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地图法的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研究进展述评

2023-02-20

中国园林 2023年1期
关键词:福祉文献评估

钟 乐

龚紫怡

陈钧泽

周 桃

贺 佳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ES)是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利益[1],城市生态系统服务(Urban Ecosystem Service,UES)可以理解为“城市区域内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2]。城市绿色空间(Urban Greenspace,UGS)有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3]、提升人群健康水平等[4],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的主要载体。目前有关UGS中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较多,仅在实践应用方面就包括了评估及基于评估的生态保护、规划、设计、优化和管理等多个维度[5-7]。但营建不当的UGS也可能造成一系列危害,产生花粉过敏、病媒滋生等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Urban Ecosystem Disservice,UEDS),然而这一现象还未受到足够关注。

UEDS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亟须进行深入探究。截至2021年,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8],超过半数的国民已经生活在城镇中。UGS是城市人群开展户外活动、接触自然的主要载体,因此,提升UGS促进人群健康福祉的能力及UES水平已关乎多数国民的切身利益。UEDS是“城市中对人类福祉不利的生态系统功能”[9],它实质上是与生态福祉伴生、广泛存在的生态成本,对其加以研究能够从源头上调控UEDS,有助于科学理解、精准评估和有效提升UES水平。中国目前较缺乏相关研究,迫切需要系统梳理和总结国际研究的经验。

基于此,本文运用系统地图法(Systematic Mapping)对本领域内的全球文献进行系统述评,回答如下问题:1)UEDS的定义与内涵是什么,研究表现出怎样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UEDS量化评估的内容是什么,所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评估方法有哪些?3)UEDS产生及扩散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哪些优化路径?4)国际经验对于中国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怎样的启示?

1 数据和方法

系统地图法是在环境科学中进行循证研究或实践的首选方法。尽管荟萃分析是证据综合的“黄金标准”[10],但由于高质量定量数据相对缺乏、研究方法细节和研究结果记录不够详尽[11]等局限,因此在环境科学的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中,常使用系统地图法替代荟萃分析方法[12]。系统地图也被称为证据空缺地图或证据地图,是一个领域内主要研究文章和系统综述的专题集合,它能规避传统文献综述可能存在主观偏好的风险,已在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建立了全球性的环境证据协作网(the Collabor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vidence,CEE),为环境政策和实践提供循证服务。本研究即参照CEE发布的系统地图法操作指南[13]展开。

本研究于2020年7月29日在ISI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1900—2020)、Scopus和Google Scholar上进行文献的初始检索,得到数据集A(288篇)。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收集数据集A的参考文献,剔除不相关研究及重复文献后,得到数据集B(340篇)。4位研究者依次进行标题摘要筛选、全文阅读筛选,并进行一致性检验,2个阶段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715(p<0.005)和0.688(p<0.005),说明筛选结论可靠性较高,最终得到含文献173篇的分析数据库(图1)。对分析数据库内的文献逐一全文阅读,并记录如下信息:1)研究时间;2)研究对象;3)研究地点;4)研究内容;5)研究方法;6)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分析。

图1 文献检索及清洗流程

2 研究基本概况

2.1 研究的时空分布

就时间而言,2009年生态系统负面服务(Ecosystem Disservice,EDS)作为学术术语被正式提出[9],因此以2009年为时间界线将研究发表分为2个阶段:本领域内最早的研究文献发表于1997年,2009年之前仅有17篇研究文献;2009年后文献数量快速增长,表明本研究方向所受关注的时间虽然较短,总体文献量并不丰富,但研究增长的趋势已充分体现其研究热度(图2)。

图2 文献发表量的时间分布

就空间而言,研究的城市分布在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的40余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为美、西、中、澳、加、英、意、德等国,其中中国的研究分布在北京、香港、上海、台湾、江苏、浙江等地,中外研究均分布在经济、社会水平较高的区域(图3)。

图3 研究地点分布

2.2 研究对象

以空间尺度论,48.55%(84篇)的研究针对UGS的整体格局展开,51.45%(89篇)针对具体UGS类型展开;以绿地要素论,共117篇文献明确了研究要素,以植物(70篇,59.83%)为主,动物(44篇,37.61%)居次,部分文献同时以多种绿地类型或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图4)。

