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背景下民族地区音乐美育的调查与分析
——以H 市三所小学为例
2023-06-21陈瑾彭胜康
□ 陈瑾 彭胜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美育、体育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说“双减”对于培养“五育并举”的优秀人才具有显著的意义。音乐美育活动是学校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团队精神的形成均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学校的音乐美育与地方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等结合起来,也可以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本文以“双减”背景下民族地区音乐美育的现状为立足点,从学校美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出发,对H市的三所小学开展实地调研,以期能更客观地认识“双减”后小学音乐美育活动的开展,助力音乐美育朝着高质量、可持续、规范化、特色化的趋势发展。
一、 “双减” 对学校美育的推进
“双减”政策的提出,旨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美育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双减”为学校美育开展创造了机会,而美育也为“双减”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
“双减”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治理决心,在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自“双减”政策推行以来,我国各地各学校的音乐美育开始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实践,其核心在于:学校以及音乐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源更好地开展音乐美育活动。可以说,“双减”政策对学校美育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在为学校美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促使学校美育必须主动迎接挑战、锐意改革创新。
可喜的是,“双减”政策“减”下来的学业课程逐步被美育、体育等素质教育类课程替代。从国家政策层面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节约社会教育资源的同时,大力推动美育,既符合时代发展,也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五育并举”的优秀人才。针对学校的美育建设,应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足开齐美育课程,部分学校可以依托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等开设美育课程。H市的民族艺术文化较为丰富,“双减”政策的实施,恰好补足了当地美育的短板,确保了美育课程开展的时间,又给民族地区的艺术带来了新的契机,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色。
二、 H 市三所小学音乐美育调研
为更深入地了解“双减”政策实施后各校音乐美育课程的开展情况,笔者在我国中部地区某省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H市三所小学开展了音乐美育的调研活动。本调研分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两个步骤进行。
1.调研对象
调研以抽样的方式进行,选取了H市的3所小学(下文分别称为A小学、B小学、C小学)的9名音乐教师以及180名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如表1)。
表1 学校基本情况
2.调查问卷
前期的问卷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H市在“双减”政策实施后音乐美育课程的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共发送给学生180份,收回169份,问卷回收率93.89%,筛选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86.67%。
3.访谈设计
为了更深入探究问卷中的相关数据,笔者进一步设计了开放式的访谈提纲,对这3所小学的9名音乐教师以及学校领导、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访谈主要围绕“‘双减’背景下本校音乐美育的现状”进行,内容包括:1.“双减”背景下本校在开展音乐美育活动中的做法、态度等;2.学生对“双减”中音乐美育课程的需求和评价。
三、 小学音乐美育存在的问题
在三所小学实地调研中发现,实施“双减”后,学校音乐美育工作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学校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双减”背景下的音乐美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美育观念仍显陈旧
调研发现,部分音乐教师对于美育的本质没有准确的把握,仍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正常的音乐授课就是美育。这种观念是片面的。这样的思想导致在音乐课堂当中,一些音乐教师仍然按照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自己的专业性,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双减”政策颁布后,虽然音乐课程逐渐被学校重视,但是部分音乐教师以及领导仍认为美育并没有文化课那么重要,导致音乐美育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双减”后,音乐美育更多只是成为学校迎接各种检查以及参加地方文艺汇演比赛等活动中的重头戏。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双减”的背景下,音乐教师应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师资储备,有效地用音乐美育推动学校的育人活动,满足校园环境中学生对美育的多样化需求,走出固有思维,从而真正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
2.地区美育特色不鲜明
H市本地的民族艺术较为丰富,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音乐非遗项目,若能将这些项目以美育的方式引入学校的特色教学和内涵建设中,可以产生较大的反响,也能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然而,调研发现,当地的民族特色系统融入艺术美育课程的做法还比较少,目前这几所学校所开设的音乐美育活动特色仍不突出,所选择的项目也多为较常规的独唱、舞蹈、合唱等。学校并没有珍视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只是进行常规的美育教学,因地制宜做得很不够。
3.音乐师资参差不齐
