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良顺:让藤编“活”起来

2023-02-19陈良顺,陈凌凯,董茹

科学之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藤编藤椅汉中市

15岁随父学艺,24岁走出家乡为藤编寻找市场,36岁在家乡注册企业,43岁成为“汉中藤编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6 岁帮扶3 个自然村112 户贫困家庭脱贫……他就是陈良顺,一位致力于让藤编“活”起来、火起来的灵魂匠人……

藤编世家传承技艺

2022年6月8日,在汉中市南郑区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20多个已经包装好的藤椅整齐地摆放着,正在等待装车,即将发往全国各地。在编织车间里,10多名藤编工人正在忙碌,加紧制作供网店销售的藤椅。“每年的春夏时节,都是藤编产品销售的高峰期,最近又恰逢电商大促,我们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力求让每一件产品都能尽早送达客户手中。”该公司负责人陈良顺说。

凭借精湛的藤编技艺,陈良顺成为“汉中藤编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时常在车间内走走停停,不时地为工人进行技术指导。在工人们的手指翻飞间,一根根藤条穿过椅背骨架,让原本“骨感”的椅子瞬间“丰满”和灵动起来。看着这些握着藤条的灵巧的手,陈良顺的思绪不由得飘得很远……

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

陈良顺出生藤编世家。从7岁起,他就时常注视着父亲陈太坤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一根根柔软的青藤,在父亲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变换成各种造型:有时是一把椅子,有时是一个篮子,有时是一顶草帽……偶尔,父亲也会用青藤编一只小蚱蜢来逗他。这些都成为陈良顺童年时期最难忘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日子过得比较清贫。陈太坤凭借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精湛出众的藤编技艺,编织出各种精巧的藤椅,背着藤椅走街串巷售卖。那时,藤椅是比较时尚的家居用品,一把藤椅的价格是7元,即使是陈太坤这样的能工巧匠,也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才能编出一把椅子。靠着销售藤椅,陈太坤不仅维持了全家人的生计,还使他家成为那个年代人人向往的“万元户”。

非遗进校园

看着乡邻们投来的羡慕眼光,陈良顺意识到,原来生长在家门口的毫不起眼的青藤竟能创造出这样的价值。1986年,年仅15岁的陈良顺开始跟随父亲正式学习藤编技艺。“咱们这儿做藤编的人很多,但你爷爷的藤编技艺曾让四里八乡的人都非常佩服。从我小时候起,你爷爷就常常告诉我,学习藤编这条道路非常艰苦,没有任何捷径,只有耐心、细心和日复一日的坚持。”陈太坤语重心长的话至今回荡在陈良顺耳边。

看似柔软的藤条把十指磨出一个个的血泡,钻心地痛,陈良顺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手上很快结了一层厚厚的茧子。藤编工艺繁复,一般需要大小20多道工序,包括蒸煮、剥皮、弯制骨架、缠绕、编织以及刮腻子、打磨、上漆等。父亲细细地教,陈良顺认真地学。“一把椅子想要坐着舒服、用得长久,从制作之初就要精心考量,既要贴合人的身形和弧度,也要尽量做得结实、轻巧。看似简单的一把椅子,实际上践行的是手艺人的工匠精神。”陈太坤告诉儿子。

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1990年,陈良顺成功出师,他开始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每逢集市,他就用自行车载着椅子去售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陈良顺的内心喜悦无比。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陈良顺跟父亲学艺初期,他们所做的手工藤编产品还比较单一,销售渠道也很有限。慢慢地,陈良顺不满足于现状,他开始思索如何打开局面,让藤编产业发扬光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陈良顺多次到云南、广东、四川等地参观学习,了解市场上畅销的产品样式,博采众长。多次“取经”回来后,陈良顺在传统藤编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样式和品种的创新。从最初的几件单一产品发展到后来的家具、装饰、旅游工艺品3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为了扩大销路,陈良顺绞尽脑汁地跑市场,从汉中市的县区开始,到陕西各个市县,再到西北五省(区)大大小小的家具城,几乎都有他风尘仆仆的身影,陈良顺硬是用双手和双腿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2007年,陈良顺将以往的家庭小作坊升级为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和南郑区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了全镇藤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带动了当地100多户村民从事藤编生产。

公司成立之初,很多人并不看好,认为传统非遗手工艺费时费力,最终都要被机械化所取代。陈良顺却不这样认为:“机器制作出来的产品虽然在外观上更加时尚,但因编织技法不同,所以在舒适度、透气性等方面,手工藤编有着机器生产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非遗手工艺只要通过不断创新打开销路,就可以永葆生命力。”

