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在构建场景金融生态圈中的应用探析
2023-02-20陈来宽华雯君辛帅
□ 陈来宽 华雯君 辛帅
一、研究背景及基本概念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资本、政策、基础设施的全面支撑下,国内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各行业渗透,第三方支付的迅速扩张打响了互联网企业向金融业进军的第一枪。此后,国内互联网巨头凭借技术优势和流量优势,在场景建设方面先发制人,在场景化体验的带动下,我国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网络信贷等新兴金融业务增长迅速,对国内银行存、贷、汇等零售业务构成巨大冲击。为与互联网金融公司争夺长尾客户,以餐饮、购物、出行、缴费为代表的C端个人消费场景成为我国各大银行内卷厮杀的主战场。随着C端业务持续发展,市场红利逐渐消退,核心高频场景却始终被互联网巨头掌控,商业银行通过C端场景拓客越发被动。相比之下,B端、G端场景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专业化程度更高、市场空间更大。因此开展跨界合作,建立闭环生态圈,以拓展G端、B端场景服务带动C端获客活客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突破场景金融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从单一场景连接和嵌入走向渠道共建共生、生态融合的过程中,金融科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银行发展场景生态圈的成效与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研究无疑对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打造跨界融合、优势互补的场景金融生态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基本概念
1.场景金融。通俗地说,就是基于各类场景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需求方的角度来看,场景金融主要涉及C端(Customer)消费者、B端(Business)企业和G端(Government)政府机构三大领域。例如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美团月付”就是互联网企业为C端客户提供的基于消费场景的金融服务。从场景的表现形式来看,场景金融主要有接入和构建两种方式。
接入场景是指将金融产品或服务融入客户的日常生活,如银行开放API接口将其产品嵌入医院、学校、政府等合作方的平台,将金融服务与非金融场景相结合,通过借力的方式进一步扩宽获客渠道。
图1 “接入场景”模式
构建场景是指通过自建或合作共建等方式提供服务场景,让客户参与进来,如银行通过自身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系统平台,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民生缴费、智慧校园、电商购物等金融+非金融服务,提升客户黏性和活跃度。无论是“接入场景”还是“构建场景”,最终目标都是要将金融服务与人们衣食住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结合起来,营造高效、无感、便捷、智能的服务体验,让金融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图2 掌银APP“构建场景”模式
2.场景金融生态圈。场景金融生态圈是指以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体,运用金融科技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场景链接起来,为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等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建立资源共享、相互赋能、合作共赢的生态体系。由此可见,场景金融生态圈是场景金融的高级发展阶段,是连接社交生态、商业生态和金融生态“三位一体”的完整闭环。
图3 电商平台主导的场景金融生态圈
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生态圈就是要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场景金融生态体系,借助前沿技术手段将金融服务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为生态圈参与者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客户依存度;同时加强跨界合作和对外赋能,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智慧政务建设,进而实现各方主体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良好生态循环。
图4 商业银行主导的场景金融生态圈
二、场景金融生态圈概况
(一)场景金融生态圈的主要特征
1.科技引领。以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连接场景与金融服务的重要纽带,这些新兴技术为搭建场景金融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持,如大数据技术可对客户行为、偏好、职业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并开展精准营销;5G技术能将原本不能线上运营的金融场景和服务线上化,它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可为各类金融场景提供更丰富、实时和精准的底层数据服务,推进金融业务向线上化、远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区块链技术则有助于简化支付、交易、清算等业务流程,让金融更便捷高效。
