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轭互力与多维共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进路*

2023-02-20王木森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王木森

(五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使命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①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1-12(01).“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②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1-28(01).2021 年8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①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并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②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集约内涵式”发展,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的“高质量、高效率、更公平、更安全”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价值的理性认识,对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未来使命前瞻性把握的战略抉择,是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行动。

一、共轭互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发生逻辑

高质量发展,既意味着生产,也意味着分配;既要求效率,更要求公平,是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③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0-12-17(01).的最佳路径、最好状态和最优模式,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有效方法和基本进路。共同富裕,既是分配问题,也是生产问题④周绍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2021-10-12(11).;既要求生产效率,也要求分配正义,是生产效率与分配正义的内在统一。促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目标和着力点,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之间内藏的“路径模式-目标任务-方法基础-内容抓手”理路,形塑着二者的内生本质、内存向度、内通目标和内发效能,型构着二者互融互嵌、共轭共进的关系。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展现的同轴共向、同向共力、同力共进,呈现的时空坐标共轭、任务目标共轭、互力进标共轭,构生出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发生逻辑。

(一)时代共轭:同轴共向

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时代。新发展阶段是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目标和现实任务。

1.时代标识: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 年党的十九大科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⑤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0-12-17(0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①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0-12-17(01).。因此,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问题,就是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统筹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新阶段“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新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②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0-12-17(01).。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时代主要矛盾-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应对国内外两个大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基本进路和有效策略。现时代我国已经处在了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

2.重大判断: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议.新华社.(2020-11-03)[2022-10-14].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10 万亿元,占全球GDP 的比重继续提高,人均GDP 超过1.2 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令世界尤为惊叹的是,新时代中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 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⑤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为此,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任务新目标。高质量发展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同时处于同一历史标轴,同轴关照未来、映照现实。同时空的历史使命、同坐标的时代任务,型构着两者同轴共行、共时共进。

(二)使命共轭:同向共力

时代是历史使命与发展目标的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党的十九大对强起来过程中我国发展目标和未来使命进行历史性建构,提出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06).。五个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既是时代之新的根本标识,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内存目标。因而,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共同富裕的共同使命和共轭任务,构设着在高质量中促进共同富裕生发的使命逻辑

1.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美满美好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②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因此,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同质同向,共力前行。

2.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的表征,更是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的标识。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自由美好、幸福美满的高质量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标志。新发展阶段,努力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各方面发展相互协调,全面保障人民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夯实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幸福生活基础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因此,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同心同向,以实现全体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为目的和抓手,筑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石,推动人民自由解放。

(三)关系共轭:同力共进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一样,都是生产问题和分配问题的统一体。“分配活动是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富分配从本质上说是由财富生产决定的。”③周绍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2021-10-12(11).“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99-1000.因此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有着内在同一的本质,决定二者在关系上共轭互力。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发展的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并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内存目标,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⑤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2).。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共同富裕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①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所以,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即是“生产-分配”和“效率-公平”有机统一的内在本质同心同力、互助互进,实现协同共进。

1.生产推力: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识,是人类实现富裕的基石。发展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本质上是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增加。富裕要求生产的发展,实质上是要求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增长。发展和富裕的生产同一性,都意味生产力的进步、价值的创造、产品的丰富和财富的丰盈。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富裕的实现程度,因此高质量的发展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条件。高质量发展夯实促进共同富裕的牢固基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石,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着生产推力。

2.品质驱力: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既与共同富裕有着同一的本质,也有相通的内容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内容内涵、领域区域、行业职业、群体团体、供给需求等各个方面的数量质量提高和品质品性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议.新华社.(2020-11-03),[2022-10-14]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由此而言,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有着共通的内容要求和发展进路。因此,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进路,为促进共同富裕创构着品质驱力。

3.目标拉力:促进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和分配内在要求,决定着二者相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生产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马克思指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共同富裕作为生产的目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目标和最终归宿。正因共同富裕的目的属性,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实现共同富裕自然意味着财富的增加、生产的提升,必然要求发展质量品质提高,并驱使发展必须高质量。

