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研究现状

2023-02-20勾千冬李成军刘忠诚

新农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单作间作根际

王 冰,勾千冬,李成军,刘忠诚,韩 啸,郑 莹

(吉林省辽源市农业科学院,吉林 辽源 136200)

大豆种植区域分布辽阔,品种类型多样,生态条件及耕作制度复杂。据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进口大豆占全国总需求的85.5%,是粮食作物中进口依赖度最高的作物,也是可能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作物供给的作物。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大且种植面积广,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在2021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为840万公顷,产量1640万吨。大豆可加工为猪、牛、羊饲料,是我国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和油脂来源。如今种植面积和产量虽都有所提高,但供需缺口仍是巨大的,这也成为困扰国家粮食安全的卡脖子难题,大豆的高产稳产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玉米与大豆的争地问题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直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导致高产出不具可持续性,而大豆与玉米复合种植可以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玉米与大豆复合种植对产量的影响

从传统的套间作模式中创新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农民通过调整玉米的行距和株数,可以将玉米和大豆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这样在提高产量方面玉米和大豆复合种植优势明显。从产量上看,间作系统中玉米产量高于单作,合理间作比单作能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效益。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中,玉米与大豆具有株型差异和生理生态差异,玉米的资源竞争能力明显强于大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更好的平衡达成最优解。不同复合种植模式产量和农艺性状也有所区别。成春枫等认为2+4、4+4模式下大豆玉米的农艺性状以及产量表现优于4+6、4+12模式。其中4+4模式下玉米的穗部性状和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优于其他模式,4+4模式下玉米有最高的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大豆有最高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研究表明不同株行距复合种植对地上生物量有一定影响,并且不同的玉米和大豆品种,地域差异也均是影响因素,在广西大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每公顷玉米产量能达10500公斤,每公顷大豆产量为500~1125公斤,按照市场价位,大豆每亩增收500元以上。在内蒙古种植试验中发现玉米吉育411组合按照种植密度7.5万~19.5万株/公顷产量最优。

2 玉米与大豆复合种植对土壤的影响

研究表明,玉米大豆间作相对于单作玉米增加了土壤磷有效性,促进了土壤磷活化。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均改变了玉米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和数量,玉米大豆间作与玉米单作相比能显著提高玉米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此同时玉米大豆间作能增加玉米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丰度且降低潜在致病菌有害微生物丰度。玉米大豆间作在玉米出苗、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均提高。目前较多关于土壤养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玉米和大豆间作模式上,玉米大豆的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主要是可以充分利用田间的边行,同时实现大豆与玉米一季双收。通过间作模式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大豆与玉米在生长阶段可实现养分互补,并且能提高根瘤固氮量、氮肥利用率从而降低氮肥用量,田间病虫害发生率也会降低,农药用量也会减少。而收获后秸秆也可用于饲喂牲畜或是用于还田,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可以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光能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优点是产量高,可持续,机械化,风险低。通过合理间作可以降低种植单一作物所面临的生产风险,但在田间管理中,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不能使用同样的除草剂,这会使得田间管理的成本有所增加,同时作业效率降低,机械化作业难度大等问题也有待解决,在种植的过程中,农户对于复合种植认识也有待加强,玉米品种选择也应该宣传到位,复合种植在多地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今后在不同区域加快种植推广,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区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单作间作根际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间作对澳洲坚果牛大力根茎叶和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与土壤交互调控的研究进展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间作大葱对桔梗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甘蔗花生间作对红壤有效磷、pH值的影响
黄花蒿叶水提物对三七根际尖孢镰刀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农林复合对近地面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促植物生长根际细菌HG28-5对黄瓜苗期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