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助力实现新时期新型工业化
2023-02-19李拥军
□ 李拥军
党的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新型工业化。当时的“新型工业化”基本内涵是工业发展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5个方面要相互协调、同步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新时期新型工业化,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充分整合后所产生的新型工业形态;是能够处理好工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新时期新型工业化要实现从“有没有”到“强不强”的蝶变升级。这个“强”既体现在技术水平、基础能力上,也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效益水平上。因此,新时期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钢铁工业是工业体系中的基础产业,同样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产业。如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在于推进工业整体技术进步,在事关重要战略性行业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等方面,要尽快实现重大突破,同时在工业基础建设方面进一步增强整个工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和标准制定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钢铁工业提供良好的材料支撑和技术服务支撑,需要钢铁工业与下游制造业在系统集成、基础配套和标准制定方面形成系统性的协同体制,同向发力。
新型工业化要求钢铁工业率先蝶变升级。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是传统工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钢铁工业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钢铁工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整合发展,提高钢铁工业全流程(涉及产品及工艺的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钢铁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度变革,进而推动钢铁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并持续提高钢铁工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新型工业化要求钢铁工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化加快培育发展钢铁新业态,拓展新产业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钢铁工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将推动钢铁工业与下游制造业、建筑业打破原有产业界限,催生出钢铁工业与下游制造业、建筑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兴产业领域,如现代化钢铁服务业。现代化钢铁服务业整合了钢铁上下游行业原有的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的各种资源,以钢铁企业为依托,围绕钢铁下游制造业、建筑业的产品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物流、金融等环节,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是一种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新兴产业业态。发展现代化钢铁服务业的实质是用新增长模式、新产业领域、新技术去主导钢铁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提高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也是提高钢铁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
新型工业化要求钢铁工业提升钢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一要补链,补齐短板,聚焦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围绕核心基础制造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工艺软件等,实施钢铁工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集中力量打好钢铁工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要强链,即锻造一批“杀手锏”钢铁技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钢铁“单项冠军”,打造一批能够有效带动、整合和控制钢铁产业链供应链的“领军型”钢铁企业,增强钢铁产业链整体优势;三要组链,深化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在信息、生产、流通等方面的交叉衔接、融通链接,全方位发展跨产业的共性平台,推动钢铁产业链扩展为钢铁生态圈。
新型工业化要求钢铁工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单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的粗钢、水泥、乙烯等重点工业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上述约束性指标是钢铁工业必须完成的刚性任务。钢铁工业要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必须按期限要求逐步降低钢铁工业单位产值的能耗和物耗,逐步降低钢铁工业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及整个钢铁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支撑整个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