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务人员核心素养研究
2023-02-19薛莲陈佳戴星*
薛 莲 陈 佳 戴 星*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办公室,上海 200011; 2.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
核心素养驱动的人才培养研究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构建和推动医务人员的核心素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大学附属公立医院是党领导的卫生健康战线的主力军,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培育医务人员核心素养为医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途径。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务人员核心素养体系,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医务人员核心素养建设,有助于培养造就一大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奋斗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1 核心素养的内涵框架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关乎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有益探索。核心素养概念源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Chinese Student),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1]。培育核心素养要求坚持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2]。核心素养的提出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开展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Co) 和“国际学生评定计划”(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项目的影响,但又自觉对项目中“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的道德贫困问题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成为既关注全球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能力要求,又重点解决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应达到的人格状态[3]。核心素养虽然是教育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课程设计标准,但核心素养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而应持终身教育的视野,应用于社会各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关注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外,还应置于一个更大的图景中重点审视“为谁培养人”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以“六个下功夫”凝练概括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素质和精神状态时,把“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摆在首要位置。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人的立场不能改。因此,应旗帜鲜明地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纳入核心素养中,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核心素养的3 个维度理应包括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理想信念。
2 医务人员的核心素养
医学人才培养一直是医学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的一项重大课题,特别是在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背景下,培育医务人员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医务人员的核心素养应以学校教育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4]素养内容为基础,在接续学校教育进行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过程中,更加重视特定岗位和特定类型任务提出的特别要求。
医务人员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在于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岗位胜任力,包括但不限于临床技能、医患沟通、健康促进、科研学术等。必备品格则是医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概括了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崇高品德,这16个字不仅是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医务人员履职尽责所孜孜追求的德行。最后,医务人员的理想信念应是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具备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理想信念,使其能够在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领域葆有最鲜明的底色。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动力分析
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理想信念不是相互独立、相互并列和一成不变的构成内容,应该是层次分明、相互促进和动态发展的培养体系。为避免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出现目标异化、内容分离、价值冲突等问题,需要在核心素养构建和实施中引入意识形态的价值力量,成为引领核心素养实践养成的圭臬,以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方式推动医务人员的终身教育与全面发展。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为切实解决好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而两者在目标、内涵和实践方面体现出的相融互通的特点,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务人员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1 目标上的一致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价值理想和须臾不可动摇的根本价值追求[5],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石和价值旨趣。而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相切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核心素养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路径,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渴望又可及的根本追求和实现目标,让“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得到生动展现[6]。因此,医务人员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2]。
3.2 内涵上的相融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3个层面,分别阐述了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3 个层面相互贯通,各具功能、各有侧重,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而核心素养则从个体的能力要素,社会的道德要素和国家的理想要素3 个层面构建起了一种环环相扣的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核心素养体系,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理想信念的素养体系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相统一,进一步为核心素养提供价值引领,强化核心素养内涵建设,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3.3 实践上的契合性
培育核心素养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实践。由于医务人员具有工作强度大、工作难度高、工作时间长、工作风险高等职业特点,使得医务人员的核心素养培育工作极具挑战,特别是医务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理想信念源自现实,又高于现实,需要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特色就是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想信念活生生的表现形式,也是理想信念的具体化。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务人员核心素养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医务人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各个方面,理想信念就能找到现实的落脚点,从而使理想信念获得无比旺盛和坚强的生命力[7]。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内容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务人员核心素养体系,关键是要回答“融入的是什么,融入什么中去”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基本支撑,从个人修养层面、社会关爱层面、家国情怀层面进行融入,融入医务人员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理想信念组成的核心素养体系中,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
4.1 融入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素养教育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因此,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处理好与国家社会、与工作事业、与他人的关系同样至关重要。因此,在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的同时,加强个人修养与关键能力的融合,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4 个标准去全面提升医务人员个人的核心素养。爱国就是要培养广大医务人员的爱国之情,包括爱乡土之国、爱政治之国、爱文化之国、爱人民之国,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个人的职业生涯之中;敬业就是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乐业奉献的精神信仰;诚信就是要在各项科学研究和各种诊疗活动中不断提高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规范、形成诚信习惯[9];而将友善融入医务人员的核心素养则是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宽容、互助等,在医务人员道德培育与优化医患关系等方面发挥作用。
4.2 融入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参与是学校学习向工作岗位过渡的关键环节,是医学生向医务工作者转变的重要内容。开展社会关爱与社会责任教育,对医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养成必备品格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起重要作用,有必要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融入核心素养体系中。
融入自由价值观是要求广大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自由观,深刻认识到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自由是建立良序社会的重要准则;融入平等就是要让医务人员认识到平等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标志[10],认识到健康中国梦在实现人人平等方面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因为健康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每一个人的梦;而将公正价值观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的重点是让医务人员理解和践行公正的基本内涵,包括以行业发展的制度公正、维护健康的权利公正与解除病痛的机会公正为核心的起点公正,以及对社会医疗资源配置的运行规则和运行程序的过程公正,而结果公正则是对上述公正过程的矫正和保障;法治素养是一个人的必备素养,融入法治价值观于核心素养中是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具备法治精神、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11]。
4.3 融入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共同理想教育
当前,我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理想做支撑,有必要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4 个方面开展共同理想教育,激发广大医务人员坚定理想信念,投身于健康中国建设中。
融入富强价值观是要求医务人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富强的根本保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要传承实干精神和弘扬优良作风,只有不懈奋斗才能最终有效地实现国家富强[12];培养医务人员的民主意识,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民主内涵,积极提升民主素养,以主人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为医疗卫生事业作贡献;文明作为医务人员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必然,医务人员作为社会精英,理应要有更高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追求,争创文明先进,成为创建文明社会的引领者;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和维度,融入和谐价值观,是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价值关系的尺度[9]。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主要渠道
高校附属公立医院是医务人员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巩固马克思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公立医院要“做好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3]。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务人员的核心素养的渠道,提升公立医院思政育人的成效。
5.1 理论教育
通过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务人员核心素养体系。在理论教育上,公立医院应主动对接高校,搭建思想政治课程平台,建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的主渠道[14]。马克思主义从本质内涵到思想方法,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理论根源。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主要内容,切实贯穿至高校附属公立医院各学科教育教学和医务人员核心素养体系之中,使其成为引领医务人员实践活动的价值圭臬,成为医务人员一生成长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
5.2 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务人员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然而,在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往往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因此,在日常工作外,要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推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如参加对口帮扶、基层义诊、社区科普、医疗巡回等,将医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在实践养成过程中,医院要加快推进社会实践教育的资源整合和载体设施建设,加强实践教育的课程开发,建立实践教育的评价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务人员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保障。
5.3 隐性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务人员核心素养体系,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形教育更适合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15]。医院可以按照既定的教育内容,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方式,淡化医务人员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医务人员所处的环境、文化和氛围中,引导医务人员润物无声地接受预先所设置的教育内容。如加强医院氛围设计,在门诊大厅电子屏、病区走廊宣教栏、楼宇外宣传窗、院内路灯宣传牌等位置,巧妙地添加隐性价值观教育内容,例如医师节主题活动、院训院史内容、抗疫精神素材、道德模范事迹、医疗改革成果、医务工匠精神等,使得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浏览与观赏,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融入自身发展中。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薛莲: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论文;陈佳:参与研究实施;戴星:总体把关,审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