图4 研究对象统计

3 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定义和类型

3.1 定义

EDS的经典定义为“缘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或洪水、地震、野火等自然现象本身所产生的对人类福祉不利的生态系统功能”[9],这一经典定义被23篇文献(占明确论及定义的文献数量的41.07%)所援引。UEDS则是“城市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如审美、经济、环境、健康和社会等)造成负面影响的功能、过程和属性”[14]。

EDS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它提醒人们关注生态系统可能给人带来的危害,帮助更科学地评估并优化ES。城市内只要存在自然区域和自然生态系统,其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机生物体就必然会发生自然代谢,也就一定会产生生态系统产品,这些生态系统产品都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良好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如果以对人类福祉的影响为标准进行分类,其中造成有益影响的常被认定为UES,产生有害影响的则被认为是UEDS(图5)。

图5 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内涵

研究UEDS需要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生态系统产品的两面性,即认识到UEDS只是UES的伴生品,因此UEDS和UES权衡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加整体性地提升人类福祉,综合运用规划、设计、管护等手段,一方面提升UGS的UES水平,另一方面调控乃至规避UEDS。

3.2 类型

根据既有研究中所总结的UEDS,可将其分为健康负面服务、经济负面服务、生态负面服务和社会文化负面服务4种类型(表1)。

表1 UEDS类型及部分典型案例

4 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评估

共62篇(占全部文献的约35.84%)文献进行了UEDS量化评估,其中24篇以UEDS评估为唯一研究目标。

4.1 评估内容

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评估内容可分为2类。1)单要素评估:共44篇(约70.97%)文献以植物、动物等单一的UEDS生产者为评估对象,其中与植物相关的评估内容包括花粉致敏潜力、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排放潜力和树木风险等;与动物相关的包括蚊虫滋生风险、鸟类传播疾病风险及啮齿动物导致的粮食安全风险等,它们又归于健康、生态、经济与社会文化四大类。2)综合性评估:18篇(约29.03%)文献对多种UEDS展开综合评估,研究对象包括UGS、城市森林、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城市水系等(图6)。

图6 UEDS评估内容分类

结果表明,多数研究为单要素评估,它们并非是对UEDS展开的专门性研究,而是依托于其他研究的附属产物。专门开展的UEDS评估研究仅占少数,说明目前还未对UEDS给予足够的重视,未将其视为应独立展开研究的内容。

4.2 数据收集方法

数据收集方法分为直接收集法和间接收集法两大类,48%的评估研究使用了其中的2种及以上的数据收集方法(表2)。实地调查是直接收集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由相关部门提供资料是间接收集法中最主要的方法,它们所采集的均属于一手数据,能有效保证数据精度和可靠性。但目前混合使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的研究还未成为主导,而单一来源的数据在数据量及数据比照校准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因此数据渠道还有待拓展。

表2 数据收集方法

4.3 评估方法

根据评估思路的不同,将评估方法分为主观性评估和客观性评估,前者包括主观打分法、SWOT分析等,后者面向不同类型的UEDS采用了差异化的计量算法(表3)。总体而言,面向不同类型UEDS的评估方法更为精细、客观,其研发了专门的评估模型,采用了专业的仪器设备;而面向UEDS的整体性评估则采用更具有普遍性、主观性的方法,不涉及专业仪器设备的使用,这样虽然保障了评估方法的便捷性、可操作性,但却牺牲了一定精度。

表3 评估方法

5 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产生及扩散的影响机理和规避路径

5.1 影响机理

共94篇(54.34%)文献研究了UEDS产生及扩散的影响机理,可分为以下2类(图7)。

图7 各类型UEDS产生及扩散的主要影响因子

1)内部因素:以植物、动物等生态系统产品生产者本身的特性为主,强调其固有属性所导致的人类福祉损害。例如,花粉致敏的内部影响因子主要包括植物品种、授粉方式、花期等;树木风险的内部影响因子主要有树种、树龄及其健康程度等。

