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森林生态功能展示基地建设探讨
2023-02-19韩尚君赵倩儒王刚毅包志刚许存军陈吉强
李 猛 韩尚君 赵倩儒 王刚毅 包志刚 许存军 陈吉强 张 伟*
(1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山东济南 250102;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济南 250014;3济南市林场,山东济南 250002)
1 基地概况
山东省森林生态功能展示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为依托,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在矿山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打造的山东省一座以“森林”为主题的大型自然博物馆,是一座与种质研究中心相结合的馆、园、区综合展示体。基地选址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该单位主要承担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科普等工作,同时承担着北方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与基地的科普需求完美贴合。2021 年8 月,国家林草局决定开展山东省科学绿化示范省建设,为基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
该基地在系统阐释森林种质资源战略体系的构建、充分诠释全球生态系统的内在有机联系、深度解读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基地建成后,将丰富全国自然科学科普教育场馆类型,在行业内起到基因保存、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引领作用,成为全民自然生态保护教育的科普基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校外课堂,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 基地建设理念
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位于云南昆明,采用了馆、园结合的模式,主体功能涵盖了展陈、研究以及活体植物的收集等内容[1]。布朗克斯植物园位于美国纽约,园内囊括植物实验室、大型展览区和美洲最大的植物学图书馆,同时还拥有50个不同主题的室内外温室。阿德莱德植物园,结合了园区、温室、博物馆、研究中心以及南澳最大的种子保护中心,并通过一系列室内、外教育景观,提供了大量针对儿童的自然科学教育空间。
该基地的建设在充分汲取上述案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进行积极创新,构建了馆、园、区三位一体的空间布局。“馆”是室内展馆,它将成为整个基地的“解读中心”,在这里具体讲述森林的分布、演化以及森林与人类的故事,构建观众与森林之间的联系。“园”定义为实验场,包括了水生植物区、温室区、室外科普区以及多媒体影视等展区,观者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自然生态的变化历程。区定义为实践基地,包括整个展示基地可供开放的室内、外区域,它将成为未来运营活动和研学计划的强大支撑和储备空间。
2.1 展示森林生态功能
该基地以“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作为展览主线,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展览辅线,将生态文明思想有机地融入展示主题和展览故事中,以“万物共生”为基本主题,还森林之本,溯万物之源。在概念设计过程中,既着眼长远,明确实现路径和步骤,又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矿山生态修复的经验做法,充分展示森林的生态功能。
2.1.1 从1粒种子开始林木种质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的基础,是林木良种选育的原始材料,是国家重要的自然战略资源[2-4],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意义重大。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保存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和高效益发展的重要工作[5-6]。基地序厅从1 粒种子开始讲起,以“希望”和“信仰”为关键词,通过对“种子方舟”和“物种基因库”的解读,探索林木的起源和森林的秘密,构建起展览与种质资源中心的联系。1 粒种子到一片森林,涉及基因记忆、种子迁徙等众多概念,简述生命的孕育与未来发展,帮助观者系统了解种质资源的重要性[7]。
2.1.2 “一树一世界”基地通过光影开场秀以从简到繁为线索,用3 min左右的时间再现了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的生命之旅,从基因中的原始记忆,到多样化的繁衍策略,最终形成一片完整的森林群落,几分钟的影像,帮助观众从种子的概念过渡到森林的主题,进而引出“一树一世界”的专题。
“一树一世界”展项以山东特色树种麻栎为原型,展示森林主体,也就是一棵树器官构成及生长发育过程。从介绍根茎叶花果等营养器官到麻栎群落与外界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再到它的生长周期循环,通过一棵树的“记忆”,生动形象地帮助观者了解麻栎树种,掌握森林生态的相关理论知识。
2.1.3 体现“共生”主题“共生”是生命家园的主题,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8]。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要求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9]。基地将展览主题定为“绿色星球、万物共生”。结合展厅建筑特点,从微观角度,用“小切口、大延展”的方式,以身边常见的植物作为切入点,从空间、时间以及森林与人类变化的关系3个方面诠释万物共生的主题,揭示生物群落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帮助观者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1.4 小空间见大格局借鉴《看不见的森林》一书中“森林的坛城”概念[10],从微观到宏观,从“一平方米”到“一片森林”,各种生物之间都存在着微妙的联系,结合展厅空间的情况,完整复原出“1 m2森林”空间,通过展示一定区域内的自然故事,揭示宏观的自然运行规律。让观者体验沉浸式的展览氛围,以树木为主体,伴生动植物为辅助,向观者展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恢弘生命、探寻森林秘境中的奇妙故事、解读森林的多种生态功能。
2.1.5 实现生态系统的时空流转选取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展示和解读的对象,通过投影景观和电子沙盘等科技手段,将不同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的奇妙联系展现在观者面前,揭示出森林和整个地球之间宏观的自然运行规律,讲述不同类型森林中的生态故事,体验不同生态系统的景观特点,构建起多元的内容、多元化科普形式,给观者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时空错位的震撼,推动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
2.2 讲述森林生态故事
