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王羲之《兰亭序》中的酒神精神

2023-02-19刘舒扬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1331

名作欣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酒神兰亭序尼采

⊙刘舒扬[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声名显赫,特别是《兰亭序》的创作,整个书法界开始追随王羲之的书风。本文通过分析兰亭雅集的文化意义与《兰亭序》创作的环境,结合尼采的酒神精神理论,研究酒神精神和书法的内在联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剖析王羲之的《兰亭序》的重要意义。

一、酒神精神

研究尼采《悲剧的诞生》可知,尼采认为有两个神和艺术有关,一个是日神,一个是酒神。他们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日神象征智慧和理性,代表绘画雕塑建筑一系列的具象的艺术。在希腊人看来,认识日神的主要途径是梦。画家雕塑家都会说在梦里获得灵感,之后再用艺术的手法去表达梦境。另一个神是酒神,象征着狂野而原始的力量,一般运用在音乐、书法等一系列没有固定形象的艺术中。在希腊人看来与酒神相沟通的方式就是醉酒。喝醉之后能够爆发出创作激情和灵感。在这种创作过程中,人和艺术品没有距离,人可以完全融入艺术。

日神、酒神作为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艺术存在于这两种精神状态之中。至于梦境与醉意,梦境的精神状态与想象力有关,而醉意的精神状态则深刻地表现艺术家的魅力,比如书法艺术、歌舞艺术、音乐艺术等。酒神这一概念来源于希腊传统酒神祭祀活动,在祭祀中人们喝酒跳舞,并且喝酒喝到烂醉,不断放纵自己的欲望。尼采说,酒神状态是“整个情绪系统激动亢奋”①。酒神状态是痛苦与狂喜并存的,艺术以放纵的力量支配着人。醉意原本代表着酒神精神,人们常常通过酒神精神对抗人生的悲剧。

尼采认为醉的状态是生命力的增加和欢愉所共同形成的沉醉感,在醉酒的精神状态中,人们不断克服生活中遇到的悲剧,直面不同的悲剧,形成自身的审美观照。虽是酒神艺术,但是人类仍然有理由相信,人生道路上是充满快乐的,快乐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拨开迷雾,探索事物本质及其源泉,主动寻找生活中点滴的快乐。而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所看到的个别生存的苦难,是我们需要正视与对抗的。在短暂的时光中,我们亦会成为原始生灵,并且感受到它不可控制的生存欲望以及短暂的欣喜。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多次提及酒神精神,这使得酒神精神在尼采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后,他在诸多作品中也频频涉及这一概念,可见尼采对酒神精神的重视程度。尼采说:“酒神祭祀作为一种满溢的生命感和力感,在其中连痛苦也起着兴奋剂的作用……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②尼采在作品中不断提到狄俄尼索斯和酒神精神,可见尼采对酒神精神的重视程度。酒神精神的内容非常深刻,并影响到诸多领域,是研究艺术家及作品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王羲之《兰亭序》中酒神精神的体现

纵览整个书法史,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具有酒神精神的书帖。尼采认为,只有在“醉”的状态中,才能把艺术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兰亭序》的放浪形骸就是酒神精神最直接的体现,王羲之创作时一挥而就,从字形结体、章法布局、用笔节奏、空间布局、墨色变化都体现出王羲之“醉”的酒神状态,《兰亭序》遒媚飘逸、大气磅礴,常常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艺术美感。

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是创作情感的发泄,是表现欲望的主体意识,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体现书法家个人特点和艺术趣味的是结构,《兰亭序》平中有奇的结构就是酒神精神直接的体现。王羲之书法行书结构的特征,第一是结构富于变化,他在《笔势论》中说:“若作一纸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③孙过庭在《书谱》中也曾评价:“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星齐列,为体互乘。”王羲之的行书如《兰亭序》《平安帖》《姨母帖》,相同的字写法都富于变化,例如《兰亭序》中二十一个“之”字都各不相同,相同的笔画则有直有曲,书写节奏上有短有连,相同的偏旁则有窄有宽。字形多变是王羲之行书生命活力之基础。

图一 神龙本《兰亭序》中“之”字

图二 神龙本《兰亭序》中“之”字

图三 神龙本《兰亭序》中“之”字

在尼采看来,人生中“醉”的状态是最值得肯定的状态,在“醉”的影响下,艺术家得到了更加宽松的创作环境,艺术家可以不顾一切地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之中,正是由于酒神的影响,王羲之笔下才能创作出如此字字精妙、笔墨点画犹如舞蹈般飘逸遒劲的书法作品。王羲之在酒神精神的影响下,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把自己高超的技法和悲欣交集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了《兰亭序》中,这就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在古希腊,每年都会举行“酒神节”,人们尽情歌唱并愉快饮酒,喝到酒醉状态,在醉的状态下人们享受着醉带来的快乐,人与人之间的—切隔阂被打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陷入神秘的原始中,达到-种沉醉忘我的境界。人们在疯狂宣泄情感的过程中产生了放飞自我、回归本真的精神体验。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中进行饮酒作诗的游戏,此种醉境就是酒神的再现,这也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传情是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用真情去打动欣赏者,无论是《丧乱帖》中的悲感痛苦之情,还是《乐毅论》中的多情抑郁,还是《兰亭序》中反映的悲欣之情,我们都能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感染力,并沉醉其中。