2.衔接日常。场景金融生态圈沿着价值链的需求方向,能够为广大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端到端的金融服务。在C端,场景金融服务下沉到人们日常生活“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方面,为居民生活消费提供便利;在B端,场景金融生态圈则是与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移动办公、财务报销等经营活动深度融合,帮助企业规范流程、提高效率;在G端,依托互联网+金融+多场景便民应用,场景金融生态圈可为政府机构解决公共服务、普惠金融、城市建设、社区治理等社会痛点问题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3.跨界融合。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务是相对独立的,而场景金融生态圈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工业、制造业、金融等多产业跨界发展的全新商业模式。例如在基于消费平台打造的场景金融中,客户的购物需求涉及电子商务、制造生产、物流等多个行业,并引发支付结算、消费分期、消费信贷、投资理财等多种金融需求。跨界融合对构建共存、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生态圈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和疫情下线上场景日益繁荣,金融业全面进入场景竞争时代。对商业银行而言,在不断升级的“场景争夺战”中,如果没有场景生态,就会离用户越来越远,服务能力不断被削弱,市场不断被蚕食,最终被用户所抛弃。因此构建场景丰富、万物互联的金融生态,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推进金融改革的责任担当,也是主动创新求变、实现竞争突围的必然选择。
1.场景金融生态圈能够实现“定制开发+精准营销”。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产品设计往往从银行自身角度出发,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之间存在脱轨现象,这为银行寻找目标客户、开展精准营销带来困难。而场景金融生态圈是将金融服务与居民生活、企业生产、政务办公等各类场景无缝对接,并依据场景特性和客户需求设计、研发产品,需求的高匹配性有助于银行精准定位目标群体,提高营销成功率。例如招行利用自身金融科技优势,率先布局对公票据生态场景,自建“票据大管家”平台并创新推出“云闪贴”“云闪承”“商票通”等产品,有效解决了B端中小企业“小票、短票”贴现难、贴现贵等痛点问题。自2020年票据生态场景落地以来,招行“票据大管家”服务的客户超10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占比91%,票据贴现规模占据同业首位。
2.场景金融生态圈能够培养更稳定的忠诚客户。随着金融脱媒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点多面广的优势不再明显,银行维护客户的成本和难度日益增加。同时,国内银行业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客户能够轻易的更换金融服务机构。现阶段,如何减少客户流失,发展忠诚客户是各大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场景金融生态圈的出现为银行锁定客户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生态体系中,金融服务和场景需求深度融合,政府、企业、消费者可在各类场景间切换,享受点到点、端到端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各方主体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客户习惯一旦养成,转移金融服务的成本就会增加,并且随着生态链条的不断完善,客户的忠诚度和活跃度都会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内互联网金融巨头阿里巴巴以零售业务为核心,不断加快对民生、旅游、交通、物流等领域的服务渗透,通过支付宝APP与国内超过8000万商家和近2000个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在消费、娱乐、出行、投资理财、小微信贷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场景生态,在为百姓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实现了用户的深度绑定和价值挖掘。
3.场景金融生态圈能够拓宽获客渠道、降低服务成本。传统金融由于其行业特性,存在获客活客难、信息不对称、服务成本高等业务痛点。而场景金融生态圈不仅有高效、低成本的线上获客方式,还能使银行通过共建平台、合作嵌入等方式迅速将金融产品和服务触及广大G端、B端和C端客户。例如银行开放API、SDK接口,为团购、旅游、电商APP提供支付、结算等金融功能,将低频的金融服务切入高频的生活场景,从而借助外力实现引流获客。相比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线下营销方式,场景金融生态圈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客渠道多、触达效果好的优势,能显著降低营销成本。同时,生态圈打通GBC三端底层数据,“三流合一”的模式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并为银行开展大数据风控提供更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从而有助于银行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三、金融科技在场景金融生态圈中的应用研究
