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那从未被吸取的教训(三)
2023-02-20郭荆璞
郭荆璞
默里· 罗斯巴德/著
胡佛与罗斯福真的有天壤之别吗?
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当中指出,胡佛推行的并不是自由放任,而是政府主导的通货膨胀和信贷扩张。1929年大萧条的起因和急剧发展,以及其持久的破坏性结果,都是政府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恶果。胡佛是罗斯福新政的先驱,他推行的主要政策形成了罗斯福新政的基础,胡佛失败而罗斯福成功的原因不是政策本身,而是罗斯福的公共宣传更加成功。
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先看一组政策:劝说雇主保持工资率;提高关税保护农业;信贷扩张维护金本位;住宅贷款银行系统为住宅贷款协会和储蓄银行提供长期资金;帮助债务人对抗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农业信贷银行向农民提供贷款;复兴银行公司、地方政府和公共建设提供贷款;平分工作以抑制失业;加强联邦土地银行。
再看第二组: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
这两组政策的核心,都是通过政府调控市场,通过规定产品价格、生产规模、信贷成本、就业和分配等方式,试图将就业率调整回归到萧条前的水平,其政策的内核和精神是类似的。
第一组政策来自于胡佛在1932年连任竞选中对自己4年施政的总结,而第二组则是1933年推出的罗斯福新政的主要举措。
再看一看1932年国情咨文中,胡佛对国会提出的施政建议:建立并加强复兴银行公司,用国库资金向银行、工业、农业信贷机构及地方政府提供贷款;放宽美联储对贴现申请的审批;建立住房贷款银行贴现系统,振兴建筑业并刺激就业;扩大政府对联邦土地银行的扶持; 建立公共建设管理机构,协助和拓展联邦公共建设;为限制移民的政策争取法律支持;减少自然资源利用中的破坏性竞争;向各州提供3亿美元的直接贷款用于救济;修改相关破产法律,事实上减少对债权人的保护。
以稳定物价、保障就业和工资率、抑制萧条为目标,以公共建设和货币性通货膨胀为手段,这是“新政”的本质。胡佛和罗斯福是一脉相承的。保守主义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尝试”,因为这些目标和手段都试图超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自然规律。
不要忘记,应对大萧条的标志性政策成果,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大坝,正是于1930年7月3日,获得国会授权拨款9.15亿美元,动工修建。胡佛在位4年的公共建设成绩比过去30年的总和更多,他劝说联邦和州政府实施了总计超过15亿美元的公共建设。
威廉·A.贝里奇(William A. Berridge)提出,公共建设使用公债会侵蚀投资基金的供给,资金被看似无风险实则无回报完全依赖政府信用的公共建设项目抽干,无法支持那些在萧条中试图抄底商业的投资项目和投资者。
概括而言,胡佛干预和罗斯福新政的要素是,通过拓展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干预,达到反萧条的目的。
比如,直接或间接干预劳动力市场,包括补贴失业人口和公共建设等方式,抬高工资率和物价(奥地利学派认为工资率和商品价格过高会导致就业不充分和消费不足);增加政府开支是主要手段,其目的是对失业人口进行直接的经济补贴,以及为公共工程融资;设置关税壁垒,干预国际贸易;干预工业品和原材料市场,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扩张信贷,干预金融市场。
胡佛的干预政策“外柔内刚”,被很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忽视,他才是新政和干预政策的始作俑者。
通过干预劳动力市场试图稳定就业
胡佛劳动报酬政策的核心措施是通过工会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公共建设和控制移民,这些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干预劳动力市场。胡佛理论的核心是信贷流向商业借款人太少,流向投机太多。管理资金流向也成为胡佛对抗萧条的主要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保护就业市场。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政府第一步的应对措施就是维持工资率。要求实际工资率维持稳定,即工资下降晚于或者持平物价下降,要求利润先于工资下降,他和参会的巨头们称之为“爱国主义”。
胡佛政府对于就业市场的直接干预包括制订最低工资标准和分配工时两方面,奥地利学派则认为分配工时导致劳工离开了劳动力市场,无法快速出清,最终的结果是社会总工资无法随萧条而下降,伤害了商业利润;实际工资率应当下降以恢复劳动力市场,而利润应当保留,从而留存经济的活力。对于总的工作减少的分歧在于,奥地利学派要求降低工資率,增加总工时;凯恩斯主义者则试图保持工资率,减少每个人一周的工作时长来试图拉动就业。
事实上,在危机前胡佛表达出的对劳动报酬的观点尤为明显的体现出“新政”的特点:广泛的劳资谈判、废除童工、全国范围的养老保险、减少工时、改善住房供给、建立医疗保险、建立劳资纠纷仲裁委员会等。
罗斯巴德和奥地利学派对这些偏向左翼的劳动报酬观点嗤之以鼻,然而如果奥地利学派反对这些观点,那么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呢?完全的市场化能够解决劳资分歧么?
