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全景式解读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密钥*
2023-02-20欧庭宇
欧庭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为“第三次历史决议”)从理论上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已成为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的学术显点。党能由弱小到强大、由幼稚到成熟,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干革命救国、搞建设兴国、抓改革富国、谋复兴强国的百年奋斗中成为全球最大的政党,其中的秘诀之一就是始终保持“大就要有大的样子”①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大的样子”既包括党员规模、执政权力等外在形态,还包括视野广阔、胸襟博大、气度非凡、能力强大等形象表现。维护和建构好党的形象,对于新时代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意义重大,这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人心向背。现阶段,学界已从党的奋斗形象、国际形象、自我革命形象、廉洁形象等视野对党的形象发表了不乏真知灼见的观点,但对党的形象谱系的全景式解读有待系统化,尤其是对把握党的形象建设的规律性总结亟待深化研究。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形象是在党的百年奋斗道路中得以塑造的,自然要从党和人民所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寻找成功密钥,才能进一步回答“未来如何继续成功”的时代命题。如果说伟大建党精神、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制度是解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钥、理论密钥、制度密钥,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考量和制定这些密钥的“设计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从来不是“只为自身”的利己主义、“只说不做”的空想主义、“空头支票”的形式主义,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①本书编写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1.的实干者和担当者,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把握党的形象建设的内在规律提供认识维度,即分别以“小学生”“大先生”“好邻居”的身份塑造了党的人民公仆形象、民族先锋形象、开放大气形象。
一、以主心骨的身份在察民情与解民忧实践中建构人民公仆形象
“第三次历史决议”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首条经验,强调党的领导是扭转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局面并取得如今的历史性成就的关键因素,因为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②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同时,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2.的奋斗历程,所彰显的是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民主和人民幸福的初心情怀,所反映的党群关系本质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关系”,建构了坚持思想上“人民万岁”、情感上“亲近人民”、行为上“不负人民”的人民公仆形象。
(一)道义上,表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党用责任和行动回答了“为什么人”的价值命题。在领导人民跨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党确立并深化落实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将其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原则并加以法治化、政策化、道德化,使其由应然状态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实然状态的价值事实。从《周易》中“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的涵义来看,“道义”是对人的道德要求,而人民至上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符合“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原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论断,表达了人民与国家是一个整体,即人民是组成国家共同体的成员,国家是由人民所建立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同体。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把领导人民的奋斗、牺牲和创造的主题归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在强调党坚持创业、守业、兴业这一中国式现代化追求过程。在实现现代化的百年追求中,党带领人民从血与火中获得解放、从艰苦创业中走向富裕,尤其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真切感受到党对人民的关切且把人民的“小事”作为党的大事,彰显党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岸形象。从历史演进的纵向视角来看,从建党之初提出“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铮铮誓言到党的七大“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写入党章,再到党的十九大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现代化追求过程中不忘初心使命,塑造了全党自觉坚守“人民利益至上”的奋斗者形象、“不负人民”的践行者形象。同时,毛泽东提出“我们的同志不要靠老资格吃饭,要靠解决问题正确吃饭”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7.,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方针政策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彰显了党的领袖亲民为民、担当负责的形象。从理论意涵的横向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类历史活动就是群众事业”的唯物史观,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党的目标任务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无论任何时候、遇见多大困难都必须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现代化的最高标准和评价指标,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创造人民幸福,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把“蛋糕做大做强”,把“蛋糕分好”并由全体人民共享,塑造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供给者形象、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捍卫者形象。
(二)法治上,设计人民民主的制度举措
人民民主不是西方式的形式民主,而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善于倾听民声民意、回应人民期待,把民主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环节并作为工作作风和生活方式,彰显了党体察人民意见、注重民主执政和民主决策的服务人民形象。“窑洞之问”把人民民主作为党跳过“历史周期率”的“首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要让人民民主落在实处,就需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要在制度举措上肯定和落实人民的意志,尤其是尊重他们在民主模式、民主渠道、民主手段及民主成果上的重要角色,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先后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关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把“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在制度文件中,通过对违法乱纪的信息、举报部门联系方式、法律制度依据公开化,及时、真实、有效地向人民汇报与交代,以便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监督的作用,彰显了党善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化、公开化的守卫者形象。其中,人民民主的法治化是党基于民情民意,赋予民生领域的法治保护与支持,也展现了党善用人民智慧完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形象。譬如,《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是上海市政府充分发挥人民智慧,对“人民城市”为主题的城市治理的立法成果,在原文添加了老楼“加装电梯”的规定,通过人民智慧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微更新”,使社会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展现了党不搞形象工程、只为人民安康的实干形象。