(一)金融科技在金融场景中的具体应用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大发展带动了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在“零接触”模式的推广下,金融科技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和应用,金融服务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当前,“得场景者得天下”,场景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的核心,而金融科技对赋能银行场景生态圈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大数据技术。目前,大数据技术不再是单一的应用,而是作为一项基础性金融科技技术与云计算、人工智能联合发挥作用。从场景搭建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提供数据挖掘支持,云计算提供平台和算力支持,人工智能提供算法和画像支持。金融场景的搭建离不开对客户的精准把控,而后者恰恰是金融科技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银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内外部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并完成客户精准画像;其次,将画像内容进行分析学习,为客户营销、风险防控、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第三,将信息反馈给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优化,从而更好的获客活客。
2.5G/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和智慧农业等领域,它实现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通过5G/物联网技术,银行可对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通讯行为,实现全方位的感知、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从而掌握企业客户的销售、运营和抵押情况,打破信息孤岛、降低风控成本;通过对个人客户智能穿戴、手机和家电等入口的连接,银行可围绕居民日常生活开展嵌入式服务并获取反馈信息,加快实施“无处不在、一键即达”的场景建设方案。
3.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去中心化、公开透明、高自治性和不可篡改性。金融机构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大幅提升分布式数据存储和访问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保障数据安全。在传统金融场景中,电子渠道往往只能承担线上通讯和传输等工作,并不能直接产生金融价值。而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结合可直接实现资金管理、智能合约管理、信息追溯等功能,从而有助于银行通过链上“信息共享机制”提高跨境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跨境支付等业务场景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4.元宇宙技术。元宇宙是当下最火的金融科技概念,其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结合。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方面,元宇宙最大的优势是能够为每个人打造一个专属的线上网点。在虚拟营业厅中,每位客户都可以以虚拟形态出现,与银行线上人工和线上虚拟客服直接交互,实现超越线下网点的服务。这种虚拟场景平台的搭建,将有效实现AI技术与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业务的全面融合,甚至可对不同年龄、方言、习惯进行“翻译”,从而实现最为精准高效的服务对接。
(二)场景金融生态圈发展现状
1.国外场景金融生态体系概况。美国传统金融产业非常发达,导致独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很难发展,其金融生态仍然以传统金融行业为主体。比如支付场景仍然以信用卡为主,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市场增速缓慢。在网络银行方面,最初美国出现SFNB一家独大的局面,但随着花旗、大通等传统银行在网络渠道的持续发力,SFNB盈利能力下降、客户流失严重,最终难逃被收购厄运。当前,美国线上线下金融场景均在传统银行的牢牢把握之中。日本与美国完全不同,场景生态主导权掌握在互联网金融企业手中。如乐天集团在取得互联网电商的优势地位后,通过收购、并购、战略合作等手段不断吸收存贷款、基金、信托、债券、外汇、信用卡等业务,形成了覆盖银行、保险、证券三大金融板块的生态布局。英国作为P2P借贷的发源地,其金融生态主要聚焦于信贷服务领域。基于英国全面且完善的金融体系,其信贷产品率先实现了线上化运营模式,结合个性化产品特点,形成了以众筹、网络信贷为代表的场景金融生态圈。