三、酒神精神影响下的书法表现

尼采的“酒神精神”深刻地阐释了艺术创作的特质,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从正面应对人生的痛苦从而超脱人生,忘记世间的不如意和惨痛遭遇。尼采认为“醉”是一种酣醉状态,这种状态能使创作者破除外观的幻觉,解除个体束缚,复归本真,散发本性。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处处可见“酒神精神”,表现出书写的自由畅达和情感的自在抒发。

(一)书写的自由畅达

在尼采看来,酒神是追求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自然本真,人们在观看希腊古典悲剧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目的是令人们抛弃任何世俗的束缚,用赤子之心去感悟悲剧、感悟艺术的美好,这样可以使得灵魂得到升华。“酒神精神”下酩酊的状态是生命最真实、最炙热、最具有创造力的状态。人在“醉”的状态下,随着感性意识的强化,创作中的亦悲伤亦欢乐的情绪将会释放出来,回到生命最自然的状态。

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上书写《兰亭序》的状态呈现出一种天成之趣,没有刻意摆布或是炫技。书写的自由畅达是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特点之一。他对人生有着重要的体悟,哪怕是一瞬间的体悟,都可以从《兰亭序》中的一点一画中品读出来,达到了包罗万象的境界。纵观中国书法的理论著作,亦有不少书家论及“自然”的书法状态,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经在《书谱》提出“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说在作书之前,要舒散怀抱,随意所适。这些理论正说明艺术家在创作时要摆脱束缚,进行自由的书写,达到忘我的状态,追求精神与心灵上的自由,这才可以使作品达到自由境界。艺术家创作的状态与尼采的“酒神精神”理论十分相似,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与书法进行对话,与心灵进行沟通,在书法创作时达到自然交流的状态,物我两忘,这时笔墨便摆脱了日常的束缚率性潇洒,让心灵自由地翱翔。

(二)情感的自在抒发

尼采认为人生具有悲剧性,人必然会遭遇各种苦难。所以尼采酒神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希望艺术家可以用最自然最真实的眼光来对待艺术,追求人与艺术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陶醉,并获得满足感。作品必然会带有作者的情感,王羲之的书法受到当时“世积乱离”的影响,形成了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

在魏晋时期这样叹息人生短暂的情绪非常突出,虽然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艺术家,但在魏晋时悲痛的氛围比较浓重,王羲之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晚年辞去官后进行隐居,在《晋书·王羲之传》④中他感叹道:“常恐死亡无日……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王羲之常常感到人生的短暂,所以为求永生而服寒食,但最终是永生无望,此事令他时常悲叹。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兰亭序》中。文章前半部分描写出徜徉山水,寄情山林,以自然美为美的审美意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但同时也隐含着因“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而感到人的生命短暂、生死无常的悲剧意识。这与尼采的悲剧思想相吻合,虽然明白世间的痛苦,但还是要乐观地去面对。文章后半部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亦将有感于斯文!”这句话体现了王羲之“以悲为美”的审美。他因“不知老之将至”和“情随事迁”而感叹人生的短暂,而“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更让王羲之感到悲伤,由死亡而带来的悲伤成为王羲之的审美对象,而《兰亭序》的出现则表现出王羲之的真情流露。

四、结语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艺术理念与尼采的美学思想是相互贯通的。书法艺术是艺术中宝贵的财富。假如从尼采的美学思想去研究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会产生一个独特的研究方向。这也使得书法艺术在一个更开放的思想空间得到发展,赋予书法艺术深层次的解读意义。分析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尼采酒神精神美学,启示更多优秀的西方美学与中国经典的书法作品进行碰撞,使得中国书法艺术为世界艺术再添新彩。

①秦忠翼:《酒神精神:艺术和人生的理想境界——论尼采的审美价值观》,《中国文学研究》第2009年3期,第4页。

② 尼采:《看那些人》,张念东、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③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④《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 2101页。

猜你喜欢

酒神兰亭序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奥登—卡尔曼歌剧脚本《酒神的伴侣》中的“神话方法”
书法作品
酒神的考验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9月29日,酒神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