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
2023-02-20姜浩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建筑分公司辽宁沈阳110000
文/姜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建筑分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冉旺龙 中交城市能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田金昭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中小学校园设计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强调学校环境健康的情况下,新时代背景下涌现许多新的设计理念,如“以儿童青少年健康为主”的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理念、“多元化课程融合”的设计理念等,这些设计理念所带来的学校建筑规划设计变化,从国内众多学校类项目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中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越来越趋向集约化、多元化、弹性化。学校在空间利用和优化上,应兼顾校园里各种可能的学习场景,同时面向未来,创设新型学习空间也是顺应新型教学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校园作为一个公共属性的空间,要充分考虑如何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做好技术与教育的叠加融合,通过设计等手段,把校园空间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从而塑造一个教与学相辅相成的生态系统。
1.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现有中小学校园规模与服务半径内适龄儿童数量不匹配问题日益加剧,大量城市及地区面临需要规划新建更多中小学校园问题。二十世纪70-80年代建设的大量中小学校舍面临更新迭代的压力。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人口的增长,城市高密度环境逐渐形成,建设用地紧张,为新一轮的中小学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一些城市中心区提供的新的校园用地,在规划层面很难给予新学校建设需要的相应用地规模,抑或是以用地规模对应中小学办学标准给出的办学规模,在现实层面其实无法满足学校周边地区居民的需求;而一些旧城区的老校区,只能在原有校址上以挤压学生运动空间的方式对校舍进行增容;还有一些从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腾退出的学校用地,由于受规划、设计规范等层面的重重限制,很难满足学生对学校的功能需求。
2.当代中学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分析
2.1 全面把握教学需求
开展中学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初级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受教育主体的特点和这些要素对校园空间的需求,作为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通过大量国内外相关案例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初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阶段特点,是小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过渡时期,设计初期应当充分考虑教学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这一年龄段儿童对于空间、色彩、尺度的心理感受。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获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把握他们的需求,为校园规划设计提供辅助参考。校园的更新优化应该与时俱进,在完成对校园建筑整体规划设计之后,定期了解教育改革信息,收集研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学方式变化,对学生需求进行统计分析,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学教学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为校园建设用地是否充足提供参考数据。建成后应结合校方以及在校师生反馈,对校园规划进行循环更新,为最终校园规划动态更新机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2.2 科学制定设计与施工计划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提升整体设计周期计划的科学性,在方案前期收集分析场地现状,做好任务书研读,进行建设指标分析,与教育局及建设方进行沟通等工作,在设计全过程综合考虑设计的可实施性,使中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在实际构建过程中提高设计落地性。科学制定设计计划,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方案调整周期,提高设计工作效率,在技术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及时与各个相关专业协调实现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依靠施工要素进行综合性管理,同时,依照施工要求平衡施工过程中的各类要素。对于中学校园建设而言,需要编制更加优质且高效的施工计划,从根本上提升中学校园建设的管理效率。在开展施工之前,施工人员需要细致地研究图纸,与技术人员及设计人员进行沟通,找出图纸中现有的问题,明确各类要求,对图纸进行综合性修改,相关单位需要进行有效地协商,对施工方案进行综合性调整,针对施工中的各类重点部位,编制专门的施工方案,并进行综合性优化。
2.3 校园建筑群规划整合
