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共享工厂产教融合运行模式研究
2023-02-19周娟
周 娟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共享工厂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共享工厂的优势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市场化运作。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本文在界定共享工厂内涵的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共享工厂产教融合运行模式,从共建、共治与共用三个层面分析当前共享工厂构建的基础、运行的保障与运行模式的核心,以期为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共享工厂的内涵
共享工厂是共享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创新与实践,是落实共享制造的实践载体。共享工厂主要指的是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工厂分享生产线空档期,实现企业闲置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生产模式。而本文的共享工厂是在生产资源共享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和升华,主要是指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将设备、技术、人才等众多生产资源和社会资源放置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基于生产资源的人、财、物、事的加速流通,达到校企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校企双方真正地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大规模分工协作、价值共享、利益分担等特征的新型产业生态系统。
2 基于利益共同体的共建:共享工厂构建的基础
2.1 共享工厂使校企成为利益共同体
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难题在于各方利益诉求的平衡。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相关利益主体,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等构成了高职教育复杂的利益相关者系统。一方面,在这一系统中,各个利益主体均有不同的“特殊利益”。政府层面的利益需求主要在于获得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发展;企业层面的利益需求在于获得经济效益,提升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层面的利益需求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各个利益主体又有相同的“普遍利益”,即培育人才、服务社会。各个主体紧密联系、共同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并加以转化,实现育人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而共享工厂消除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能够契合和满足多方利益诉求,实现多方利益共享、共赢。一方面,共享工厂生产有形产品,能够进行交易、产生经济效益,满足企业追逐经济效益的直接需求。同时,共享工厂能促进教师队伍一专多能,增强学生的复合型技术技能,满足高职院校办学的真实需要。此外,共享工厂还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校企合作纵深发展,提升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各方效能。另一方面,共享工厂模式下,政府向高职院校与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等资源;企业向政府提供税收与就业岗位等资源,向高职院校提供资金、场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资源;高职院校向政府提供社会声誉等资源,向企业提供产品生产加工、复合型人才供给、员工学历教育、技术研发支持等资源。
因此,共享工厂模式下,各个相关主体利益交融、资源共享,成为目标不同、密不可分、互为依存、各取所需的利益共同体。
2.2 利益共同体共建、共享工厂
利益共同体应以稳定性与长久性的合作为原则,因此,高职院校应争取与行业领先、技术先进的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及时获取产业发展信息,接触新型设备,掌握前沿技术,以保证共享工厂的稳定运行。
1) 利益共同体共同投资建厂。第一,校企共同出资,采用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共享工厂。依据《公司法》等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高职院校提供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及教学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场地、生产线等生产必需资源,共同建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共享工厂。第二,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共享工厂的设计与建设。企业负责共享工厂厂房的硬件设计、生产设备的采购与安装、生产流程的调试与运行等工作。高职院校参与共享工厂的布局设计、功能规划、系统调试等工作,校企共同参与完成交付时的验收。
2) 利益共同体共同分配利益。第一,校企双方的投资比例决定共享工厂的利润分配比例。第二,共享工厂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共享工厂应以尊重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为基础,以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合理的人事安排制度为依据,科学制订工厂人员聘用、绩效考核、收益分配等相关制度,实现人、财、物资源的合理分配。
3 基于治理共同体的共治:共享工厂运行的保障
3.1 混编团队构成治理共同体
共享工厂采用混合所有制形式,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生产经营、共同育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构成命运共同体。多元的主体决定了各自拥有不同的利益,必然产生矛盾与冲突。探索权利在多元主体中的分配与平衡,实现多元利益相关者目标一致、合力前行,就必须构建治理共同体。
治理共同体,即治理主体形成共同理念,构建共同目标,制订完善制度,采取一致行动,从而实现治理的现代化。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信仰,统一不同治理主体的思想,从而对整个团队进行认同,提升治理的信度与效度。
共享工厂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在主体上实行校企双方员工的混编;在人员聘用上实行竞聘制度。在制订相关竞聘上岗制度的基础上,校企员工自愿申报,公平竞争,成为共享工厂的管理者,实现混编团队对共享工厂的共治。
3.2 通过管理体制树立治理责任
1) 注重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这也是共享工厂实现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共享工厂以独立法人实体的资格进行注册,在法律上承认共享工厂独立的法人资格,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
2) 理事会领导、厂长负责的管理体制。理事会主要负责工厂大体方向把控、重大事宜决策、章程制订修订等重要事务。理事会召开董事会议,对共享工厂的生产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厂内实习实训项目等事宜进行研讨决定。共享工厂的厂长职位,一般从行业企业中既有管理经验又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中进行选聘,其主要职责范围为执行理事会决议、负责工厂日常运行管理。副厂长由高职院校中熟悉教学流程、具有教学管理专长的教师担任,其主要职责范围为工厂内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体系确立、教学项目安排等。厂长与副厂长严格执行理事会决议,共同保障共享工厂的日常运行,实现人才培育与工厂效益的共生共长。
4 基于资源共同体的共用:共享工厂模式的核心
共享工厂的核心在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通常表现为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技术资源、物力资源这四种形式。因此,校企双方应构建四大资源协同共享的结构,真正发挥共享工厂的优势。
4.1 共推教学改革,共享课程资源
1) 合作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1]。在企业的指导与参与下,高职院校制订紧密对接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共享工厂产品生产的流程融入专业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全面性;将共享工厂内各个岗位群的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规格,保证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将世界领先的行业标准、先进技术,融入课程标准与专业标准,保证专业建设的前瞻性。二是校企共同开展学徒制培养。在共享工厂设置学徒岗位,学生参与生产过程前,由高职教师进行理论讲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参与生产过程中,由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企业师傅言传身教,在将技艺传授给学生(徒弟)的同时,也将敬业精神、职业素养等传递给学生(徒弟)。教师与师傅的共同传授,能促进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的提高。三是校企共同开发先进性、实用性的新形态教材。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而传统教材开发流程较慢,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卡片式或活页式讲义编制周期短、实用性强,能够灵活适应知识体系的更新。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材的开发,能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规格体现在教材中,保证教材的前瞻性与实用性。