4.价值牵力:促进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目标牵引力,能够促使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即马克思所强调的:“当他们已经这样做的时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9—200.但同时,共同富裕在强调“富裕”——要求生产发展的时候,更追求“共同”,强调分配公平和社会正义——要求提高发展的质量,提升发展的品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公平度、公正度。“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议.新华社.(2020-11-03),[2022-10-14]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因此,推进高质量发展,其内在要求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分好蛋糕”。促进共同富裕蕴含的分配正义共轭契合生产发展高质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正义价值牵引力。

二、统筹推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

时代是问题的映照,是历史的刻度,更是追求着个人目的的人类活动的时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06).。伫立新时代潮头,站立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屹立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尊重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对新时代不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扎实推动人民共同富裕进行战略谋划,勾画出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意涵、推进原则、目标任务③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构生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谋划,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历史性、时代性要求,提供了根本性、方向性指引。

(一)历史意涵:总体性概念

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是一个总体概念④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共同富裕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时代性统一,具有本质的人类性、要求的全面性、实现的条件性、发展的动态性、实践的差异性等特征,应坚持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历史的眼光认识和看待。什么是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文中强调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我们要实现14 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⑥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习近平总书记用共同富裕“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表述,从“肯定-否定”的既对立又统一辩证逻辑出发,科学勘定了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和历史意蕴⑦乌裕尔.共同富裕不是什么[N].学习时报,2021-9-29(03).。

1.主体上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是少部分人富裕。共同富裕之所以强调“共同”,其本质是刻设富裕主体的全体性、全民性,表征着富裕的政治平等性、经济公正性和社会正义性,是一种普遍存在发展指向。共同富裕在富裕主体上,是全体人民,不是部分人,也不是少数人。这既是人的主体性确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实践,也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主体——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正义性和优越性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表现。

2.内容上的全面全域: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不是单一方面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单一的物质富裕,也不是单一的精神富裕,而是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等多领域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本质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内在地蕴含着富裕内容的全面性和全域性。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06).。

3.程度上的差别差异:共同富裕是差别富裕,不是同等同度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张力性和弹力性概念。其“共同”不等于毫无差别的“同等”,也不意味着没有差异的“均等”,而是有差别、存差异的“平等”,是一种“差等”性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能简单地把共同富裕看成一个点上的同等富裕,一条直线上的均等富裕;而应该辩证地看成是一定范围内的差别性富裕,一定程度下的差等性富裕。促进共同富裕,允许不同人群之间、家庭之间、领域-地域-区域之间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内有差别的共同富裕。

4.过程上的动态相随:共同富裕是先后富裕,不是齐步同时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更不是同地富裕。在现实实践中,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时间上有先有后,速度上有快有慢。即使在相同富裕制度和政策条件下,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因发展基础、资源禀赋、能力水平、职业岗位等的不同,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速度、时空效度也不同,因而不能要求同时同地、同区同域、同速同数地同步迈进富裕的大门。

(二)促进原则:四位式遵循

共同富裕,作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内在目标。共同富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长征、政治文明进步的象征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表征,是劳动创造的成果、长期奋斗的硕果、制度践行的结果。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勤劳奋斗、制度共富-坚决拼斗、适度量力-科学智斗、循序渐进-持续战斗原则,努力通过促进共同富裕来推动人民幸福。

1.劳动创造共同富裕:坚持勤劳智慧创造。“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②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劳动创造价值,奋斗实现幸福。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人民主体性,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不懈奋斗,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改善发展民生,夯实社会保障基础,增强人民就业创业本领,创造更多更加公平的发展条件和机会,促进广大人民勤奋劳动、勤劳致富;坚决打破制度天花板,打通社会阶层固化堰塞湖,畅通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和勤劳致富的机会,推动劳动致富,拒绝内卷、躺平。

2.制度保障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就是说,既注重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又注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效率和公平。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推动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实现共富。

3.适时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发力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促进共同富裕,既应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应统筹需要和供给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在持续不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健全完善科学的公共政策分配保障体系,构建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高的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建立与经济财力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民生保障体系和机制,建设适度、适时、适力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坚持不提过高目标、不搞过头保障、不搞过度福利、不养懒汉。

4.渐进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等不得急不得。适时适度、循序渐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律。“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①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开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赋予条件好的地方先行先试、开路探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需要长时间努力奋斗方能实现的目标,其实现自然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战略定力,要有耐心,要根据现有条件及早采取有力措施,把能做的事情尽快着手做起来,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

