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建构研究

2023-02-19杨小敏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滁州话语模态

杨小敏,孙 静

(1.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安徽 滁州 239000)

一、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语篇世界也日趋呈现多模态化。认知语言学认为,话语不再以单一文本模态出现,而是以多种模态同时共现,即图像、手势、动作、音乐、接触等非语言模态都可参与意义的构建[1]。在多模态话语中,来自不同感官的符号共同作用于受众,能充分调动人们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传达更为丰富的情感,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由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所构建的多模态话语具有生动、直观、动态性和叙事性的特点[2]。

地域形象传播主要是通过地方媒体向受众对本地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贸易旅游等领域发生的具有重要传播价值的信息进行宣传报道的话语。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作为一种特定形式的话语不仅仅是对滁州现实情况进行宣传报道,更是向外展示“美好滁州”的窗口。但是,在一个媒介融合的新时代,滁州地域宣传如何在宏观叙事上更好地建构地域特色话语,使地域特色得到彰显,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扩大,最终使正在崛起的滁州在省内乃至国内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是摆在滁州市语言学理论研究者和新闻实践工作者面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多模态话语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Berger和Luckmann在《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这本书中首次提出,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认知不是对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3]。建构主义认识论指明了主体在认知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尤其是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认知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每一个主体对客观世界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感知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立体的网络状的话语经验感知模式,这种立体的网络状的话语经验感知模式建构起来,其效能也高低不同。结构完整、效能高的多模态话语经验感知模式能够被大脑快速唤醒、激活,积极地参与话语感知;而结构不完整、效能低的多模态话语经验感知模式则不能被大脑快速唤醒、激活,只是被动地参与话语感知。

认知活动具有三维性质,即认知是个体、社会共同体和认知对象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社会共同体对个体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认知的实际方向。就话语分析来说,对话语事件、信息的接收、识别、理解要求在人脑中建构结构完整、效能高的立体的网络状的话语经验感知模式,这种话语感知模式,可以被强化,也可能被弱化。

三、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建构

建构具有滁州地域特色的多模态话语传播体系,讲好滁州故事,提升滁州“软实力”,建构良好的滁州形象,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滁州,对于进一步扩大滁州在“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将从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建构动因、建构目标以及宏观叙事上的建构策略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而建构策略涉及到认知语言学微观叙事的具体认知操作,笔者将另文探讨。

(一)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建构动因

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不仅建构着滁州区域的社会现实,而且建构着滁州在国内外的形象。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建构的外部因素是数字化时代下自媒体话语,特别是娱乐短视频对主流媒体主导话语权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地域形象的正面传播。内部因素是滁州地方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有着主动提高地域形象的迫切需要,有着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同的强烈愿望。从2013年起,滁州被正式列入“长三角城市”的十年发展总体规划,经济总量突飞猛进,GDP总量连续三年稳居安徽省第三,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滁州地方政府需要抢抓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表达滁州、宣传滁州、发展滁州,扩大滁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获得更加广泛的发展认同显得尤为迫切。

(二)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建构目标

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建构有三个主要目标:一是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有助于滁州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生态等各方面更好、更快的发展;二是搭建滁州与其他省市地区相互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滁州在各个领域与其他省市实现互利合作;三是扩大滁州主流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话语空间,赢得更多的话语权,最终使滁州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区域认同。

(三)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建构策略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话语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话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话语,就没有社会现实;不理解话语,就不能理解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经历和我们自己,因为社会现实是通过话语而产生的,话语是社会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通向社会世界的途径[5]。

根据认知话语分析,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多模态话语片段,一般都是由一系列图像与文字、图像与声音或图像、文字及声音等结合而成的,而这些视频、音频、图文等线索帮助受众建构社会现实[6]。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文化符号的系统建构;社会文化身份的建构;新发展理念的建构。鉴于当前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地方媒体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相应的多模态话语,以便更好地向国内外传播滁州地域发展的优势与特色,让国内外民众更好地了解滁州、热爱滁州、建设滁州。

1.文化符号的系统建构——建构滁州“亭城文化”“山水文化”“醉乡文化” “农歌会”等人文特色文化符号的多模态话语。符号是传播的源头,是信息的升华,信息总是通过某种符号来进行传播,人们通过符号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而外界也只有通过符号才能为人们所认识[7]。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着地域形象建构的成效。系统建构滁州“亭城文化”“山水文化”“醉乡文化”“农歌会”等人文特色文化符号的多模态话语对滁州地域形象的传播具有奠基性的正面导向作用。“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让亭与滁州结下了千年渊源,“亭”是滁州最具特色的标志符号之一,滁州已经烙上了亭的印记。以亭为媒,以醉翁亭为核心的亭城文化应运而生。