2)外部因素:以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为管理措施为主,强调外部因素的扰动所带来的影响,如蚊虫滋生的外部影响因子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维持、养护城市绿化植物会导致城市耗水增加,对城市用水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影响因素的研究常运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等统计学分析手段,其主要思路为将潜在的不同影响因子视为变量,通过统计分析探究这些变量与UEDS的相关性。

5.2 规避路径

共83篇(48.00%)文献提出了UEDS的应对策略及规避路径,这些路径可分为以下3个层面。

1)在认知提升层面,一是提升公众对UEDS的认知,包括城市管理者通过报纸等媒介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对野生动物的容忍度[54]等;二是加强多方合作,不仅加强规划设计师与科学家、决策者的沟通[55],也应纳入多种利益相关者并进行管理部门的跨部门整合。

2)在规划设计层面,一是注重UEDS的量化评估与空间分布制图[56],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开展规划设计,并在修建基础设施、安排人类活动时避开UEDS集中的区域[57];二是依据UEDS生产者清单及其生活习性合理选配物种、改造栖息地环境特征和小气候条件,以实现对UEDS产生及扩散的源头控制[17,58]。

3)在管理养护层面,依据UEDS生产者的生活习性制定管护措施及划定管理强度[33],如根据树木的预期寿命和健康状况进行维护[59],通过土壤管理、水管理引导植物根系远离道路基础设施[60],以及通过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手段控制UEDS的产生和扩散[17]。

6 对中国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在国际上,UEDS受到持续关注的时间还较短,还属于前沿性议题,但近10年来的论文发表趋势充分显现出该方向的热度,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就中国的研究而言,对于UEDS的关注不足。面向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研究现状,尝试思考全球研究带来的启示。

6.1 正视UEDS问题,推动全社会关注

UEDS现象在中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急需提升全社会的认知水平。一方面,国际经验充分表明,全球城市建设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强调UGS的数量、规模,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更多地关注UEDS。中国已迈入关注UGS质量的阶段,对UEDS的关注逐渐提高,全球文献数据显示,中国已是本领域发文量最多的9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UEDS对中国国民的影响已十分广泛,如中国花粉过敏症发病率不断攀升、患病人群估计超2亿;树木倒伏事故损伤物品、致人伤亡的新闻也屡见报端①。

正视UEDS问题并非要否定UGS的福祉,而是为看待城市生态问题提供新的视角,要求科学认识生态系统产品可能存在的两面性,提醒人们关注UGS建设中的不足,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优化UEDS以提升ES水平,增强UGS促进人群健康福祉的能力。因此,应提升社会的关注程度和认可程度,尤其面向城市管理者、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员推广,从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角度实现UEDS的调控和规避。

6.2 加强科学研究,夯实知识储备

中国需在如下2个方面重点加强有关UEDS的研究。

1)建构中国本土的UEDS研究体系。UEDS的生产者均为自然界的生物,其产生和扩散都受到生物本身生长规律的制约。中国国土广袤,不仅有区别于他国的独特的生态地理区划,国内不同地域间也差异巨大,因此无法直接沿袭套用域外经验,而需借鉴目前已有成果,立足本土生态地理特征,探索适合中国的研究路径。

2)聚焦于UEDS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探索。对于当下而言,应重点围绕UEDS产生及扩散的影响机理、量化评估方法和调节优化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其中,掌握影响机理是开展量化评估、调控优化的科学基础,建构量化评估模型是实现精准调控优化的前置性工具,调节优化机制既是对于影响机理研究和量化评估研究的进一步探索,更可以认为是UEDS研究的最终目标。这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能直接影响UGS建设和管理的成效,是提升UGS促进人群健康福祉能力的关键,对于步入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阶段的当下中国更具现实意义。

6.3 重视研究成果转化,实现UEDS的调控规避

将UEDS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是增强UGS对人类健康福祉促进能力的有效途径。

1)以研究成果为基础,将UEDS的相关要求纳入城市政策的顶层设计。将规避UEDS的相关要求纳入以《城市绿化条例》为代表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政策中,将UEDS的调节、治理成效纳入城市绿化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各级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广泛推动UEDS调查、评估与调控工作。