(三)行动纲领:三步走目标

战略谋划和政治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并在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分别设定了“十四五”期间和2035 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任务目标。2021 年8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十四五”末、2035年和21 世纪中叶3 个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时间节点,党的二十大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质要求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构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构生出新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和行动纲领。

1.到202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25 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2.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体而言,到2035 年,人均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3.到本世纪中叶(2050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文明建设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三、发展耗散: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象限

耗散(dissipative)是事物发展中的一种非平衡结构和非均衡状态。非平衡表现的是不和谐的失调、失序、失能,是一种磨耗的低效化,常常被标注为发展中的困境和前进中的问题。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表征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06).。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不仅存在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各领域之间,而且存在于从东部到西部、从中心到边陲的各区域之间”②李友梅.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经验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8(11):58-73.;不仅存在于不同行业职业、群体团体、城乡区域之间,而且存在于资源占有、财富拥有、收入分配之间等多方面、多领域。这一非平衡发展因其弱项短板导致各因素之间难协调、难协同、难协作,从而出现发展磨耗,不能形成最大合力、生成最大优势、彰显最佳效能,反而呈现出发展耗散的低能低效态势。这种结构失衡的发展耗散,虽然不再主要是绝对短缺背景下的“八个木桶七个盖”,而是相对短缺过程中累生的发展偏差与发展短视,但事实上成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阻滞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和制约共同富裕而必须解决的问题。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既是动力也是阻力,是前进的限度。对于阻滞高质量发展和阻碍共同富裕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对其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0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议.新华社.(2020-11-03),[2022-10-14]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⑤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由此而言,可以看出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耗散象限,其主要体现为三大不平衡不协调:领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⑥辛鸣.新时代呼唤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N].人民日报,2017-10-30(17).。

(一)领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领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新时代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重要方面。新发展阶段领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一马当先、奇迹频现,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虽稳步推进,但与经济领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等领域发展的差距更大一些①辛鸣.新时代呼唤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N].人民日报,2017-10-30(17).。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看病难、看病贵、择校难、上学贵、养老难、养老贵等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仍然是人民群众的闹心事、烦心事。社会保障支出占GDP 比重以及养老保险覆盖率均不够充分,难以满足人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需要②邓纯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些方面[J].人民论坛,2019(20):58-61.。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相对比较低,文化建设的布局和结构还不尽合理,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尤其是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我国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③胡鞍钢.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J].人民论坛,2017(S2):72-73.。三是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因自然禀赋、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同,各个地区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加上我国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低端,资源利用率低消耗严重,资源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同时由于长时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浓、法制不健全、生态投资不足,使得人民对新鲜空气、清洁水、良好环境质量的需要难以得到完全满足。四是经济建设与总体安全不平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安全需求和我国的安全新形势也发生了新变化。安全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逐渐从国土和军事安全转变为政治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问题也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④胡鞍钢.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J].人民论坛,2017(S2):72-73.。此外,民主、法治、安全、正义等方面也存在较大不平衡,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新时代中国主要矛盾的重要表征。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部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表现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状态⑤辛鸣.新时代呼唤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N].人民日报,2017-10-30(17).。一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促进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目标,但近年来三大区域的发展差距却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中部地区面临着“经济凹地”困境,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均位于中、西部,贫困人口较为集中,是“短板中的短板”。2019 年末,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超过90%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仍落后于东部地区。2019 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6.0%、60.8%、69.4%。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60%,东部城镇化率已达65.94%,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中、西部仅为52.77%和50.19%⑥宁吉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决战决胜实现目标必须加快补短板[N].人民日报,2020-07-24(02).。二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如京津冀地区,北京与天津发展较好而河北发展落后;成渝地区也是成都重庆发展较好,周边城市发展相对落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上均存在差距。三是省域内部发展不平衡。比如广东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但粤东西北地区却仍是全省发展的短板,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本处于小、微、散、低状态。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但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不足;城乡要素配置仍然不均衡,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向城镇的趋势明显;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城乡二元结构弊端仍然存在,户籍和土地等制度仍需完善。20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4 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仍很明显。