(三)行动上,筑牢美好生活的民生堤坝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既要满足“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要满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幸福等精神生活需求,对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规划提出更高要求,就是要把物的全面完善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满足人的美好幸福生活追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这里的“新起点”始终以人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坐标为转移,新时代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行动导向,彰显了党尊重人民意愿与需求而落实民生保障的与时俱进形象。落实民生保障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抓最需要的人群以及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尽力而为地为人民提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社会保障服务,又展现了党注重目标与能力相统一的求真务实形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现代化建设中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置于尤为关键的高度,以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思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于物质富裕的方面,首先从“保障”入手,打好“一个也不能少”的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富有里程碑意义地解决人民绝对贫困的问题,保障人民走向美好生活不输在起跑线,展现党与人民心连心、开拓创新、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离不开物质力量,也离不开精神力量。重视全体人民的精神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无论是毛泽东的“只有积极口号积极精神才能领导群众”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还是邓小平“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均肯定了精神力量对于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需要通过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来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党依据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提出与之匹配的国民素质要求,特别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人民拥有道德意愿、丰盈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坚定的道德责任。这需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引领人民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导人民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的侵蚀,提升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展现了高瞻远瞩地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且能着实贯彻的知行合一形象。此外,面对突发性社会事件,党始终坚持平稳时刻看得清、关键时刻跑得来、危急时刻豁得开,譬如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党用“喊破嗓子”的号召力、“甩开膀子”的实干精神,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筑牢疫情防控共同体,取得阶段性胜利,彰显了党员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模范担当形象。
二、以领航者的身份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建构了党的民族先锋形象
如果说为人民谋幸福展现的是党甘愿做人民的“小学生”形象,那么为民族谋复兴展现的是党善于做领航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大先生”形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飞跃的思想力量是关键因素,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三次理论飞跃”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提出了现代化方案,譬如,党确立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国防等方面的现代化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改革开放到21 世纪中叶的现代化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前两次“理论飞跃”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方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指导思想指明了现代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的同时,又赋予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领航远行的能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汇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伟力,从容应对和战胜现代化发展中的各种艰难险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党作为锚定“复兴号”航向的掌舵人,彰显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航者形象。
(一)目标上,始终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奋进
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是一个民族曾有辉煌气象与盛世历史,并在当代拥有实现再次走向世界中央的条件和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穿越”到汉唐盛象的封建时代,只能紧跟时代浪潮与抓住中华民族发展机遇来逐步走向复兴,其前提条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之路,首先要解决的是民族独立、摆脱贫困的问题,唯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为中国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党的“第三次历史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四个伟大成就”印证了党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复兴课题而上下求索,使建党以来中华民族取得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展现了党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者与践行者形象。马克思指出,“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矛盾运动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逻辑,其生产方式的整体变革与社会跃升就是为了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建立独立且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国家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目标,以革命的方式取得了人民民主政权,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全国一盘棋”的政治基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开天辟地的民族先锋形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开启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引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一穷二白的大国朝着社会主义国家飞跃奠定了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民族先锋形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重要概念,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探索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经济体制的变革,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充满活力的物质条件、调动了人的主体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拓进取、开放创新的民族先锋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面临“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汇与转变时期,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两步走”发展战略,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赶考之路,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历史性的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成熟的制度保障,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民族先锋形象。实质上,“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实现了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的落后状态走向“自信自强”的刚健状态,由一穷二白、一盘散沙的民族境况走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奇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肩负民族复兴大任、凝聚民族奋斗力量、提升民族自信状态的科学执政形象。
