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浏阳文庙祭孔礼乐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3-02-19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3年5期
关键词:祭孔礼制文庙

□ 张 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从精神追求、国家战略资源以及现代化进程多个角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力量。祭孔礼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示,独特的教育观念和道德理念也为人们补给了滋养。2015年,浏阳文庙恢复中断67年的祭孔活动,成为新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一大盛事。

一、 传统祭孔礼乐文化体系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揭开诸侯祭孔之序幕,祭孔规制从诸侯中祀升至天子大祀,之后辐射至地方性全民祭孔,足见古代祭孔活动之繁盛。

1.礼主“别”“异”

传统祭孔仪式是中国礼制仪式中规格较为上层且极具典型性的吉礼类型,礼制仪式十分精密复杂,其秉承的是儒家文化精髓,旨在通过仪式上固有的范式规范和约束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以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个中礼制亦被认定为社会意识观念下建立的一种规则制度。礼制包括礼仪和礼节,“礼仪是指由一定时代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和仪式。礼节是处理人际关系时所遵循的为社会习俗规范所认可的行为准则”。可见,礼之本质在于区别尊卑、贵贱、长幼等差异,亦隐喻着各人所需遵循的行为规范,其“作为社会秩序的隐喻表达,彰显出人类对秩序规范的人文构建”。

2.乐主“合”“同”

相传我国古代有六部成套的大型乐舞,随着周朝的覆灭,礼崩乐坏,仅有《大韶》《大武》两部流传下来。之后孔子一直致力于推崇礼乐,主张“礼治”和“乐治”,并将其理想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后荀子亦有云:“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显然,这是利用乐主“合”“同”之本质以缓和礼制等级化、秩序化而带来的对立矛盾冲突。

二、 浏阳文庙祭孔礼乐的继承

1.“以礼传形”

宋代董逌《钱谱·故钱》 有云:“传形五铢钱,刘备所铸,文字,轻重、大小与五铢无别,但以‘五’字在左,‘铢’字在右,谓之传形。”其本意即为依原形仿制。从表面上理解,祭孔活动的“以礼传形”主要是指民众强调礼制,试图通过古代相关儒家典籍尽可能地还原上古时代的礼制内容。当然对上古礼制的执着甚至严苛的追求,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能成为我们中国的固源之本,延续至今,而礼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表征之一,“三千载一以贯之存在当无疑义”,其活动载体——祭孔大典也正是在保证其自身原貌的真实性和本身主体的独立性的前提下,依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内涵之根基才得以传承发展,并生生不息。在此层面上,祭孔之礼内容不能随意改动,包括规定的礼仪、礼节以及仪式程序等一系列相关的运行制度。但时至今日,对“以礼传形”的标准和解释也开始趋于多元化。在古代,礼制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从社会等级关系中衍生而来,祭孔活动作为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其礼制仪式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器皿服饰到言行举止都有具体的规定规范,因此带有很强的时代色彩。但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需求的更新,一味追求上古时期的礼制而原样复制,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个体对祭孔礼制活动革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当今社会的特点和需求,亦会导致礼制活动与现代社会的脱节。

所以,从长远看浏阳文庙祭孔的“以礼传形”,需舍弃一味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礼制,而选取对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文明礼制加以传承,也就是说原样仿制祭孔活动中优秀礼文化,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将其保持和发扬。换而言之,祭孔仪式需崇尚适宜,即规模得当,器皿服饰及重要仪式内容依原样复制即可,切忌过于奢华而偏离礼规要求,同时又不能过于吝啬,影响到仪式的运行导致活动不够得体。因此,“以礼传形”要掌握好适度原则,使传统优秀的礼制规范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中国人普遍的心理认同来寻找中华民族礼文化中蕴藏的民族古老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

2.“以乐呈体”

众所周知,孔子擅长音乐,对音乐有独到的见解,且一直对“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敖”的《韶乐》情有独钟,故依其所好,历代祭孔仪式均以《韶》 为乐,以其尽善尽美之声歌颂孔子等圣贤之师的贤德。但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得大量相关古籍和乐器乐谱遗失,导致《韶乐》 已无法奏出其天籁之音,实属憾事。浏阳文庙最初兴建于唐朝,现存之文庙在清朝经历重修。而在此期间,浏阳祭孔大典都是有礼无乐,直至道光年间,浏阳清监生邱之稑潜心研究,翻阅大量古籍,结合其音韵之学,才创制了浏阳文庙祭孔大典的专属之乐,再现了《韶乐》 的辉煌。2014年7月浏阳古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不仅是“中国雅乐的活化石”,也使浏阳得名“南方礼乐中心”。民国时期的袁世凯也认为“国乐古礼出浏阳”,多次提出要重建浏阳雅乐。如今浏阳文庙祭孔古乐作为感性存在方式,能直接作用于听觉之下引起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并经过想象思维活动,直指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信念,其舞又有激发情感、控制情绪之教化作用。

浏阳文庙祭孔之“以乐呈体”主要是指身体力行,以亲身体验来领悟和感受祭孔乐舞,在实践中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价值内涵,也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来得到心灵上的感悟。德国大思想家狄尔泰说过:“体验不是一般的经验,是特指的‘生命体验’,它比一般经验来得更深刻更具活力。”可以说,在祭孔大典上对乐舞的亲身体验可以让人们得到对生命、对人生的领悟。浏阳文庙祭孔的“以乐呈体”强调思想观念导向和行动举止导向的整合,并且注重乐舞体验过程与体验后行为结果的整合,毕竟这种体验式的祭孔乐舞可以影响人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所以,浏阳文庙祭孔的“以乐呈体”是一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情境性、含有一种价值判断关系的融通性道德体验,“乐合中和雅韵,歌颂圣贤之德,舞表谦逊礼让,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仁’‘和’‘礼’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把儒家思想优秀的做人做事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过程。

