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2023-02-19褚秀玲王娅波
褚秀玲 王娅波 高 强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陕西榆林 719000)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是陕西主要旱作农业区和传统农牧业大市,属于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以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小杂粮、红枣和中药材为代表的七大优势特色产业[1]。2022 年,榆林市持续强化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紧密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按照“守底线”“拉高线”同步推和“保安全“”提品质”一起抓的工作思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农产品认证、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网格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品牌营销为抓手,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2-3]。
1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1.1 紧盯“底线”问题,抓农产品风险监测
风险监测是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议的硬任务,2022年全市围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和国家每千人1.5 批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要求,结合榆林市各县市区主要农产品分布格局,突出韭菜、豇豆、芹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科学制定年度风险监测计划,聚焦六大类突出问题,重点围绕11 种重点品种,重点监测禁限用农药、非法添加物和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规范、客观、公正、有序开展各类风险监测,2022年农产品风险监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1.2 紧盯农业“绿色牌”,抓“三品一标”认证
2022 年,榆林市品牌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持续增加,新增绿色认证产品15个,有机认证产品47个,良好农业规范产品24个,“吴堡青梨”获得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培育名特优新品牌样板,首次以市级为主体申请的“榆林小米”“榆林苹果”“榆林红枣”3个产品,以独特的区域优势和生产条件,突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原则上以县域为单元申报的惯例,成功登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1.3 紧盯农产品“亮证”,抓追溯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依托市县监管平台不断拓展追溯模式,充分利用“放心农资下乡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全市2 254家经营主体纳入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全年组织纳入系统的生产经营主体完善追溯信息,强化自控自检,增强农产品追溯信息的完整性和质量控制要求。加大承诺达标合格证试行力度,全市新打造13家企业合作社作为试点,坚持“谁生产、谁用药、谁承诺”的原则,统一使用新版承诺达标合格证样式,体现“达标”内涵和突出“承诺”要义,指导试点企业、合作社规范开具,在试行品种和批次上实现全覆盖,养成常态化开具习惯。及时总结提炼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施成效、典型经验和做法,开展学习交流,积极宣传,扩大承诺达标合格证的社会影响力和消费认可度,持续营造自觉开具、规范使用的良好氛围[4]。
1.4 紧盯精细化管理,抓乡镇网格化建设
按照“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乡镇农产品安全监管管理机制,不断织密监管网络,压实管理责任,落地落实落细工作要求,指导全市各县市区开展网格化建设工作,做到网格责任人花名册、生产经营主体监管目录、辖区网格管理制度齐全,常态化开展质量安全技术指导服务、日常巡察、抽查检测等工作[5]。截至目前榆阳、靖边、定边的县区、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体系都已建成,其中榆阳区正在筹建可视化监管平台,其他县区也均在积极推进中。全市将逐步全面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乡镇网格化管理建设任务,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监管服务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1.5 紧盯标准引领,抓标准化生产
稳步提升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水平,依托榆阳区新动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本农佳开心农场有限公司开展试验示范基地创建,为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申报市级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33个,基本达到了农业产业和产品检验检测标准全覆盖,神木羊肉、靖边胡萝卜被确定为省级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试点企业。
1.6 紧盯品牌效益,抓农业品牌建设
“榆”字牌农产品知名度稳步提升,全市现有市级公用品牌2 个,县域全品类公用品牌9 个,县域产业公用品牌16 个。榆林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形象于2021 年第23 届中国马铃薯大会期间进行了宣传发布,2022年上榜年度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度市场竞争力榜单。米脂小米、子洲黄芪、靖边胡萝卜被认定为省级农业品牌。
1.7 紧盯补齐短板,抓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榆阳、横山、靖边、子洲等6 个县市区获批建设国家级陕北羊肉产业集群,榆阳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神木、靖边分别被认定为省级肉牛肉羊产业链和马铃薯区域特色产业链典型县,靖边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试点县,府谷县木瓜镇、横山区党岔镇获批建设国家级产业强镇名单。
2 存在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较薄弱
各县市区农产品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监测设备老化、监测队伍薄弱、监测能力有限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监测能力的快速提升。乡镇、村级监管机构的人员、设备、经费存在长期短缺,导致监管措施下不去,基层信息上不来。
2.2 农产品检测经费无保障
目前,榆林市农产品检测经费未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无专项检测工作经费,完成1.5批次/千人的例行监测任务经费支持无保障,农产品检测工作开展难度大。
2.3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存在认证积极性不足,续证不积极、为获证而认证等问题,部分经营主体未真正认识到农产品认证对品牌打造和社会美誉度的提升作用,加之认证之后企业可能面临后续疲于应对证后监管的情况,造成榆林市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认证总数较少。
2.4 农业品牌竞争力不足
农业品牌整体投入不足,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业务指导水平不高,传统品牌竞争力不强,部分县市区存在与品牌创建现状不匹配现象,农产品“有品无牌、牌小无名”,品牌“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大产业无大品牌,甚至同一区域还存在同类品牌恶性竞争、品牌同质化发展的现象,农业品牌整体竞争力不足。
3 对策建议
3.1 提升检测监管能力
目前,全市现有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1家农业检测机构同时具备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3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质,定边县、榆阳区、靖边县通过了实验室“双认证”,其他县市区的检测能力相对滞后。因此,要加快提升全市农业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指导横山、府谷、神木等有能力的县市区加快推进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机构考核工作。如期完成已创建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年内“双认证”覆盖率达到100%,其他县(区)达到50%以上的目标任务,且认证参数能够满足农兽药残留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同时要按照“六有”标准,指导各县域乡镇政府进一步加强乡镇监管站建设,将监管责任真正落实在基层;持续开展源头治理、严格过程监管、抓好产品监测,聚焦问题品种和抽检超标企业、合作社,增加抽检频次和监督检查力度,倒逼生产经营主体科学、合理、正确使用农药。
3.2 加强宣传培训
以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贯为契机,依托市级组织集中培训和县级组织现场培训,通过普法下乡宣传、联合大检查、农业投入品专项执法检查等形式,在全市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高潮,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升群众知晓率。组织开展检验检测、网格化监管等技术能力培训,提升监管成效,形成全面提升工作新格局。
3.3 强化质量追溯
依托榆林市已建立的以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和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以使用和查验入市销售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为载体,推行合格证出具模式,严格准出,强化准入。持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系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工作挂钩,倒逼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各县市区打造示范应用企业,以点带面,示范推进,落地落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确保上市前农产品来源流向可追溯、质量安全有保障,逐步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
3.4 开展标准化建设
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按标生产”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标准、技术规程的制修订工作,落实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主体按标生产,加快全市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步伐[6];依托陕西省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成立榆林市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全市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工作,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各类标准的制定、修订、转化的采用工作,逐步建立榆林市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机制,畅通标准化体系建设路径。
3.5 培育农业品牌
按照“一个产业主打一个品牌”原则,坚持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协同打造,培育更多受老百姓青睐的“榆”字牌农业品牌,着重突出品牌培育、品牌管理和品牌营销3个重点,同步发力,高起点开展农业品牌培育,高标准推进农业品牌管理应用,多层次开展农业品牌市场营销,努力形成品牌化发展长效机制。持续做大做强榆林马铃薯、榆林山地苹果、米脂小米、横山羊肉等公用品牌,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和应用保护,提升现有农业品牌的核心价值。
3.6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不断强化各生产经营主体诚信体系评价,制定生产经营主体诚信体系建设评价方案,对加入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诚信分级评价,同时全面推广质量追溯、承诺达标合格证和网格化监管,实现质量安全追溯、信用建设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