事实上奥地利学派反对的不只是最低工资等,他们反对的是试图以最低工资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真正提高全社会总工资和解决生产组织的根本问题。
当1929年股市崩盘时,胡佛准备的措施是高工资率、公共建设和扶持经济,而不是像过去每一任总统一样,选择远离直接干预措施。胡佛政府内部对政策的方向也有分歧。此前曾经与胡佛并肩作战,坚持对实体经济进行信贷支持的财政部长梅隆,则以19世纪70年代危机为例,要求支持清算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和农业中不良投资。
1930年,随着危机的深化,公共建设成为了被经济学家们普遍视作是刺激經济和增加就业的手段而广为接受。
对公共建设的投入完全是为了拉动就业。马勒里代表AALL(美国劳工立法协会),于1928年支持瓦格纳参议员提交的《就业稳定法案》,而1930年瓦格纳议案再次提出,同时期还有移民限制的建议作为补充。
《就业稳定法案》最终于1931年2月通过,商务部部长(也就是胡佛原来的职位)被任命为联邦就业稳定委员会的主席,这个委员会被寄望于发挥美联储一样的作用。
联邦公共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将是拨款和发行债券,规模从1.16亿美元直到GE总裁斯沃普建议的10亿美元联邦债券和10亿美元州和地方政府在联邦担保下的债券(最终胡佛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公共建设提振就业的长期副作用在于,大量私营企业不愿投入这样的高风险高投资项目,而更愿意购买建成后生产的廉价能源,这意味着就业补贴扭曲了长期的价格。成立于1933年5月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可能就起了这样的作用。
胡佛还推动了阻止移民的立法,欧洲向美国的移民减少了90%。
1929-1933年,胡佛的行动是将其1921年提出的对抗萧条的设想付诸实践。整个20世纪20年代,为保护就业而投放的信贷导致此前积累的不良投资清算过程冻结,延长了萧条时间,并导致更多金融机构走向破产。
宽松货币政策是通货膨胀、贸易保护、公共建设以及对就业市场保护措施共同的基础。繁荣时期的高工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高工资不能带来繁荣,信贷扩张才是繁荣的原因。
“一战”后期国会中已经开始形成中西部农业利益集团,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政府实现了对农业的刺激。
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全国和部分主产区,小麦、棉花、玉米、烟草、水果、乳业都试图建立农民和农场主卡特尔,但全部失败了。诉诸自愿限价的卡特尔是无法组织的。
政府和民间组织还推动了“农业公平”运动:工业获得关税保护,因此农业机械生产商首先提出农业从消费层面得到保护,即政府将国内农产品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买入未售出的剩余产品并以较低价格向国际市场出售。
有趣的是,无论是农牧业卡特尔,还是农业公平计划,都是由律师、经济学家加工商和农机制造商提出的,而不是农牧民在发起和主导这些运动。
建立卡特尔和价格补贴方案直到胡佛当选总统才得以实施,实施机构是刚刚成立的联邦农业委员会(FFB),行动还包括了直接向农业合作社提供的5亿美元的信贷。
最后连农民罢工也没能阻止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包括拦截运奶卡车并倾倒牛奶的行为(Benedict and Stine, The Agricultural Commodity Programs, p444)。
可以看到,1929年大萧条是促使农业刺激政策加速落地的因素,但农业刺激是一以贯之的政治博弈的结果。
1930年开始,对农业的刺激转向了贸易保护。《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本来是想要通过提高农产品关税来提高农民收入,然而一方面美国主要是农产品出口国,另一方面出于政治博弈,提交国会时加入了其他产品关税提高的条款,形成了最终的全面贸易保护行为。
