侧重于过程考核,借助于互联网学习平台,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考试数据等大数据的分析,从多个方面更准确地评估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针对性指导,同时通过对教学资源的配置及利用情况、教学方法的选用及教师经验、态度等的评价,为科学、有效的开展教学评估,制定改进方案提供依据。
3.4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如智能识别、自然语言处理、VR等的出现为思政课的教学增添了新的维度,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教学案例案例及传达思政课的价值观,使得老师和学生在思政课堂中能够更加充分地交流、展现和思考,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学习。人工只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是未来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大趋势,可以为思政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和满意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同时需要解决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科技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实现科技发展与伦理价值相协调。
4 结束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日益成熟,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在不断重建自身形象、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职业教育中的思政课,作为一门贯穿全程的通识教育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塑造职教本科思政课的新形象,尤其是在当前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的大背景下,需要立足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这一大局,同时注重教育教学的本质和关键环节,实现新形象的顺利塑造和成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