在建设用地现状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校园建筑群空间布局主要受到三个因素影响:第一,教学楼朝向,中小学校规范要求普通教室布置应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2h,这决定了教学楼应有良好朝向及日照条件;第二,操场布置位置,学校操场最小为200m 跑道操场,规模大的学校配置操场规模越大,这意味着操场可能会占掉校园1/3-1/2的建设用地;第三,对外出入口设置,对外出入口需要留出短时集散的广场空间,且出入口也是学校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以上三点位置的确定,大致可以确定校园的整体布局,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再按照功能不同,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建筑内部可以通过连廊水平联系各个建筑单体,建筑外部通过车行道与步行道形成校园的交通系统。常见的规划整合方式有:
2.3.1 组团式组合
将功能建筑整合,成为功能组团,由一栋栋板楼,整合成有庭院空间的组团建筑,组团通过建筑和连廊采用围合式、半围合式布局,并通过半开放、多院落的空间组合形式加强建筑之间的联系。将建筑组团作为校园规划最小单元,通过轴线或活动场地来组织组团。“轴线+组团”的模式,空间秩序感更强,如泰州中学新校区校园规划中将组团与轴线结合,依托泰州书院文化背景,通过如传统书院中轴线一般,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展开,形成中式校园空间,传达出理性之美(图1)。而“公共功能+组团”的模式,如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校园规划中以公共属性的平台建筑空间,连接各个功能组团,弱化轴线关系,整体布局分散灵活,这也是在上文提到的三个影响要素基础上灵活演变过来的。这种布局更注重多元空间的营造(图2)。
图1 泰州中学新校区
图2 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
2.3.2 鱼骨式组合
以一条加宽的功能主轴串联各个建筑单体,规划结构清晰,功能连接紧凑。同类空间上下层对位,建设效率高。也有利于上层布置普通教室,下层布置公共教学空间,水平向上布局舒展,竖向上功能分布合理。如北京房山四中校园规划中,整体采用鱼骨式建筑组合,二层至顶层为教室,首层局部架空,局部为公共教学空间,中轴部分建筑很高效的串联起学校的教学区和宿舍生活区,方便学生使用。此种建筑规划整合方式适用于规则建设用地。
2.3.3 立体式组合
当场地用地空间十分受限的前提下,多会采用立体式组合方式,学校规划更趋向于类似综合体的一种形式。通过竖向加高建筑高度,将大量功能整合到一栋或几栋建筑中,通过竖向划分功能分区实现校园规划。如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校园规划设计,主要教学功能位于大体量建筑下部,上部为附属功能,以此来提高建筑高度,提升用地效率,但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课间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时间减少,室内外空间压抑体验感差。
2.4 高密度校园规划
虽然规划校园用地依据教委给出的各地中小学办学标准进行指标划拨,但现实中仍然很难满足不断变化的不同地区居民对于教育学位的需求。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规范要求又比较严格,因此空间形式与其他公共建筑有所不同,例如采光影响着建筑的排列方式、教室间隔要求25m 以上等,而它们又与校园规划布局息息相关。当校园空间的集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候,这些要求将会变得相互制约,需要建筑师平衡利弊。由于中小学校规范限定普通教室布置应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2h 的严格要求,因此,将更多有效空间布置为普通教室,从其他空间中寻求功能与边界的突破,成为高密度校园设计中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建筑师在空间集约化的背景下尝试了不少的设计,比如功能空间的叠合、地下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屋顶空间利用等,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建筑的占地面积,又有效的满足校园建设要求。
2.5 场地交通整合
场地内部车行道路规划不仅关乎对内外的使用,同时还关乎校园安全。一方面要做到人车分流,保障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另一方面,校园内部车行道路与消防通道结合,保证院区内消防路径符合国家规范,以便应对紧急情况。中学校园用地大多用地紧凑,内部道路应简化,且尽量布置在场地外环,设有地下车库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应靠近出入口,尽快将汽车引导至地下车库。校园车行道路规划形式一般分为三种:第一,半外环尽端式;第二,外环式;第三,组合式。可根据用地条件自行选择。
2.6 规划预留空间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并积极进行教育革新,但班级授课制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体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适应普及教育的需求,以至于近期推行的一系列教育革新无法跳出班级授课制的框架。这就意味着以大量教室单元模块为主导的校园建筑设计还需继续进行。“走班教学”“小班教学”制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班级授课制的消极影响。然而教学模式改良带来了班级人数增减的问题以及教学空间交叉融合的需求,与传统设计思路下形成的单一、固化的教室单元模块形成矛盾,对教室单元的灵活性提出了要求。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对教室的使用人数、家具规格及排布、窗地比等都有明确规定,这几乎限定了教室单元的最小尺寸,建筑师可以尝试在教室单元之间设置动态隔断,使教室单元得以灵活连接、划分、扩展,从而适应多种教学模式的需求。有条件的校园规划中还要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以应对未来出现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应对服务半径内的人口增长对教学规模扩大的需求。用地充足的校园规划,可以在满足任务书要求基础上留出预留用地,预留用地可以与景观、停车场等结合的方式,在现阶段发挥作用。用地局促的可以在和教育局及校方沟通后,预留出教室,现阶段作为特色教室使用,在未来可以通过不改变基本框架只调动隔墙的形式进行学校扩容。