(二)理念上,始终坚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方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拥有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力量,充分发挥多方协同的支撑力量,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有机统一,把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世界文明相统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文明的当代特征,虽然具有人类文明的一般规律,但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有根本区别。譬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覆盖超大规模人口,其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跟西方贫富两极分化的国家情况大相径庭。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特权私利性、剥削掠夺性、霸权强加性、畸形单一性的西方式现代化,而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128.的现代化,这彰显了党注重人民普惠性、劳动创造性、贡献引领性、整体协调性的掌舵者形象。从中华文明的赓续性创新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伟大民族精神厚植新时代的家国情怀,萃取中华文明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精华,推动中华文明顺应时代浪潮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形象。从现代文明的扬弃性创新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性特征做了批判性继承,主动适应把握时代发展浪潮,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串联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而是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共同叠加的“并联式”发展的现代文明,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反听内视、自主创新的创造者形象。从国际文明的引领性创新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西方持有“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从属西方国家”的对外关系产物,坚持遵循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构建和平安全、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环境友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世界发展的推动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形象。
(三)方法上,始终协调“两个伟大革命”的实践推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②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14.,意味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需要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锤炼与锻造。党有什么样的身份,就决定了做什么事情的使命任务。伟大自我革命任务是用行动诠释“把党建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而伟大社会革命是一个涉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党的建设共同组成的系统过程,其任务是回答“把国家建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国家”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作为自我革命的主体,是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领航者与践行者,高度重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优良传统,既有“党指挥枪”“整顿党风、学风、文风”“牢记两个务必”等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了社会革命,又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三讲教育”“三严三实”等伟大自我革命,引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革命。所以,“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正因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不畏难、不退缩、不懈怠的革命精神,以自我革命的责任革除老化的、失灵的体制机制,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新高度、新成果,展现了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彻底革命者形象。譬如,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党中央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听取民声民意,汲取民智民力,以更好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得到有实质性进展。党长期对“关键少数”进行重点盯防和惩戒,以自我革命精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意识与能力。同时,还要提升党员干部协调各方的能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规范产业发展、推进分配体制改革提供价值创造作用,提升人民的共同富裕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来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达到“动态”的统一与平衡,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形成了对党的自身建设规律与执政规律相统一的高度自觉,展现了党注重围绕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而持续提升自身能力的清廉洁净、克己奉公形象。
三、以世界大党的身份在国际交往中建构了党的开放包容形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曾对闭关锁国、安于现状的晚清政府作了批判,但又在《波斯和中国》一文指出“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8.,对中华民族跨过“卡夫丁大峡谷”,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和世界角色充满乐观。面对人民的、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系列重大课题,一个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依旧胸怀天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也把伟大真理导师的预言变为了现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独善其身且又兼济天下、同舟共济的开放包容形象。评价一个人的形象,离不开对他的思想、待人接物及行为表现进行客观评判,对中国共产党人这一青春洋溢的奋斗少年进行评价,就要对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理论、对外平等相处的优良传统、言出必行的大国担当等方面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剖析。
(一)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远见设计,展现了胸怀未来、心系天下的大气形象
面对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党洞悉世界发展大势,基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强调“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贡献了道路方案、理论方案和制度方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情怀、大视野、大气度。一是贡献现代化道路的方案,构建了“五位一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自主创新、关切世界的奋斗形象。譬如,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建立在剥削与侵略的基础上,而是用摆脱绝对贫困、美好生活拓宽“富裕”的范畴,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成效更加明显,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物质文明“灯塔”,超越了西方国家“贫富分化”“损人利益”的道路模式;又如,党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优势,既在宏观层面遵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又从微观层面激发广大人民在选举、决策、监督等民主运行环节的智慧和力量,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政治文明“航向”,超越了西方国家“形式民主”的政治模式。二是贡献现代化理论的方案,实现了人的发展与资本运行、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的辩证统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格局远大、视野广阔的智慧形象。