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运用研究
2023-02-20陈杰
陈杰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0)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主要是指企业在实现自我生存的同时,更能够践行永久持续性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如何实现经营目标,还应考虑到如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工作人员是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实现盈利增长活动的主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人才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机制与社会环境。
1 人才培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1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科技、知识、信息时代,在过去企业的经济规模、内部管理以及在行业内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是竞争的核心。进入21世纪,企业所掌握的核心资源逐渐变为人才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及信息资源,而人才资源作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其培养的质量及发展也决定了企业在行业内的高度。
1.2 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市场经济与社会环境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外在因素,企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升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成为严峻的问题。而企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入手,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激励员工不断向前,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企业自身具备较好的决策能力,能够足以应对市场变化中的风险因素。
1.3 有利于业务项目拓展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培养人才能够使得内部员工将专业知识化,这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拓展业务、实现盈利的根本。现代社会企业在重视固定资产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明专利、技术创新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使员工成为无形资产的载体,在构建新业务项目的同时加快业务转型,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1]。
2 当前我国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对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
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性、连续性的孵化过程,新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发展受到外在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部分企业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审视自身规模的稳定扩张方面,而忽略了人才培养工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难有耐心、信心对人才培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而这也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在缩减人才培养费用和人力资源规模时,流失掉部分企业资源[2]。
2.2 企业培训的方式过于单一
新时期对于企业人才培养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市场是不断变化的,部分企业仍然延续着既往企业的培训形式,这种形式虽在过去能够为一些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的提升带来帮助,但也相继出现了不符合时代发展、存在滞后性、单一性的现象,不利于企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加之,部分企业为缩减人才培养成本都采取了“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人员技术能力有限,也是造成企业培训方式过于单一的主要原因。
2.3 对于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
过去企业培养人才主要是根据现有业务进行培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当前企业更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和紧紧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部分企业的管理层由于自身缺乏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能力,加之内部组织机构不具备人才培养的意识,导致最终企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不明确,在培训过程中未能形成系统性的孵化方案,培养人才的效果也不佳,进而导致企业资源以及资金的流失。
2.4 企业缺乏系统性培训体系
现代化企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将培养内容和方向进一步明确,更要注重培养体系的完整性。企业在前期的人才培养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未能根据培训人员的实际特长及性格特点设置分层分类培养体系,践行评价机制,也是当前我国企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之一。例如,企业未能定岗定人,在同一层次岗位中出现一岗多人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培训内容的重复性,进而浪费了企业的培训资源。
3 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途径
3.1 建设思路
3.1.1 实现科技创新
进入科技信息时代,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国在此方面也做出了相关政策的推行,企业在进行人才业务培养时,应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国家重大决策方针开展[3]。一是进入“十四五”期间,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应将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项目转型,人才培养方向应更注重智能化转型背景下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应以掌握行业核心科学技术为培养目标,注重企业软实力的提升,例如发明专利、科技创新等,既要有熟练掌握业务的技术能力,又要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以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建设思路为主。具体可参考我国由联想集团发起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紫领人才培养计划建设思路
3.1.2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力,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重视数字经济,信息时代大数据资源可进一步优化产业的配置,其人才的培养更要以数据资源为导向,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目标市场为方向,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二是企业应整合培养体系的构建,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基础,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例如,联想集团为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技能型及复合性,为此计划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培养系统,在构建期间与全球的30多个生产基地,2000余家零部件供应商,280万家分销商和渠道商以及5000家供应商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这样不仅能够在培训过程中发掘人才的内在潜质和特长,更能够通过优化产业链的形式,为培养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环境。
3.1.3 科学管理