2) 高职院校将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分享于合作企业。第一,高职院校利用高职扩招政策,帮助企业员工接受学历教育。高职扩招政策的出台,使企业部分员工获得了进入高职院校接受再教育的机会。高职院校要给予合作企业员工学历教育的优惠政策,在招生政策上,接受合作企业推荐的优质生源,实行免试入学;在学费政策上,出台合作企业员工学费补贴甚至减免等制度;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弹性学制、送教上门、假日集中教学等方式,满足合作企业员工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评价上,确立书证融通、学分成果认定、转化与互认的制度,对企业生源的各方学习成果加以认定,提高企业生源的学习积极性。第二,高职院校要对企业开放教学资源库等资源。教学资源库聚集了学科的优质资源,又兼具灵活性与机动性,可以使企业员工随时、随地、随心地选择性学习,推动企业员工对知识和技术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4.2 共建教学团队,共享教师资源
1) 合作企业派出兼职教师助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企业助力高职院校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2]。一方面,“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共享工厂设置工作室,注重团队协作,通过集中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达到互通、互融、互促的效果;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学团队以共享工厂的生产过程为依托,共同致力于教学内容确定、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等环节。第二,企业助力高职院校打造创新型教学团队。创新是一个团队得以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企业工匠大师与高职院校教师组成团队,即实践能手与理论专家的结合,能够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作为学生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3]。
2) 高职院校将优质师资资源共享于合作企业。第一,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语言+技能”型员工,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化。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而外语又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备工具。高职院校多开设英语、日语、德语、韩语等专业,具备开展语言培训的先天优势。依托共享工厂的培训部,一方面为合作企业员工开展语言培训,促进企业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市场经营国际化,另一方面也能对外承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打造培训服务品牌,为共享工厂获得经济利益。第二,高职院校为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夯实企业员工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对企业新进职工开展职业道德培养、生产工艺流程、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岗前培训,推动新职工更快适应工作环境、增强集体归属感。
4.3 共管生产实践,共享技术资源
1) 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管理生产实践。第一,高职院校建立教师轮训制度,教师进入共享工厂实践锻炼。高职院校要制订教师轮训的相关制度,激励教师到共享工厂开展技术实践或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在实践锻炼中,高职教师要学习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流程、新标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要真实体验专业相关的各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相关工作经历;要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利于将专业建设与真实需求相对接。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共享工厂的生产运营做到全覆盖、全过程、全时段。在学生初入学阶段进行认识实习:高职院校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共享工厂参观、委派共享工厂培训部门参与入学教育等方式,初步培养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认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就职方向。在学生基础课学习阶段进行跟岗实习:高职院校通过共享工厂培训部门开展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共享工厂的机器设备性能、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辨识等。在学生毕业实习阶段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安排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在真实的生产环境提升技术技能的同时,完成毕业实践。
2) 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享技术资源[4]。第一,高职教师与企业成立科研团队,共同开展技术革新,解决共享工厂生产的实际问题。高职教师和合作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开发与攻关,助力于共享工厂的技术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在技术攻关过程中,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专利等科研项目也能推动高职院校的科研建设。第二,高职院校师生与企业大师共同组成社会服务团队,对外承接企业技术项目,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职教师与合作企业技术能手共构社会服务团队,通过共享工厂承接智库咨询、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项目,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共享工厂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4 共用彼此设施,共享物力资源
高职院校的物力资源包括教学科研用具、教学办公场所、实训仪器设备、图书资源、校园场地。企业的物力资源包括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建筑物等。只有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将彼此的物力资源实现共享,才能提高物力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育人成本与生产成本[5]。
1) 合作企业可共享高职院校的物力资源。第一,共享工厂部分部门可设置于高职院校内。共享工厂作为一个实体,应具备工厂正常运转所需的生产部门、采购部门、技术部门、销售部门等各个组织结构。若将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部门如技术部、生产部设置在共享工厂内,将人力资源部、培训部等培训相关部门设置在学校内,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培训相关部门能够共享高职院校拥有的教学仪器、教学场地、教学环境等优势资源,减轻工厂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的投资负担,降低运作成本。第二,企业员工可共享高职院校的图书资源、体育设施等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2) 共享工厂成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第一,共享工厂拥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天然优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而共享工厂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具备一定的规模,能够满足相关专业、足够数量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共享工厂进行实际生产,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产品制造、经营销售等整个运转流程,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对接多种职业能力的岗位群;共享工厂为了产品畅销,具备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并能保证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降低了高职院校实践基地的建设成本。第二,共享工厂在生产中进行学生实践教学,可以促进生产,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5 结束语
共享工厂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生态系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型平台,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共享工厂产教融合运行模式,能够理清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方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紧密、长期、稳定合作,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