(三)收入分配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有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等等。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还在0.46 以上,仍处在较高水平。如果考虑到财产存量的差距,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 年相关数据,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 亿人,年人均收入为11485 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 元。其中,低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低于1000 元,中间偏下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高于1000 元。当前随着一系列发展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政策实施,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实现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然而,与全体人民基本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言,收入分配结构仍然存在比较大的不平衡、不合理问题。一方面,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仍比较低,初次分配中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尚未完全解决;税收等措施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还需不断强化,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不同步的压力仍然较大。另一方面,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低收入人群大量存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需继续扩大,脱贫攻坚和防止返贫任务艰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任重道远①蒋永穆.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0-28.。良性橄榄型社会结构基础上的财富公平分配格局有待形成。

四、多维共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前行进路

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②人民网.共同富裕要“积小胜为大胜”(人民论坛)[EB/OL].(2020-11-19)[2022-09-06].opinion.people.com.cn/n1/2021/1119/c1003-32286234.html.。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立足发展起来之后凸显的结构性耗散低效情势和凸现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方面不平衡现状,充分发挥有力政府、有益市场、有爱社会、高效制度、智慧人民、科学理念等多维主体的作用和效能,凝聚多元多样、多方多面、多层多路的多维力量,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奋力、人人富裕的多维共力共富共同体;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强弱势、补短板、弥不足、求平衡、促协调、建包容”,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主动的精神、更加有效的措施,大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结构失衡与发展失调的耗散问题,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提高发展和谐度

和谐是一种与冲突耗散相反的高质高能态。实现和谐发展,意味着必须强弱势、补短板、弥不足,求平衡、促协调、建包容。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高效和谐态。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必然要求完善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制度和谐。制度和谐,是制度发挥最大效能和实现制度最大优势的天然禀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性,更好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一是“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东西互助帮扶发展,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二是“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加大对“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精确调节力度,并提高协调发展调节精准性。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升发展平衡度

“橄榄型社会”是实现社会平衡,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据绝对优势和绝大多数,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相对较少,是“橄榄型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建设“橄榄型社会”,大力增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首先,必须抓重点群体,提高重点群体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①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要把不大学毕业生、有专长的技术人员、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作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人群,创造机会和条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收入水平。其次,提高进城农民工收入水平。要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民工生活发展保障机制,大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问题,保障农民工安心进城、安心工作。最后,要大力增加城乡居民住房、农村土地、金融资产等各类财产性收入。

(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提高社会保障度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的重要方面。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重点帮扶保障低收入人群,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②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第一,建立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有效减轻城乡贫困家庭教育负担,提高低收入群体子女受教育水平。第二,完善健全城乡养老医疗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不断缩小职工与居民、城市与农村的养老医疗筹资和待遇保障差距,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第三,完善健全兜底性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城乡标准差异不断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兜住城乡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底线。第四,完善健全城乡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房子的本质是用来住的,坚持“租购并举”,因城因地施策,完善健全长租住房政策,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保障好无房户住房问题。

(四)加强对高收入规范调节:提升社会公平度

建立橄榄型社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调节规范过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③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基于这一原则,可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合理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通过完善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第二,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第三,加大消费环节税收调节力度,逐步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第四,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完善健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第五,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加大对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管理,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清理借改革之名变相增加高管收入等分配乱象。第六,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坚决遏制权钱交易,坚决打击“内幕交易-操纵股市-财务造假-偷税漏税”等获取非法收入行为。第七,坚决打击资本无序扩张。对敏感领域准入划出负面清单,加强反垄断监管。

(五)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提高富裕全面度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全民全面富裕。富裕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物质方面要富裕,精神方面也要富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因此,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必须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全面度和丰富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①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新时代全面推进共同富裕,就必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多方面、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供给,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武装人民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素质。共同富裕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需要廓清思想迷雾、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因此,要加强推进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及时高效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②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

(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升富裕协调度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还是全面全域富裕。既要实现城市居民富裕,也要实现农村农民富裕,提升共同富裕的协调协同度,才能真正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村相对城市而言发展比较滞后,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短板和弱项。因此这决定了新时代我们全面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所以,促进共同富裕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动力,把维护、实现、发展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促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08(01).,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但不宜像脱贫攻坚那样提出统一的量化指标。”④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6.因此,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因地因时因情因势制宜,在推进共同富裕是努力做到适当、适度、适时、适情。一是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二是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三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要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依托其开展就业、养老、医疗、托幼等服务,加强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关爱照护,做好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