譬如,针对亚非拉一些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失败教训,亨廷顿认为陷入社会动乱反映了“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的逻辑,而党与此相反,秉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的限度统筹起来并贯穿整个国家发展的各个环节和系统过程。党既注重资本、体制机制、人力等内部要素的统一,又注重人的发展诉求、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等外部环境的协调,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世界奇迹,为世界贡献了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的中国智慧。三是贡献现代化制度的方案,用实践证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型的政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制度成果的优越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省思、勇于探索的青春形象。譬如,党坚持“以苏为鉴”和审视自身实践,充分认清了“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的同时,又批判性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有益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破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分别等同于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性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为世界贡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二)传承对外平等相处的优良传统,展现了真诚友善、和谐和睦的交往形象
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源自于党对和平的永恒热爱和至臻追求的民族性格。譬如,党充分弘扬和汲取儒家的“和而不同”、道家的“以柔克刚”等传统智慧,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理念,展现了真诚友善、和谐和睦的交往形象。“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5.,回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推进的历史是认识党的交往形象的必要途径。从历时性的纵向视角来看,党始终传承对外平等相处的优良传统,展现了党以心相交、和平发展的外交形象。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没有主动挑起任何战争与冲突,始终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长期己任。在中华民族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时,面对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畔,党带领全国人民毅然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捍卫和平行动,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到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党依旧带领中国人民高举和平与发展的大旗,既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蔑视与侵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方式,加强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譬如应对全球气候大会、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从共时性的纵向视角来看,党始终传承对外平等相处的优良传统,展现了党平等相待、和而不同的交往形象。在国际交往中,党不因国家强弱、政党大小而区别对待,始终“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12.,展现了党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大党领袖形象。同时,“协和万邦”离不开“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与方法。党从不主观臆断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优于所有的现代化模式的言论,尊重文明样态、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倡导不同文明形态、现代化经验的交流互鉴,所秉持的和谐共生的文明价值观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丛林法则”的价值观,展现了党胸襟开阔、体谅包容的大党领袖形象。
(三)发扬言出必行的认真精神,展现了维护公正、合作共赢的担当形象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全球化,但每当全球性问题爆发时,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多种方式推卸国际责任。党采取和谐共生的思维对待中国式现代化,保持原创性能力和包容性心态,不因他国对待全球化进程中的“打退堂鼓”表现而改变讲信修睦的初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③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J].中国广播,2019(2):4.。党的这一认真精神使党具有目光长远的全球视野,守住核心利益的底线,拉长包容性半径的胸怀等能力,也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增强了辨识西方国家“画饼式”承诺、“纸老虎式”的威胁的能力,致力于全球和平发展事业,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展现了维护公正、合作共赢的担当形象。对于维护公平正义而言,既在观点上表示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来推进国际关系,又在行动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行径。同时,要推进国际交往的公平正义,又需要推进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特别通过向非洲发展资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帮助周边国家、愿意加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和地区推进和完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事业,扩大了全球合作共赢的“朋友圈”,彰显了党负责任的执政大党形象。中国政府网2018 年底的消息显示,“联合国通过2019-2021 年会费和维和摊款比额决议,中国将成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款国”①华春莹.外交部就中国将成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款国等答问[EB/OL].(2018-12-24)[2022-08-20].http://www.gov.cn/xinwen/2018-12/24/content_5351756.htm.。除此以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参加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机制,并在自身担当下搭建了G20 杭州峰会、博鳌亚洲论坛、欧亚经济论坛等国际舞台,让更多的国家搭乘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便车”,带动世界各国一同为全球的和平发展、稳定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彰显了党勇挑重担、共享社会进步福祉的担当形象。
四、余论
面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深重劫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与使命,在探索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了自身作为人民主心骨、民族领航者、世界大党的负责任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大先生”、世界人民的“好邻居”,全面而生动地描绘了党的形象谱系。但是,形象是投射到受众群体脑中心中的具体特征,还需要用传播的手段完成。从逻辑上讲,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域观测党的形象建构,讲清党“做了什么”的问题,以便对党“有什么形象”问题的深化。党的形象建构是一个“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的实践活动,无论任何时候,都会存在“污名化”的敌对言论、“曲解化”的观念误读,需要保持党的人民公仆形象、民族先锋形象、开放包容形象。党的形象建构是一个“A =A1+A2+A3+……”的系统过程,离不开向世界展现一条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形象传播,需要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专家的理论接力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助力。所以,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际舆论场的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以精准投射到不同国际受众人群的心田,坚持“以我为主”的话语立场,通过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话语方式,抢占国际话语高地,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故事,逐步会使党的形象“流言蜚语”的不攻自破,以形成对党的形象的认知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