贸易保护破坏了市场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下滑导致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提高,最终给农业和其他行业出口带来了不良影响。
1931年,对农业的干预政策带动了对工业原材料和制成品市场的政策制定,这些政策在斯沃普计划提出时达到了顶峰,这一计划被看作是商界中的集体主义和法西斯倾向抬头的迹象。
斯沃普是GE总裁,他支持公共建设计划,并向国家电机制造商协会提交了“斯沃普计划”,内容是建立各行业的商会和卡特尔,由国家复兴管理局一类的机构来稳定并提高物价,调控生产,对贸易活动进行指导。
产油州颁布法律限定了原油最高产量,并延续到70年代,以“保护资源”的名义实现强制垄断。俄克拉荷马州州长穆雷甚至动用国民警卫队强迫油田停产以恢复“合理油价”。多个产油州联合起来组织了产油州顾问委员会来实现原油的配额生产和联合垄断。
资源与地租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胡佛大量增加国家森林、国家公园和公墓面积上,国家公园和公墓增加了40%。
思想家威尔·杜兰特(其所著的《生命的意义》非常值得一读,是对20世纪前30年美国政治和伦理思想的通俗易懂的总结)提出建立国家经济委员会管理各行业分支委员会,并实行全国性的计划经济。
美国劳工联盟则提出建立法西斯式的工会,强制企业雇佣工人,提高工资率。这种政策如果实行将导致更大范围的失业,即有工作的人对失业者的剥夺。
胡佛总统推动这些政策的压力来自于罗斯福,时任纽约州州长的罗斯福已经成为他竞选连任的主要对手,罗斯福公开表态支持这些计划。
扩张信贷并干预金融市场
扩张信贷是整个20年代一以贯之的政策,然而只有当危机发生之后,扩张信贷和政府支持的通货膨胀才被打上高光,作为危机应对政策来分析和实施。
1929年10月底开始,美联储在股市崩盘的第一周就向银行投放了3亿美元的准备金,包括1.5亿美元政府证券购买和2亿美元以上的贴现票据。大量准备金被用于抑制股票市场的清算。再贴现利率和承兑汇票利率均下降,成员银行存款扩张了18亿美元(一周+10%)。信贷扩张刺激股市重新开始上涨。
之后两周受不可控因素影响,银行准备金总量下降到股市崩盘之前的水平。可控制因素在1929年最后两个月大幅扩张了准备金,但被不可控因素抵消了,当年没有出现大规模通货膨胀是因为信贷扩张相互抵消了。
1930年全年,再贴现利率由4.5%下降到2.0%,承兑汇票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下降幅度类似。成员银行准备金总量上升1.16亿美元,其中可控制因素导致准备金上升2.09亿美元,这当中政府证券持有增加了2.18亿美元。准备金增加的同时货币供应量却没有增长。
1931年四季度货币危机中,美联储调高了再贴现利率,但是从准备金口径来看,美联储执行的是宽松政策,依靠买入票据和贴现票据来实现准备金增长。
1932年3月,《戈德斯保拉夫议案》要求美联储将物价恢复至萧条前,必要时可以调整美元兑付黄金的比例。通货膨胀的行为成为法律。《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当中也有相关表述。
然而准备金扩张并不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增长。
1932年超额准备金大幅增长,半年中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存款数量明显下降,超额准备金占准备金的比例从1932Q1的2.4%上升到Q2的10.7%。这是因为美联储购买债券刺激通货膨胀,但银行始终担心破产而不愿扩大存款,也不愿提供贷款和进行投资。1931年2293家银行破产,是20年代平均水平的3倍;涉及存款总额16.9亿美元,是20年代平均水平的10倍。
1932年下半年,美联储停止购买债券,准备金开始增加,半年从20.5亿美元增加到25.1亿美元;货币供应量不变,不过黄金开始流入,流通中的货币也开始减少,说明对美国政府和美元的信心在增强。此时政府并没有紧缩货币和出售证券,银行超额准备金继续增长。
《纽约时报》在5月20日报道,“显然在扩张信贷的问题上,本国商业银行不愿与政府合作”,银行作为资金中介沒有将宽松政策传递给他们的客户。
最疯狂的货币计划则是要求政府为那些在失业者中建立的物物交换体系提供帮助,罗斯巴德评价到:人们有意识地从文明的货币经济中撤离,计划返回原始的物物交换时代。那么,今天的比特币是否是一种新的物物交换体系?表面上拒斥政府的货币,为什么会伴随着最原始的痕迹?