作为滁州“山水文化”的名片,琅琊山历来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她给滁州这座安徽东大门赋予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气息。百里皖江、千里淮河,奔流向东不复回;琅琊山蔚然深秀、皇甫山溪流淙淙、韭山洞千姿百态、女山湖烟波浩渺[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是滁州一道靓丽的风景。“山水文化”正是滁州区别于其它城市最重要的文化标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文与城市如明珠般地镶嵌在山水之间,已是滁州营建景观城市的态度与使命。

滁州自古就有“醉乡”的美誉。“醉乡文化”首先离不开欧阳修对琅琊山水的陶醉。欧阳修自号“醉翁”,其千古绝唱《醉翁亭记》的字里行间虽充满醉意,但一句“太守醉也”道出了他的人生沧桑和感悟。欧阳修寓醒于醉的方式是对传统酒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他摒弃前人的纵酒颓放、借酒浇愁或醉酒避世,以旷放的胸襟直面自己失意的人生,虽醉心山水却又心系百姓,独善其身而又心怀天下,醉意中寄托了他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这恰恰是醉乡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魅力所在[9]。

“中国农歌会”是闻名全国的文化品牌。农歌会以“歌”为媒,以“农”为题,主题特色鲜明,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浓郁。滁州已经举办了九届精彩纷呈的中国农民歌会,以其醇厚的乡土风味,显示出独特的滁州文化魅力和深远影响,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场精美绝伦的视听盛宴。扎根乡村沃野、展现时代风采的农歌品牌熠熠发光,在江淮大地上,丰收的喜悦虽历历在目,但奋斗的故事仍将续写。

2.社会文化身份的建构——建构滁州“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所具有的创新精神特色的多模态话语。社会文化身份反映特定群体共有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符码,社会文化身份的“建构”永不停歇,永远处在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在外部构成的再现。社会文化身份既可以是建构的结果,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系列建构行为来看待[10]。而在话语建构上,话语决定文化身份的位置,话语、身份和建构在时间——空间中形成一个相互构成的集合,与身份的文化和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形式的构成相互联系,换句话说,话语既是消解文化身份本质的途径,又是重构文化身份的途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曾经是中国改革精神的深刻内涵,后来也成为滁州高质量发展的基因。滁州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它不仅促成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重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形象,而且造就了中国当代改革的大趋势,为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以“大包干”为代表的“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成了滁州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秘钥,指引着滁州人民富起来、强起来。“大包干”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代称,而是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进取的改革精神,汇入中国改革大潮的历史洪流之中,变成了当代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了积极建构“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身份,激励滁州市民参与社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其社会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也是建构滁州地域文化传播多模态话语的有效途径。滁州市民既是滁州社会文化的缔造者和拥有者,也是滁州社会文化发展成果的主要接受者和欣赏者。要不断提升滁州市民社会文化参与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和支持他们不仅以欣赏者、接受者,更要以创造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走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大舞台,这是滁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保持持久活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3.新发展理念的建构——建构滁州“文明城市”“园林城市”以及“光伏之都”等绿色新发展理念的多模态话语。建构主义不仅不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且认为社会的主体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和改变客观世界,因此建构新发展理念的多模态话语有助于滁州美好形象的有效传播。为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滁州市全力实施以琅琊山、北古城、南新城、清流河、明湖、西涧湖为品牌的“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工程,描绘山水亭城秀美画卷。如今,一座“山在城中,水从城过,园建街边,亭隐林中”的文明山水园林城市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给滁州市民带来幸福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滁州在区域竞争中的软实力。

“十四五”时期,国家大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进程,加快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也是积极承担全球责任、提高国民环境福祉的必然举措。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全国发展大局,是滁州一直以来的逻辑遵循。抢抓“双碳”机遇,加速光伏产业跨越式发展,是在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的积极融入、担当作为,也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为此,作为安徽省东向发展“桥头堡”的滁州市,提出了全面融入长三角,倾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宏伟愿景[11]。

近年来,滁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一个现代化的新滁州正在江淮大地奋力崛起。

四、结束语

任何一个多模态话语片段,一般都是由一系列图像与文字、图像与声音或图像、文字及声音等构成的,而这些视频、音频、图文等线索帮助受众建构社会现实。多模态话语不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现实,而是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12]。为了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扩大滁州主流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话语空间,赢得更多的话语权,最终使滁州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区域认同,滁州应重点从人文特色文化符号、改革创新精神的“主人翁”社会身份以及新发展理念三个方面构建相应的多模态话语,以便更好地向国内外传播滁州地域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滁州话语模态
《滁州西涧》(草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