基地结合山东特有的山旺古生物群的起源发展历程,讲述森林古猿与人类演化的故事,从人类起源与森林的联系,进而延伸到森林向草原的过渡与人类的诞生。人类基因中的森林记忆,关于彩色的视觉系统,与生俱来的抓握力,这些都在基地一一呈现,更加密切连接了人与森林的“共生”关系,引发观者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思考,唤醒观者思维深处的绿色意识,深刻体会种质资源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2.2.1 讲述森林的生态价值自20世纪以来,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各种生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据相关统计,近50年来已经有近200种植物灭绝,20余种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11],基地展厅通过64组具体的数字,解读森林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为观者讲述森林的生态价值及森林被严重破坏的现状,引发观者强烈共鸣。
2.2.2 唤醒群众绿色意识“绿色”是森林的代名词,基地整体以“绿色”为基调,通过不同植物群落的实体景观,从万物初始蕨类登陆到早期群落,感知生命起源的力量;从蕨类繁盛、石炭纪森林,感知能量传递;看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观被子植物生命的缤纷呈现,不断揭秘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故事。基地以“山西石炭纪森林”为主题,在展厅中复原出一组大型步入式景观,石炭纪的氧含量比今天高30%,丰沛的氧气使得这里曾成为大型动、植物的天堂,巨大的昆虫和高耸的龙鳞木,真实的景观复原,结合空间顶部的氧气喷头和多媒体风扇装置,为观众营造真实的5D 体验,切身感受原始森林的气息,唤醒观者内心深处的“绿色意识”。
2.2.3 引发生态文明反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飞跃,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指南,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12-13]。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 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基地以“中国的绿色贡献”为重点展示对象,图文并茂,传播生态文明思想,诠释大国担当的绿色梦,同时在“森林与山东”展厅,结合山东黄河三角洲到沿海防护林建设,见证山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帮助观者感受山东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
2.2.4 讲述种质与未来种质资源是林木育种及种质创新的基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提升林业创新水平,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事关人类的未来[14-15]。基地内“种质与未来”展厅,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山东分库)为依托,重点讲述了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利用丰富的种质基因库,为保护森林生态,改善地球环境所作的积极贡献,通过现场展示收集的来自全国的种子及植物标本,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种子对世界的改变和影响,让观者深刻体会“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2.2.5 讲述山旺生物群山旺生物群是产于山东省临朐县东部解家河盆地的中新世早期的山旺组硅藻土层中的生物群化石[16],素有“古代化石博物馆”之称,是研究中国东部自新生代以来生物群演化和环境变迁的重要佐证。基地选址山东,立足于山东特有的地域资源文化,在“被子传奇”展厅,结合山东特有的山旺生物群,为观众展示以被子植物为主体的新生代森林,讲述森林和人类关系的变化历程,同时通过精美的化石标本吸引观者,体现内容上的大而全和小而美,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偏好、知识需求,更好地理解生命变迁之旅。
3 基地的社会效果
基地以馆、园、区一体化的规划布局,将传统博物馆的展陈与植物的收集保存、展示研究、科普教育等相结合,以展示馆为中心,与种质保存库、园区地域特点进行整体联动,形成“馆内听故事,馆外寻证据”的展陈线索,实现馆、园、区的有机融合。
3.1 全景展示生态系统演替过程
从一抷土开始,观察一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自我构建及形成过程。基地通过构建“池塘复活计划”,以时间、空间、思维3个维度,记录、展示池塘生命从无到有,物种数量从单一到丰富的过程。与科研人员一起见证池塘变化的每一个阶段,观察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从回填的矿坑到形成一个物种多样性丰富、生机勃勃的森林生态系统,观者在这里见证大自然的强大生命力及自愈能力,也可以欣赏不同植物及景观带来的不一样的精彩,各种植物的花朵、果实的颜色和形状随季节的变化给观者带来多样化的视觉感受。
3.2 创新生态激发区域活力
立足园区地域特点,从杜仲小路、鹅掌楸森林,到牡丹花园、珍稀物种梯田,感受生态景观的变化,接受自然的吸引,不仅可以静态观赏,还包括声音、气味等各种环境要素带来的联想空间,真正地成为大众体验、探索、研学、创新的实践平台,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汇聚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感受昼夜更替与四季循环带来的全天候情景体验,让观者真正融入自然、体验自然,重建人类与自然的连接。
3.3 满足不同群体研学需求
基地依托园区约39 hm2的空间及600余种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研究成果开展相关的研学活动。针对儿童,在游戏中探索自然,发展身心,借鉴国外“自然探索计划”理念,提倡森林教育,即在自然环境中,森林就是教室,大自然就是老师,森林里的原木、岩石就是座椅,通过打造一系列完整的展教活动,给孩子提供一片绿色精神食粮。针对高校,结合园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以及专业的研究机构,探讨森林生态学科体系的建设,增加野外教学实践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野外实践研修成果。针对专业研究人员,依托园区内的展馆、温室、研究基地以及种子保存库,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今后研究工作开展提供重要材料。
4 结语
山东省森林生态功能展示基地秉承“设计+科普”的设计理念,参考国家植物博物馆、纽约植物园、阿德莱德植物园等国内外典型案例,实现研究机构与博物馆的信息共享,建立整体区域与所在省市的有机联系,重构人与自然的连接。以生态文明的新窗口、森林未来的新起点、中国森林文化展示的新地标为标志,集保存、科研、展示、教育等功能为一体,以真实情景验证推理,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向观者传达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各方面的最新生态文明理念,让基地高质量发展成果赋能未来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