1932年1月 由黄金和货币稳定研究所在芝加哥大学召集召开了芝加哥会议,当时相对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也同样倾向于通货膨胀,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
① 后来纳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措施;
② 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
③ 复兴银行公司帮助不良资产拖累的银行;
④ 公共建设;
⑤ 失业救济;
⑥ 降低关税。
会议上的反对声音来自帕克·威利斯,他指出1929年后期和1931年的通货膨胀政策导致了危险的黄金外流,公共建设等不能马上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造成了严重负担,以及通货膨胀和宽松政策阻碍了“重建稳固的价格和价值体系”。
1931年四季度,胡佛要求成立临时性的国家信贷公司,由大银行注资5亿美元,最多可以放贷10亿美元去拯救那些陷入困境的银行;国家信贷公司将向那些美联储不能再贴现的银行资产提供贴现;他还要求保险公司不得剥夺抵押品的赎回权。
这一切的要求背后都是因为美联储无法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
胡佛计划成立常设机构,一家全国性的联邦抵押贴现银行,接替临时性的国家信贷公司,类似于1929年结束运营的战争金融公司。在反对声中他建立了住宅贷款银行系统,强制性地成为了所有住宅贷款协会的中央抵押银行,储蓄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自愿加入,这就是复兴银行公司(RFC)。
伴随着复兴银行公司的政策目标提出,金融领域新的政策要求开始进一步向政府控制货币扩张的方向发展:放宽美联储的再贴现审批条件;建立住宅贷款银行系统提供抵押贴现;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系统。
这些金融上的扩大信贷手段,加上均分工作、公共建设、扩大赤字和政府支出度过危机,既是胡佛计划的要点,也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这些政策一直延续到1936年罗斯福第一个任期结束。
1932年头5个月中,复兴银行公司获得了5亿美元的资本金和15亿美元债券发行授权,贷出10亿美元,其中60%贷给了银行,20%给了铁路。这是秘密运作,未向公众公开信息的5个月。
铁路公司获得的2.64亿美元中,已知用途的1.87亿美元中1.5亿美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最终纳税人的钱落入了银行家的口袋。
复兴银行公司很快从债务缓释上扶持银行和铁路的一般性预防机构,转变为可以向新的建筑项目提供资本贷款的激进的金融机构。7月的修正案又进一步增加了向地方政府贷款建设用于救济、自偿性项目,以及支持农产品出口和农业信贷公司的范围,资产也从20亿美元增加到38亿美元。
1932年复兴银行公司提供贷款达到23亿美元,实际预支16亿美元,其中52%给了银行,17%给了铁路(其中一半偿还借款),9%给了农业。
胡佛是公共建设和保持工资率的先行者,他从1921年开始,就坚信为了保持工资率,通货膨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直到其任期接近尾声,他推动了1932年7月通过的《紧急援助建设法案》,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联邦救济法规。
约翰·奥克伍德(John Oakwood)在《巴伦周刊》上撰文,个人购买力实际上是一个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拥有换取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价值。
这反映了奥地利学派对劳动报酬的核心看法,罗斯巴德对胡佛和一切试图以通货膨胀和信贷扩张来维持就业和工资率的措施的批判也发端于此。他坚信,消费能力由生产决定,保持实际工资率只会导致生产受挫,无法保证消费。
真实的购买力是基于生产的交易能力。
基于交换价值假设的实际工资率可以推论,萧条期间物价下跌,导致实际工资率上升,这是受雇工人在伤害失业者,因此降低名义工资至合理水平,提高就业率,这才是保持购买力的必要手段。
胡佛的政策主要关注价格而忽视了量,比如关注(实际)工资率而忽视对就业率的伤害,重视维持美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而忽视由此而来的出口减少(和随之而来的失业)。公共建设的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超出需求的公共建设导致了不良投资和商业损失,和强制保持工资率及提高农产品关税一样,拉长了萧条的痛苦时间。
无论是胡佛的执政记忆,还是罗斯福的新政,稳定物价、保障就业和工资率、抑制萧条是共同的目标,公共建设、财政和信贷扩张,和货币性通货膨胀是共同的手段,胡佛和罗斯福是一脉相承的。
正是通过揭示胡佛执政期间试图控制劳动力、农产品、工业原材料和制成品、国际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一系列努力,以及胡佛自由放任表象之下的管制和干预的实质,罗斯巴德得以完成对大萧条起因和发展的解释,即政府主导的信贷扩张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导致了大萧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