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2023-02-19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就业指导毕业生

王 江 昀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实训技术及装备管理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0800)

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 158万人[1],高职(专科)学校1 545所[2],全日制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呈稳步增长态势,人才市场竞争压力增大,毕业生就业环境愈加严峻.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精准就业促进服务机制,以构建信息化精准就业服务模式为目标安排就业工作[3].《“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要持续建设和优化无障碍信息化设施,全面提升教育、就业等领域数字公共服务均等信息化水平[4].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深入应用,其建设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省级、高校三级辐射联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5],为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良好途径.本文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背景,研究构建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毕业生就业服务智能化,促进毕业生人才资源与就业岗位合理匹配,以期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质扩容提供借鉴.

1 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就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复杂且繁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减少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本,可以有效整合和加工毕业生求职需求及企业需求,形成原始数据情报信息资料收集、识别与存储加工库,进而深入剖析大数据资源链条,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2)有利于提高就业精准度

大数据技术是提升就业精准度的基础支撑,突破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空限制,改变了高职院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提升了以毕业生为中心的精准就业服务水平.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定位企业的用人需求,真正实现企业需求和毕业生需求的双向链接;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跟踪、记录毕业生的成长数据,充分评估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专业水平、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等.结合职业生涯课程和就业求职培训,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3)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就业质量是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业结构及就业状态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使学校的专业设置、知识结构更加符合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缩短毕业生的就业磨合期,实现零距离、高质量就业.

2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就业信息精准性不高

互联网的普及及发展帮助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就业服务平台,但在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就业信息的精准性有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平台只是简单转载各类招聘会和岗位信息,且信息的时效性差,实用性不强,缺乏对信息的归纳、整理、筛选及汇总,更缺乏根据学生求职意愿、学科背景、专业素养等差异化特征精准发布和推送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就业信息互通融合程度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兄弟院校之间联动性不强,无法实现数据信息互通共享,造成就业数据冗余,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鸿沟”.有些高职院校内部的就业信息也没有实现完全共享,其教务管理平台、就业服务平台及二级学院信息交流平台各自独立存在,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不兼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大数据技术利用率不高

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平台缺乏对就业大数据的系统优化和深入挖掘,缺乏对市场供求关系分析、就业环境预测、职业发展前景判断、薪资待遇及毕业生综合职业素质要求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毕业生求职信息与企业招聘信息未互通共融,毕业生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高,无法为学生快速筛选和个性化推送适合的企业招聘信息,未有效形成供需双方真正需求的就业大数据.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很好地对毕业生就业需求精准分析与指导.

(3)高职院校师生参与度不高

高职院校尚未建立成熟的大数据人才服务体系,就业服务指导教师参建意识不强、能力有限,存在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程度不深、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在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呈现等方面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和宣传,毕业生缺乏对学校就业服务平台的了解,难以及时通过平台获得就业信息.

3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政策引领,数据赋能,全力打造就业载体

1)强化政策引领,健全就业信息化建设机制

就业指导部门及高职院校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与服务理念,有效运用大数据技术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第一,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就业信息发布和网络监管机制,完善就业信息的审核机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第二,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学校层面的就业信息化相关服务机制,对就业信息化的流程做到层层监管.第三,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和意愿,健全校、系两级就业信息精准推送机制,明确任务分工,逐层抓好落实.

2)优化基础建设,夯实就业保障

高职院校需加强就业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整体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人才信息平台及数据化互动平台,提升就业服务平台的实用性;加强与网络就业指导机构的合作,引进专业职业测评系统;以服务毕业生就业为中心进行功能模块建设,准确掌握招聘信息中的用人单位、工作内容、招聘条件等关键信息,帮助毕业生进行需求筛选;将毕业生数据库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比对,智能匹配关键词,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精准推送供需信息.此外,还要与时俱进,多元化、创新化地完善就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由互联网站优化为QQ、微博、微信及各种相关功能APP协同协作,电脑、手机、平板等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3)完善平台资源,改进就业指导方式

第一,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建立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全流程、全覆盖、立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包括线上招聘信息深度挖掘、精准信息匹配推送、毕业生线上求职状态评估、企业宣讲和视频面试、综合双选及互动交流等,打通企业、政府、院校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壁垒,保证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各项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第二,构建职业技能评价与测评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及毕业生的求职需求等数据,进行详细的职业测评,既可以帮助学校优化就业服务平台的功能建设,又可以帮助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差异,积极面对就业压力,及时做好需求调整.第三,结合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整体需求情况,明确毕业生在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共性需求”,调整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