三、 浏阳文庙祭孔礼乐的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习近平同志也提出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言论。从宏观来看,祭孔是具有较强仪式感的社会民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活动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不能随意简省或删改的。然而,由于社会民俗活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祭孔活动总处于变迁与发展的流动环境下,这无疑加大了浏阳祭孔礼乐传承与内聚、发展与内聚思维范式的对峙。所以,旧的思维范式不会即刻消失,它会保持一种扬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通过甄选将其保留或发展,从而得以传承。浏阳文庙祭孔仪式作为一直延续着儒家文化思想精髓的民俗活动,其在当代的发展绝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继承阶段,而是应该激活其传统祭孔礼乐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对其进行现代性诠释。

1.载体的“双创”

浏阳祭孔礼乐的载体实质上就是祭孔活动本身,包括一系列活动内容和程序。目前传统祭孔活动面临现时代带来的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可创造性转化一些不适宜现代人的内容和程序,而创新发展一些易于把传统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新项目。这些新项目可以尝试用儒家礼乐智慧来解决现代人心理健康困扰、人际关系问题、生命生活品质问题、真实虚拟人格问题等,使传统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保持新的活力。以浏阳祭孔活动的举办时间为例,1948年的祭孔大典寅时开祭,即于凌晨三点举行,五时结束,总时长为两个小时。依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凌晨祭祀显然无法做到,因而2015年的开祭时间调整到了上午的九点半,时长约为一个小时。浏阳市文化馆副馆长王娜娜介绍道:“重要的仪式内容肯定是保留的,在时间上的调整是综合了现代人的习惯和审美,以达到最好的展现效果。”再以浏阳祭孔活动的斋戒环节为例,在历朝历代中斋戒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实质是对献祭人的一种外在约束和内在探寻,旨在通过十日或七日的内外兼修使献祭者们能够心无杂念,面貌一新地奉迎神灵。清代一直实施明太祖革新之三日斋戒,同时也实行唐代针对祭祀中非核心助事人员的一日清斋,足见斋戒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而到了当今社会,除了主祭人有一日的斋戒要求,其他人等对于斋戒已日渐模糊。

2.人事的“双创”

作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人事的“双创”是传统礼乐文化继承发展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浏阳文庙祭孔礼乐作为具有相当仪式感的一种情感意义的表达,与当今市场经济倡导的娱乐文化、消费文化、享乐文化、拜金文化是格格不入的。祭孔礼乐多表现为庄重、敬畏、肃穆、缅怀、悲恸等情愫情感,从音乐视角来看,并非纯粹的娱乐功能,而崇尚的是礼乐的社会教育功能。因此,对人事而言,扩大祭孔礼乐的影响力,以吸引更多人员的亲身参与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封建社会甚至民国时期,浏阳文庙祭孔的参祭人员仅局限于家世清白的十二三岁的男童或成年男人,家世不好人员以及妇女是严禁进入文庙的。如此严格发展,礼乐文化传承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创造性转化这种严格的限制,放宽各个年龄阶层且不限性别,才能给礼乐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转机。目前,浏阳文庙祭孔礼乐增设了六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参与的开笔礼,并且所有的参祭人员不再受家境以及性别的限制,同时祭孔活动现场允许众人的参观。因此,扩展礼乐文化的受众人群是希望加大浏阳文庙祭孔活动的影响力,通过活动的民族文化内涵,使人们有一些价值性的判断,而后从人们的境界、教化、觉悟、思辨入手来发挥礼乐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群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是否能完成向优秀价值观转变的可能,还得要靠人事的复兴来推动。

3.方式的“双创”

限于传统礼乐的严格规范,浏阳文庙祭孔礼乐的方式创新发展面临瓶颈。如若不改就没有时代感,没有生命力;改了似乎又丢了原来的礼乐。但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要保留,中国人的文化经络要打通,本体可以不变,即根本原理不变,而方式方法可以改变,前提是所使用的方式方法要能显著提高儒家礼乐的威严感、神圣感、崇高感、尊严感、震撼感,与社会主义道德保持内在统一。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多元,中华民族传统礼乐文化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价值走向,调节情绪情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浏阳文庙祭孔礼乐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首先要对传统礼乐的价值内涵有充分的自信,使之节日化,将一年一度的浏阳文庙祭孔活动打造成区域民间文化的展演,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一次精神洗礼和情感盛宴。同时,隆重且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内涵的展演活动在民众的口口相传而声誉鹊起之时,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可因势利导,开发一些与礼乐文化相融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如礼仪学堂、国学讲座等,还可以将祭孔活动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实现精神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结语

浏阳文庙祭孔礼乐目前面临特定时代提出的严峻挑战,亟须解构当代实地特殊境遇以构建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温度的新时代浏阳文庙祭孔礼乐文化形态。因此,在继续延续传统礼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浏阳文庙祭孔礼乐文化的价值理念、活动内容、呈现方式的创新,定能激发其时代活力,使之在当代社会重获新生。

猜你喜欢

祭孔礼制文庙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文庙开笔大典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祭孔释奠礼乐研究”的述评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