为提高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科学性,企业应重视整体体系流程的常态化、动态化管理,将其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计划,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企业管理层,应提高自身决策能力,充分调动内部职工和相关部门对市场信息收集的积极性,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职权范围,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便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充分践行个性化培养机制,企业应充分考虑人才之间的特殊性,引入竞争机制,加大考核力度;三是要根据培训的实际情况,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评价机制,这样才能发现不同人才之间的价值差异性,方便日后岗位的调动与安排;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项目要与实际薪资挂钩,并加大动态化管理力度,可采用周期性考核的方式检验培训效果。
3.1.4 提高风险防范
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受内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一定会存在显性和隐性的风险,而为降低企业在人才培养投资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运营方面可能遭受的风险危机,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设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制定应对措施,例如在产品低价期,做好原材料的储备工作,在企业低谷期应做好人才的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阶段应加大知识和新兴技术的研发。为减少人才的流失,企业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形式,有效化解人才流失所产生的风险。
3.2 培养模式
3.2.1 校企合作模式
2021年3月,联想集团在“新IT,新人才”发展论坛中所启动的“紫领工程”为我国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改变传统高校寻求企业合作的方式,而是通过企业直接与对口院校承接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输送产业链。因此,相关企业应重视校企合作的发展,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中心,拓展人才培养教育形式,例如在院校建立企业对口业务专项课程,集基础核心、岗位实践及职业资格于一体,狠抓师资力量,为新一代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3.2.2 企业培养模式
企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计划,进入企业培训环节,要与产业链进行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其结构优势,制定完整的培训流程体系,结合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人才投入企业业务拓展与创新实践中;其次,企业内部也不能放弃对于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应为员工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将部分人才培养款项投入员工学历及专业资质水平的提升上[4];最后,企业还要加大就业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实践性、创新性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3.3 具体实施
3.3.1 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新时期高校与企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企业应参与到高校课程制定和教育任务布置之中,一是要针对目标市场,选定区域和对口的院校进行战略合作;二是派遣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在专业项目上具有建树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案的编排中,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效性、先进性及创新性。如我国联想集团则依靠紫领人才培养计划,与高校之间形成共同的战略目标,在促进产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同时,更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例如联想集团在山东、江苏及新疆等多地和职业院校开展合作,400多所院校之中培养了近4万名学生,并且集团参与到教学及授课方案的开发中,单位内部也设立了职教集团,使产业、企业、学校三方深度结合,受益高达10000人,为我国技术型人才的输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2 开展职业教育
企业与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目的:一是为了解决当前企业人才培训体系不完整的现状;二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过大等问题;三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因此,在院校践行基础理论实践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不仅包含专业能力水平,还包括个人职业素养。因此,企业在实施任务部署时,应优化培训课程内容,丰富职业教育,保证人才能够全面性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企业应重视院校教师的培养、审核与鉴定。例如,联想集团为进一步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对职教师资力量进行了深度优化,所推出的双师型培养计划,通过暑假集训营、在线学习、课堂授课及考核认证等环节,层层培养、层层选拔,使得学校的职业教育从源头上进行了把关,在提升培训质量的同时,更能打造出理论与技术能力过硬的双师型人才。
3.3.3 优化产业基础
企业在进行产业基础优化时要注重关联性和关系性策略,为扩大产业链基础,优化产业结构,企业应与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共享机制,在培养专项性人才的同时,还为产业上下游企业输送人才,可通过实践基地共享等形式,吸引高质量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产业链构建中。在内部则要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使其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在现有岗位中继续发光发热。
3.4 优化建议
3.4.1 实现实体与数字经济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当前全新的历史定位,企业人才的培养应围绕推动国家实体经济发展,使其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因此企业必须认识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对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信息时代企业要依靠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使人才能够帮助企业充分应对市场变革,更要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数据生产化的价值。
3.4.2 提高教育实践体系的质量
在人才孵化过程中,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教育实践体系质量,使得人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在掌握专业基础内容的同时,更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突破与发展,可通过放宽就业条件限制以及加大教职工考核力度、提高教师薪资待遇等形式,从而激发教育体系中主体人员的内驱力。
3.4.3 国家加大政策的实施颁布
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企业应提高社会主义核心生产力,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前我国将扶持的重心都投放在企业科学技术研发上,虽在人才培养方面颁布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但就人才培养产业链源头的职业教育质量问题上,扶持和监管力度还不够,因此为推动企业向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应根据新业态形势,制定和适当调整有关政策。
4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及社会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部分企业仍未意识到人才培养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应加大现有人力资源问题的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加强人力资源体系的优化,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不断提升运营团队整体的知识能力水平,提升信息收集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