2.7 设置弹性空间
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感受到课业压力,单调的功能空间对于学习心理的压制是潜移默化的。对于日渐内卷的学习环境,教育建筑中如何更加合理地让学生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就尤为重要。所谓弹性空间,言简意赅,就是舒缓学生心理压力的空间。弹性就是非固定,即校园教育建筑设计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的功能空间,还要同时综合考虑一定的非固定模式的功能空间,以创造丰富多元且富于趣味性的弹性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创造不同尺度的空间形态。院落、广场、下沉庭院、花园、大台阶等被有序地置入校园中,连廊及平台灵活沟通分散的建筑单体,创造大量灰空间,也成为串联校园的骨架。学生们在院落中探讨学习要点,在广场上组织社团活动,在大台阶上朗读课本,或在连廊内嬉戏玩耍,不同类型的空间有机串联,为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创造了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将学习场景由标准化的教室空间中抽离一部分,与弹性空间结合,做到寓教于乐,释放学生们的学习压力。
3.针对中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其他优化措施
3.1 加强教育理念研究
建筑学与教育学是两个独立的学科,而建筑学是服务于教育学的工程类学科,只有了解服务对象,才能从其根本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创造空间价值与舒适体验。所以加强教育理念研究,建筑师才能明确自己要设计的校园应该是什么样子。教育理念中涵盖了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场景等,可以有效的指导设计。当代教学理念随时代发生着变化,建筑师应紧跟时代脚步,善于总结,依托教育学对未来校园提出设想。
3.2 更新完善建设标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校园建设标准与大部分现代校园的功能使用标准产生落差的状态。建设标准只能作为最低配置的参考依据,只有最基础的教学空间数据,没有新时代背景下新型课程设置的配套数据,导致这部分功能在建设标准指标中缺失,影响生均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承受了更多功能,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高密度校园的产生。更新完善建设标准,在数据统筹上进行用地开发的控制,将学校新课程设置纳入指标参考范围,使得建设标准更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为师生提供更舒适好用的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
3.3 落实生态可持续理念
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自清洁建材的应用。第一,校园建筑的环境设计非常复杂,要想体现出生态理念,必须做好能源系统的生态化设计,加强对城市能源的高效利用。因此设计人员要结合建筑物内部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出合理的能源系统方案,进一步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如加强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利用,从而减少对其他能源的消耗。第二,加强校园智能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高新技术在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进行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加强智能化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从而构建出更加智能化的建筑物。第三,积极应用清洁建材及被动式节能装置,例如,目前的中学校园建筑玻璃中添加了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可以在阳光照射下分解有害气体。
3.4 做好校园建筑规划设计评审考核
第一,针对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契合度进行评审,确保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要求,校园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以及城市风貌保持一致;第二,应考核校园建筑规划方案的专项内容,包括外观特征、空间结构、资源利用、经济性以及可行性等方面,保障校园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确保校园未来使用上能够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校园建筑规划方案进行交通评价,避免校园内外交通对城市交通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保障校园与城市的安全。最后,做好建筑后评价工作,对校园设计工作分析总结,为之后的校园建筑规划项目积累经验,在积累之上寻求安全合理的设计创新。
结语:
教育模式革新与社会需求变化仍在进行,新时代中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以史为鉴,剖析国内外典型教学空间案例具备时代适应性的原因,对新时代的校园设计策略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中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空间集约化与空间多样化的设计趋势下,建筑师应该积极投身于中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中,创造适合时代背景、与时俱进的中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