调研发现,不同的学校音乐师资参差不齐,这对于学校音乐美育活动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三所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人数差别较大,A小学专职音乐教师共有14名,师均每周14课时,教授7个班,而B小学音乐专职教师为6名,且年龄差异较大,C小学目前专职音乐教师仅有1名,因为是新建设的小学,目前只有三个年级,一位音乐教师带三个年级,明显较为吃力。
除了师资问题,部分教师在开展学校音乐美育活动中存在一定的懈怠性,他们自己不够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美育的教学效果。
4.教育管理不足
教育管理是推进学校音乐美育的前提,受应试环境的影响,一些学校依然坚持着“唯文化成绩论英雄”的想法,校领导对美育的认识仍有片面性。调研中发现,这三所小学仍更偏向于语文、数学等主课的学习,临近期中、期末考试阶段,仍会出现占用音、体、美课程来开展语、数教学的情况。此外,学校对于音乐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也没有具体的要求。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固有的教育管理需要做出改变,以此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管理者应该确保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突出减负与美育并行的理念。可喜的是,一些学校也在开始重新审视学校美育类课程的开设以及美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5.教学模式单一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来源于教师的教学魅力,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的美育课程仍以常规音乐课堂为主要载体,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这种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也影响了美育课程的开展。从学校的音乐课外活动组织来看,三所学校组织的音乐类活动都比较少,大多只是以节日庆祝为目的开展的音乐活动。
6.美育经费投入不足
开展多元化的美育教学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美育课程的开展需要丰富的教学设备和较为自由的活动环境。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且配有一定数量的钢琴、电钢、乐器等教学设备,但都稍显陈旧,部分乐器年久失修已不能演奏,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美育课程的开展。虽然“双减”政策颁布后,一些学校重新投入部分资金对学校的美育活动环境进行了改造,也添置了一些必须的教学设备,但相比教学需要仍有明显不足。
四、 改善小学音乐美育的对策
“双减”政策把音乐美育推到了聚光灯下。小学是音乐教育非常重要的阶段,要改善当下小学音乐美育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双减”与学校美育的结合落到实处。
1.树立“以美育人” 的教育理念
“双减”强调了校园教育的回归,在开展音乐美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以美育人”的理念。在正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应从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出发去设计教学目标,以新颖的方式调动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有更多兴趣和时间投入学习,从而在音乐教学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和综合素质。
音乐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双减”的背景下,音乐教师作为美育的践行者之一,在日常的工作中有了更多的工作任务,在保证自己工作量的同时,部分音乐教师还担负了社团指导、课后两小时的任务。在这些工作中,音乐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
2.引导民族音乐进校园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民族音乐在“双减”中也可有更好的体现。部分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较为丰富,可以引导民族音乐进入校园,让非遗传承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更多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改革音乐美育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尤其是小学低龄阶段要做到音乐与游戏、音乐与律动等相结合,突出音乐实践的互动性,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音乐教学,提升音乐课堂质量。
音乐教师应抓住“双减”机遇,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固定的座位走出来,更好地走进音乐世界,从音乐课堂当中体验美、鉴赏美、感知美、表现美,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4.提高对音乐美育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音乐美育的重视程度,需要教育指导部门统一思想,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一线美育教师培养、相关的教学器材更换等具体工作。在“双减”政策实施后,改革教学成果评价考核标准,加大美育教学成绩的权重,保障美育教师能够享有文化课教师相同的职称评定、晋升机会等。
5.建设校园音乐社团实践
美育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学校美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音乐教师是在学校教育环境内实施美育的重要力量,应该将美育理念转化为实践,结合地方音乐文化、校园文化等开展各项音乐美育活动。
“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艺术实践类课程每周增加2—4个课时,为艺术社团开展提供了时间保障。小学音乐社团组建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有效扩展音乐课堂的不足。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在社团中接受系统、专业的音乐教育,从而提高艺术素养。作为第二课堂美育的重要阵地,音乐社团通过编创、排演多样的音乐作品,扩展音乐学习的形式,将课堂中的理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延伸,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不同特点的学生组织呈现的社团是丰富立体化的,这样,不同的学生就能在音乐社团里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从中感悟和体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