2.国内场景金融生态圈发展现状。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国内金融场景建设呈现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百家争鸣”、竞争合作的新局面。如电商系的蚂蚁、京东等,社交系的腾讯等互联网流量巨头瞄准C端用户,以支付场景为突破,逐步形成了覆盖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小额信贷等金融生态的完整闭环,成功的将自身互联网资源禀赋转化为金融业务的竞争力。随着C端业务的日趋饱和,国内互联网巨头开始深入推进开放式金融科技平台建设,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获客、风控等专业化服务,实现科技赋能和技术输出,开启了国内金融科技企业从“自营”金融到“服务”金融的发展新模式。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及数字化转型的带动下,各家银行也纷纷发力场景金融。在国有大型银行方面,工行以“5G智慧社区”为核心,整合金融服务、物业缴费、智慧社交、智慧停车和智慧政务等场景,实现内在服务和外在对接的全面结合,打造交互式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以“中银E社区”为核心,将金融服务、智慧物业、智慧社交、出国服务和电子商务等场景连接,形成闭环金融生态。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打造“Fintech社区平台”,通过“统一平台、统一入口”整合金融服务、物业管理、智慧社交、智慧家居、智慧养老和电子商务等业务场景,为客户提供的全生态、多维度的综合服务;平安银行构建“口袋社区”,完成金融服务、智慧缴费、智慧社交、电子商务、社区银行等领域的场景布局。同时,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为代表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继续深耕本地市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快建设特色场景金融生态,但场景种类和业务规模总体弱于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当前,加快开放银行建设,利用区块链、物联网、虚拟技术、生物识别等技术将原有面对面的金融业务迁移至线上或其他合作方服务平台上,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全生态、全场景综合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推进场景金融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开放情况如下:
银行 年份 涵盖服务/场景内容 相关描述工商银行 2018账户管理服务、商户收单服务、安全认证服务、商户运营服务、投资理财服务、资金结算服务、员工薪资服务等。将1000多项服务和产品做成标准化接口,向故宫博物院、国家电网、中国邮政等2000多家合作伙伴开放。农业银行 2020用户认证、账户管理、信用卡、支付结算、融资理财和缴费服务等。全面应用API、SDK、H5等技术,整合存量接口,支持300余项服务输出。招商银行 2018分为企业开放平台、一网通开放平台、小程序开放平台等。构建全行统一对外服务的“OPENAPI”平台,支持API安全快捷输出、服务金融支付、AI、智慧停车、智慧医疗等不同场景,赋能合作企业629家。中信银行 2019用户账户、投资理财、贷款、支付结算、党建服务、对公业务、信用卡、安全认证等。开放350个API接口,接入场景80余家。浦发银行 2018权益活动、跨境电商、小金卡、账户资金存管、基金产品、企业在线融资、直销银行、对公账户体系、信托业务、代收付产品等。合作投产400个API,接入210家合作方。南京银行 2020建设私有云平台、形成标准化API接口、构建敏捷研发团队。实现融资、投资、支付、账户和公共五大类、80多个标准化API接口,对外合作机构超过180家。山西省农村联社2022构建开放安全的技术体系、图形化组件化的开发方案和统一的技术规范。实现10大类40余项场景功能,覆盖了助农存取款、社会保障卡、社保医保、生活缴费、保险、消费、信用卡等业务。众邦银行 2018供应链金融、投资、融资、账户及支付等 总计推出180多项API接口。华瑞银行 2017支付、经营贷、账户管家、存款产品、电子钱包在线收单等。推出了在线购物、旅游、账户服务和企业服务四大场景解决方案。
(三)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生态圈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场景金融商业模式不清晰。相对于基金、信用卡、信贷等传统金融业务,场景金融和开放银行业务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一种较为粗放的发展阶段,全球范围内都尚未确定一个清晰的、统一的、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商业模式。国内商业银行往往通过刷API数量、开发多个应用APP来打造场景生态体系,虽然接口很多,但是对于系统搭建、接口使用和收益反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并且各条线各业务场景下的平台是单一存在的,系统整合性不强。例如在供应链融资场景中,银行能够为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提供开户、资金收付、票据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基本满足了B端供应链企业日常经营的金融需求;但对公场景和零售场景中的应用系统存在信息壁垒,客户经理无法从链上企业中迅速甄别、遴选出潜在个人客户进而实施精准营销,场景联动营销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此外,场景金融生态圈强调跨界融合,银行要从提供单一产品或服务向提供行业综合性服务转变,这将涉及业务联动、业态联动和公私联动,需要各部门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而当前国内银行发展场景金融更偏重于“部门银行”各自为阵,场景建设缺乏全局性和全面性,以G、B端发力带动C端突围的生态圈效应不明显。
