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类型特性、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

2023-02-19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师德师师德院校

张 炎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与重视,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第一内容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此进程中,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关乎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关乎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薪火传承。深刻理解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类型特性,探讨其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对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类型特性

从概念上而言,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具备的道德素养和遵循的行为圭臬;师风是指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类别所展现的特有的风尚风气。从内容上而言,师德师风主要包含教师群体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品质、职业行为习惯、日常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等。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在办学主体、办学目标、办学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相应地,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除包含类同于普通高校的普适性要求外,还包含独有的类型特性。

1.1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具有跨界性

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多元办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工会、中华职业教育学会等群众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均可以广泛、平等地参与职业教育,可以独立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习实训基地等,体现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这一特征使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构成越来越多元化。同时,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新《职业教育法》鼓励职业院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通过担任专职或者兼职教师、设立工作室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主张拓宽行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从教渠道,并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2]。不管是与横向的传统普通高等院校,或是与纵向的以往的高职院校相比,步入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构成正在由单一性向着多元跨界性转变,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不仅包含学校在职在岗的专职教师,还包括学校外聘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

1.2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凸显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质。但从本质看,其仍然是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既要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并重,又要遵循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之间相互衔接的规律,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而且需要具备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需要主动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善于利用并有效整合资源,不断提升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除了对思想道德层面有要求,还要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凸显职业性特点,促使教师真正做到德技并修、德教相容。

1.3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强调协同发展性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3],强调了师德评价在教师整体考核评价中的首要位置。有效、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师资队伍构成的跨界性和师德师风建设内容的职业性,使得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在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易于操作性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来源性质,除了设置共性的评价指标,还要开展个性化评价考核;评价体系的范畴不仅要涵盖学校内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生关系、教师个人发展等层面,还要包含高职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等参与办学的社会力量之间的责任和利益关系等独特层面,兼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及其教师与其他参与办学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协同发展。

2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意蕴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教育要将高质量供给作为发展方向,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对优质多层多样高职教育的需要。为深入贯彻新阶段的教育发展理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队伍,符合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要求。

2.1 契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诉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这充分体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引领性作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占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亦是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高质量地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保障,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举,契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诉求。首先,教师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并保障学校稳步前进的主力军,教师群体良好的师德表现是学校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办学成果的关键因素。其次,教师作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示范性特征的要求[4],是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还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对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进而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2.2 完善新时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师德师风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灵魂,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二十大报告中均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给教育改革治理指明了方向。学校治理包含试图重构学校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构建更加民主、开放的运行机制和结构体系,以及构建学校发展新生态的努力[5]。教师作为学校治理的利益主体之一,更是学校内部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对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构建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与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具有一致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管理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发挥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同时,在学校内部治理的实践中,规范、原则、价值观的作用通常是较为模糊的,但却是构成所有实践决策的基础[6]。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构建、治理决策选择等会产生正向引导和激励,有利于学校内部治理目标的有效实现。所以,师德师风建设是完善新时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于良好校风教风的树立以及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都是个体较高层次的需求。教师群体所展现的良好师德师风能为教师职业带来相应的社会尊重,由外到内的道德自律又能促成教师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进而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仅依赖于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的丰富或技术技能的精进,其发展的核心还是要回归到对“教书育人”本质的理解上,回归到教育教学的德行上,使教师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的跨界整合、兼容重构在不断推进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此外,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受教育群体更具复杂性,呈现生源年龄结构多元化、学习需求多样化、职业发展差异化等特点,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需要付出比普通高校教师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对教师的德行层面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只有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行动指南并外化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使教师的师德自觉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优化路径

进入新时代,随着《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的颁布,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作为“第一标准”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是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规定作为依据,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出台具体针对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相关文件,因此,其体系框架、主要内容、评价考核等基本照搬普通高等学校,而忽略了自身的独有特性,使得高职院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未能做到因时制宜、因事为制。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应当面向实践、与时俱进,与承担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契合,提高适切性、彰显独特性、注重实效性,为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1 关注师德主体多元跨界,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适切性

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为增强教育教学成效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以知识和技术作为纽带,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在学校与企业中“双向流动”,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骨干被引入高职院校担任专业教师或实训指导师,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多元化、跨界性。这一特性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专兼职教师的师德标准要求以及开展师德教育培训时要有所侧重,既要覆盖全体教师,也要因人、因事制宜,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适切性。如对于从高校毕业后就入职的青年教师而言,其重点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培训,强化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以尽快胜任教师的职业角色;对于从行业企业引进的专任教师而言,由于工作环境和职业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则应更多关注价值导向和爱生情感方面的教育,强化教学基本规范的学习,努力将企业实践经历迁移至教育教学环节,以顺利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此外,对企业兼职教师或其他类型的外聘教师,也应将其纳入师德教育的范畴,加强师德师风日常教育培训。

3.2 强化师德内容与时俱进,彰显师德师风建设的独特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呈现不同的内容。作为道德的一种特殊形态,师德建设同样也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局面,而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通常,师德内容是以“关系”,即教师与社会(国家)、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关系为维度展开的。当前高职教育的独有特性赋予了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内容更强大的时代张力和更突出的时代特性。高职院校如何促使师德内容与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相契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切入。一方面,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内容要做到横向拓展。首先,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内容要继承和完善以往师德内容中的优秀部分,因而师德建设的内容必然包含其共同特质,如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等,这些特质是所有教师都应遵循的,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其次,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活动不局限于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还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开发、企业工程实践、社会科研服务等,这些活动必然带来一定的社会公共影响。这就意味着,对师德内容的认识不能限于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范畴,还应将视野拓展至社会公共活动领域,加入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要求相关内容,形成综合性的师德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内容要做到纵向延伸。虽然不同时期的师德内容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对稳定性,但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任务的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新的教育现象层出不穷,比如推行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教学方式,又如在教学中大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对此,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在系统掌握并内化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同时,还要将各种新出现的教育现象纳入师德审视的对象范畴,师德内容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根植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与“职业性”的特性相适应,切实引导教师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3.3 推进师德评价协同发展,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

构建科学完善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的关键之举和有力手段。现行的高职院校师德评价大多沿袭《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划分的六个维度,或是采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提及的十项内容,并多以定性评价为主,而高职院校教师德技并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师资互兼互聘等特点尚未融入师德评价。为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师德评价的实效性,应注重师德评价的协同发展,可着力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其一,要找准“盲点”,推进师德评价内容实现由虚向实的转变。师德评价除了应关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等常规的定性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科研、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教育指导关爱学生等方面的表现;还应关注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活动、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将其作为评价要素,纳入师德评价的范畴,全方位对教师的履职尽责情况提出具体要求,既要重视高职教育的“教育性”功能,更要体现其“职业性”特征,促进师德评价的协同发展,保证师德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综合性。其二,要突破“难点”,推进师德评价过程由难到易转变。精细化分类师德师风评价要素,合理区分各要素权重,既要开展定性评价,也要开展量化评价;既要设置正向指标,也要罗列负面清单,依靠事实和数据,提高师德评价的可操作性,实现评价过程从“合格”和“不合格”的粗放式区分到依据评价体系实施定性定量相结合、量化评价梯度式的转变,既重视优秀师德示范引领作用,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同时,中间要素可以继续细分,提高考核评价的区分度,以精准、精确替代形式化、随意化,增强考核评价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加大考核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切实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

4 结束语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的系统工程,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刻理解其主要特性和价值意蕴,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时俱进,切实提高适切性、彰显独特性、注重实效性,为高质量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建设开创新格局,为推进职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新路径。

猜你喜欢

师德师师德院校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