2)建设一批UEDS调控标准、规范、指南和导则,涵盖UGS的规划、设计、营建、管护等各个方面。目前的UEDS研究多聚焦于阐述影响机理、实现量化评估等方面,这些基础性研究成果还较少被转化为实践策略。立足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性特质,从生态系统产品生产者和UGS使用者2个角度尝试提出调控和规避UEDS、提升UES的基本性策略,具体如下。

首先是面向生态系统产品生产者的策略:(1)建立UEDS生产者清单,如常见致敏性植物名录、常见BVOC排放植物名录、常见病媒生物名录、常见人兽冲突名录等,详细记录UEDS生产者的品种、致害潜力、生态习性等;(2)规避及清理UEDS生产者,在规划设计时,避免选用UEDS生产者清单上的物种,在营建管护时,通过场地整理、生物防治等手段适当移除、清理易导致UEDS的物种,如在UGS建设中避免使用致敏性植物,通过放养鱼类消灭城市水体中的孑孓、减少蚊虫滋生;(3)规避及清理UEDS生产者的适宜生境,依据UEDS生产者的生态习性,在规划设计时避免营造出适宜其生存、繁衍的生境和场地,在营建管护时主要依托场地整理、微气候重塑等手段改变原有生境,使其不再适宜UEDS生产者存活,如控制场地中的水体大小、深度和植物的栽植方式,可降低滋生蚊虫的风险;(4)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并维持其稳定性以削弱UEDS影响,部分UEDS的产生、扩散及危害源于生态平衡被打破,因此依托“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是规避UEDS风险的有力途径。

其次是面向UGS使用者的策略:(1)合理组织空间,避免人群在UEDS富集区域聚集,在建设UGS时应先开展UEDS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划定风险区域,并据此进行合理功能分区、园路设计及人群活动组织等,确保人群远离易产生UEDS的风险区域;(2)设置警示标志系统,提醒人群提前做好防护,如在易产生UEDS风险的区域及UEDS生产者附近设置标识牌,警示可能产生的UEDS伤害类型、严重程度等,并针对以花粉致敏为代表的季节性、周期性的UEDS类型,提前发布风险类型、风险时间、分布区域、严重程度等信息的警示通知;(3)加强UEDS风险管理,建立风险应对预案,由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公园管理部门等建立健全UEDS管理制度,加强一线管理人员、管护人员的素养培训,在UGS的日常管护工作中避免采用易导致UEDS的不当建设、管护措施,并面向可能产生的各类型UEDS伤害建立积极的应对预案,以降低危害程度;(4)加强科普宣教,提升使用者认知,通过多渠道科普宣教让使用者认识到UEDS是自然现象,对UEDS的产生及扩散机理有一定的了解,并知悉会导致UEDS伤害发生的风险性游览行为和方式等,以此降低伤害发生概率。

7 结语

本文系统回顾了UEDS的全球研究,总结的国际经验和提出的启示,对中国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意义。但本文也存在一定局限:1)为了精准聚焦于UEDS研究,仅将“urban ecosystem disservice”作为检索词,而未针对花粉致敏、树木风险、蚊虫滋生等具体的UEDS类型展开检索;2)UEDS的类型多样,调控优化的规划、设计、营建和管护的方法策略也十分丰富,而本文仅提出了基本性策略。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上述不足展开更深入、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UGS带给国民以巨大福祉,不断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提升城市绿化品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开展UEDS的研究与实践并非对城市绿化的否定,而是希望通过调控、优化UEDS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生态系统促进人类健康福祉的能力。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并重视可能的UEDS及其影响,并投入到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共同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风景园林智慧。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① 详见:[中国新闻]春暖花开 花粉过敏人群需加强防护,https://tv.cctv.com/2021/03/27/VIDEzeDIi4zcjChAXL3ndRaj210327.shtml;百年古树压死少女事件续,港府对上万棵大树体检,http://news.sohu.com/20080904/n259378932.shtml;大树突然倒伏,两车遭压顶,https://www.sohu.com/a/428061794_162758。

猜你喜欢

福祉文献评估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评估依据
坚持共享发展 增进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