因此,公司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部分产品采用进口藤条,用机器加工制作,这类产品的外观更加细密平整,也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一部分产品选取当地优质青藤,坚持纯手工制作,每一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匠心之作,也完整地保留了传统非遗手工艺的精髓。慢慢地,公司有了知名度,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周边村民依靠藤编技艺也有了一份额外收入。

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2009年,公司在何家沟村、龙池村等地建设青藤及木竹种植基地,免费为当地村民提供优质青藤及木竹种苗,长成的青藤及木竹由公司按市场价回收,形成了原料生产—加工成品—销售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2015年,“汉中藤编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陈良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1年,汉中藤编又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良顺藤编”产品展示区,光是椅子,就有办公椅、咖啡椅、摇椅等几十个品种。除了传统的椅、桌等大宗产品外,还有筐、篮、盒、箱以及藤编花瓶、手提箱等各种设计新颖、风格清新的时尚产品,较好地将艺术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其中一些产品还在西部文博会上获得“优秀创意产品奖”。如今,“良顺藤编”发展了藤编、棕编、竹编、扇编4大产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的模式生产经营,带动5个镇的1 100多户村民从事藤编及其他编织生产,平均每户每年增收8 000元。

为非遗插上互联网翅膀

当古老非遗邂逅互联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13年,陈良顺开始尝试做线上销售,但由于没有经验,不知如何去推广网店,线上销售成绩并不理想。

一切改变,要从陈良顺的儿子陈凌凯说起。2016年,还在市场营销专业读大二的陈凌凯敏锐地觉察到,要想让家中的生意再上一个台阶,必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于是,在学校里偶尔网购的他,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开一家淘宝店。跟父亲沟通以后,父亲非常支持儿子的想法。很快,陈凌凯就在淘宝开设了“良顺藤编”的店铺。

2016年4月,“良顺藤编”淘宝店铺正式上线后做成了第一笔生意,有客户订了两把藤椅。“我和客户的整个沟通过程是在手机上完成的,当时都有点不敢相信,拿着手机发了半天愣。”陈凌凯笑着说,“当年5月底就卖出了1万多元的藤编产品,6月的时候突破了2万元,后来就逐步步入网络销售的快车道。”

陈凌凯大学毕业后,陈良顺放心地把“良顺藤编”的网络销售部分交给儿子来打理。从包装、物流到跟进、完善客户体验,陈凌凯在不断尝试的路上越走越稳。如今,“良顺藤编”的产品遍布各大电商平台,并一直维持着稳定的销量。

陈良顺思忖:比起藤桌、藤椅等大件物品,棕扇的编织更加省时省力,且它是一种儿时记忆,一定会有市场。只要销量上去了,一样能赚到钱,也更容易调动起农户们编织的积极性。从2015年起,陈良顺就尝试着为棕扇打开销路,当年就卖出了4 000把棕扇;2017年,棕扇网络销量一举突破10万把。曾经两河镇只剩下5户编扇子的农户,现已增长到了260多户。

令父子俩没有想到的是,2019年,西班牙某奢侈品牌看中他们的棕扇,订购了1万把作为赠送VIP客户的礼物。“客户要货的时间很紧,对扇子的验收标准也很高,我们最终交货的产品只有五分之一通过了验收。好在从事扇编的农户很多,才得以顺利地完成了这笔国际订单。”陈凌凯说。时尚达人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分享来自陕西省南郑区的棕编小扇子,带着“土味”的小扇子被互联网带出了国门,陈良顺父子让古老的非遗产品闪耀在世界舞台。

近年来,陈良顺父子还不断探索汉中藤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途径,以“非遗+直播”“非遗+产业”“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良顺藤编”全年销售额约5 500余万元,线上销售额2 000余万元。

“《汉中藤编2021—2030年保护传承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2028年建成非遗小镇的目标,这无疑将对汉中藤编产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在做好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将努力让非遗产品更多地走向市场,让古老的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陈良顺信心满满地说。

传承人档案

陈良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郑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汉中市电商联盟协会副会长,南郑区黄官藤编产业协会会长。曾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汉中市首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汉中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汉中市最美系列人物”“陕西好人”“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乡村和文化旅游能人”“南郑工匠”“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光荣称号。

猜你喜欢

藤编藤椅汉中市
现代室内空间对藤编陈设艺术的应用
汉中市人民医院
编,编,编花篮
——记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园艺藤编班
国 宝
看图识字
数藤椅
一把爱的藤椅
RATTAN WEAVING IN NANHAI
藤椅作品赏析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