2.场景风险防控存在不足。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场景金融生态圈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监管体系还不成熟。在生态圈跨界合作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相互关联、彼此渗透,导致金融风险复杂多变、传播加剧,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挑战。除了业务风险之外,客户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新型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是数据安全问题。当前数据资源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客户数据过度采集、非法共享、篡改盗用等问题接连发生,大数据黑产链条下的非法交易屡禁不止,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巨大威胁。同时,信息系统漏洞、黑客攻击、操作失误、硬件故障等都有可能造成数据的永久性泄漏和破坏。二是算法安全问题。在反欺诈、自动化审批、风险预警等领域,全流程智能金融模式高度依赖模型算法,但AI智能算法的处理过程中存在大量复杂的非线性变换和神经元连接,研发人员无法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一旦算法被恶意入侵,可能会引起巨大风险。
3.新兴技术支撑能力不够。当下,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驾驭能力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线上银行的概念一直局限于金融业务线上化改造,并不能整合掌银、网银、物理网点和虚拟银行等渠道,为客户打造定制化、智能化的个人专属银行。人工智能自70年代问世以来仍主要用于辅助大数据分析、挖掘以及客服领域,并且其内部还存在开发人员无法解释的规律和原理,即“黑箱问题”。物联网、元宇宙技术和金融业的结合也还处于探索和磨合阶段。在场景数据应用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积累了海量数据,但存在数据孤岛,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应用效果。数据孤岛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同个体的海量数据没有共享,造成大量数据资源的浪费;二是各类业务平台虽有大数据系统,但彼此独立造成数据孤立,形成了割裂且封闭的数据体系。主要源自以下原因:首先,传统金融行业以功能型为主,业务目的性强,条线关联性弱,个体间对数据的定义和使用存在巨大差距;其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银行缺乏有效的数据整合、管理能力,不能将零散的数据变成有价值的数据资产。
4.金融科技人才较为缺乏。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场景生态圈中最为宝贵也是最为缺乏的资源。一个架构完整、运作高效的场景金融生态圈离不开金融、会计、信息技术、法律、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等多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参与。虽然国内商业银行通过校园招聘、岗位调整、外部引进等方式,不断充实科技研发力量,但与领先科技公司相比,银行在管理体制、薪酬水平、创新氛围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传统金融机构对科技人才吸引力不足,特别是中小型银行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科技人员结构老化、离职率高,导致银行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滞后、被动。缺乏通业务懂技术的金融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场景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生态圈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第一,重构场景体系,完善金融生态圈的顶层设计。银行间要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从行业整体入手共同探索场景金融生态圈的发展模式。就具体商业银行而言,要以现有业务流程为依托,根据客户需求,整合零售、机构、公司等不同板块金融产品,按照“统一渠道入口、统一数据管理、个性化功能配置”的思路对现有场景体系进行优化。从反馈机制上看,建立场景金融后评价机制,场景类产品交由各业务条线评估反馈信息,促进“优胜劣汰”,即有效场景不断发展,无效场景及时关闭,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最关键的、最有优势的和最具价值的场景。通过以上措施,商业银行能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差异化场景金融产品体系,并通过反馈机制强化场景变现,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商业模式。第二,加快产品整合,构建“无界”场景金融生态圈。一是立足于客户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对银行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进行整合优化。发展场景金融生态圈,意味着银行要从单一的“做产品”向综合的做“平台”转变,因此首先要加强场景布局的统筹规划和场景类产品的立项管理,从源头端推动需求整合,避免同质化内耗和无效开发。其次,要打通对公、零售条线专业壁垒,围绕生态建设整合系统平台,打造能兼容政企、零售、同业的客户端,推动对公、零售生态圈互联互通,满足生态圈合作伙伴自身的金融需求,将服务延伸至B端、C端客户,打造包容开放、无边界的金融生态体系。此外,还要以互联网为纽带整合线上金融产品和线下银行服务,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不断丰富生态圈非金融功能,如企业库存管理、人员管理、订单管理等,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渠道、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生态圈综合营销服务平台,促进市场、客户、产品、政策等各类信息在全行共享,彻底改变当前银行内部数据“联而不通”、产品组合“聚而不统”的局面。同时,要落实生态圈建设责任制,牵头部门承担场景建设、组织推动、考核监督的“第一责任”,各相关部门需积极配合响应,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全行“一盘棋”共同推动场景生态圈发展。三是抢占数字化转型机遇,加强对生态圈合作方的服务赋能。积极对接财政、社保、税务等G端客户,通过开放或共建系统,助力政府部门提高管理效率;结合B端客户需求,推广银行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为企业系统建设、人员管理、智慧化运营等赋能支持;提升C端支付结算能力,在教培、驾培等高额高频场景,打造“线上支付+资金监管+账户管理”的一站式服务,保障交易资金安全,让消费者“付的安心”。