(2)畅通渠道,整合数据,全面共享就业资源

1)各方主体协同联动,畅通数据共享渠道

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数据信息,大数据技术是建设的保障.政府部门要做好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充分整合资源,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化系统,为各级就业服务平台数据互通共享打下基础.高职院校要实现校内的就业、招生、学籍及教学管理等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同时实现与政府就业服务平台、重点招聘企业的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毕业生可借助学校的就业服务平台全面了解各类就业和创业政策、企业的招聘信息等数据.在各级平台数据信息畅通共享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需完善信息平台的大数据快速分析和筛选匹配功能,分析就业数据信息,预测就业相关趋势,动态监测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实现招聘信息的精准化推送;深入挖掘就业大数据,持续完善就业大数据,做好毕业生年度就业基本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为后续有针对性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做好准备.

2)充分对接数据资源,拓展毕业生就业途径

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整合就业促进政策、行业发展政策及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并与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进行技术对接,深度挖掘平台资源,深层开发服务主题,加强资源共享,保障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实效性、有效性和及时性,进一步畅通毕业生求职信息渠道,拓宽就业信息来源.其次,充分利用微信、QQ、短信等,让就业服务信息、就业政策信息及时、全面、高效地呈现在毕业生面前.再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就业服务平台的覆盖面,将特定区域内的相关企业信息集中在就业服务平台上,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获取针对性强的企业就业信息,使毕业生明确相关企业和岗位的竞争程度及用人标准,更好地帮助毕业生做好求职准备工作.

3)加强数据精准分析,实时共享动态资源

高职院校应加强就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强化数据精准分析,分区域、分行业、分层级定期向毕业生推送人力资源市场各专业岗位的需求情况;自动采集周边兄弟院校的优质宣讲会、双选会和招聘信息,实时共享动态资源;定向采集、靶向定制优质企业的就业资源,将最新信息“零延时”地传递给毕业生.

一是实现“标签企业”人职匹配.将就业的区域、单位和薪资水平等作为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重点掌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等内容,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引导优秀毕业生流向“标签企业”.

二是实现“标签毕业生”人职匹配.利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定期摸排,实时掌握毕业生的求职期望,综合分析毕业生学历、经验、素质等关键指标的调研数据,联动高职院校的企业数据库,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让校企合作有的放矢,最终实现就业服务的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

三是精准描绘“毕业生画像”.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的全程教育指导.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开展创业就业指导,大三开展就业实习教育;收集毕业生在校日常学习、竞赛、实习实践等信息,通过数据统计与建模分析,构建毕业生完整活动数据链,精准描绘基于人格、能力、职业规划等的“毕业生画像”,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就业成效.

四是全程打造就业服务“一张网”.加强毕业生简历管理、招聘信息管理、招聘活动与云视频宣讲管理、电子签约管理、派遣信息管理等各环节的融合,打造就业全过程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平台,实现就业服务“一张网”.通过对毕业生电子签到、简历完成度数据、线上简历投递、录用通知数据比对等就业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分析其求职意愿和行为数据,并进行针对性的就业辅导,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可制定“一人一策”方案,重点追踪,重点帮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3)强化师资,创新模式,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信息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应当立足自身,在不断完善和优化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同时,牢牢把握教师这一提升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质量的核心驱动要素,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首先,建立由校级领导负责的就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安排、全面推进就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其次,充分调动计算机专业教师或具备软件开发、数据信息分析等专业知识的教师参与就业信息化建设,并积极推动现有教师转型,重点培养一支专业的就业信息化教师团队.再次,柔性引进企业中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负责就业信息平台的开发、优化和维护,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对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

2)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信息化学习

伴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对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职业素养和能力,掌握大数据技术的特点,提高教师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素质能力及技能水平,特别是数据信息分析方面的能力,着力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市场化、全局化和发展化的视野.其次,加强教师个体和团队协同成长,支持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校外培训及教育深造等途径不断提升其信息化专业技能水平.再次,完善就业指导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3)完善就业指导方式,加强针对性指导

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就业动态”跟踪工作,将网络就业指导服务和传统就业咨询、专家讲座、班级授课结合起来,通过数据跟踪,了解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的影响,及时掌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归纳或总结问题的成因,及时调整指导服务的思路、方式和方法.鼓励就业指导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就业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式,增加动态化、交互式的指导方式,利用就业服务平台和毕业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进行实时的指导和建议,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大数据技术给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深入挖掘和整合就业信息数据资源,发现数据背后的特点和规律性,从而科学指导就业工作.高职院校可通过加强政策引领、整合各渠道数据、优化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提升就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使就业信息更具指导性,有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就业指导毕业生
密码服务平台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