2.强化场景风险监管防范。生态圈内跨行业、跨市场的业务相互渗透,金融风险更加复杂、隐蔽,为保障合规经营,守住风险底线,必须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创新风控手段。一要建立智能化、精细化场景生态圈风险管理机制。推动风控体系的流程自动化、决策自动化,深入对比分析业务线上化、开放化后的风险特征和关键风险点,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风险防控策略,加强GBC三端信息流、资金流的全流程监测和重点业务场景的风险预警,严控风险敞口。二要规范数据管理,保障数据安全。首先,商业银行要按照行业规范,严格落实信息数据采集、使用、流转、存储、销毁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其次,建立大数据安全框架,保证各业务模块对数据访问做到实时监控,同时建立外部访问防泄漏机制,利用数字化监控和预警手段,防范网络风险、业务连续风险和系统故障。此外,还要定期开展风险排查与安全评估,定期加固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升级AI算法安全防护措施,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加密等技术对数据使用进行安全审计,并加强人员和第三方合作机构管理,切实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保护客户隐私,严防数据丢失、泄密、滥用等风险。
3.立足场景推进技术革新。第一,加快商业银行数据集市建设,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一方面积极拓展政府、互联网、第三方征信等外部数据来源,加快外部数据的筛选、引入以及内外部数据整合,优化数据维度和结构;另一方面,加快建立高效稳定的数据集市平台,打通数据调取和流转接口,实现行内数据的有效共享,并增强对社交数据、实时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统一数据标准,提高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要尽快对银行存量数据进行标签化处理,促进数据价值变现,让数据为精准营销、客户服务和风险防控提供支撑。同时,强化数据分析团队建设,通过常态化培训、强化考核等措施,提升现有数据分析师的能力与水平。第二,加强金融科技产品创新,提升场景生态圈竞争力。一是借助前沿金融科技,加快推进现有产品和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打造“无界融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金融生态圈,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如整合线上金融产品,为企业支付结算、投融资、账户管理等经营活动提供安全高效的一站式金融服务,以数字科技降低客户运营成本,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接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丰富普惠数据和客户标签,开发“线上小额信用类+抵押类+政府增信类”组合产品,增加生态圈信贷供给,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等。二是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要跳出简单模仿同业的局面,要围绕本地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利用数字化工具创新场景应用和服务模式,将场景生态圈融入本地主流经济和主流市场。三是秉持“做简产品、做优品牌”的理念,加大科技赋能,精简优化前端应用,提升客户体验。进一步加强场景类产品迭代更新频率,根据市场需求集中力量打造几款百亿级、千亿级拳头产品,全力抢占政务民生、产业链、消费零售三大类场景制高点。
4.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多措并举,用好人才、同时培养、留住人才。一是大力引进具有应用开发、数据挖掘、系统架构等背景的技术人才,组建专业化的金融科技团队,同时引入外部优质资源,加强信息化培训力度,提升全行员工的数字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二是提高科技人员的人力资源投入,开辟复合型人才到业务部门任职的发展通道,促进业技融合并在全行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逐步打造一支通技术、懂业务、能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加强与同业、金融科技公司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项目组等方式吸取先进技术经验,把握当前数字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未来趋势。四是鼓励各大高校设置“金融科技应用与研究”专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建设,从源头上发展和培养既能掌握大数据、机器算法等新兴技术,同时又具备金融、财务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夯实研发力量,加大金融科技支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