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2023-02-19姜浩峰
姜浩峰
2023年1月25日,上海临港南港码头,近4000辆汽车在船边整齐排列,在洋山海关实施监管放行后,这些国产品牌汽车将发往土耳其、意大利等国家。
“我期待早日回到中国,继续探索这个充满多样性的国家。”癸卯新春之际,阿联酋趋势研究与咨询中心高级研究员纳吉拉·阿扎鲁尼对媒体如是说。在他看来,春节是中国家庭团聚、共同庆祝的节日,也是新的一年重整旗鼓再出发的开始。中东地区不少人看好中国经济在2023年的态势。卡塔尔《海湾时报》称,随着“乙类乙管”措施加快落地,跨区域人员流动加速,加之疫情3年来累积的回乡过年、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出行需求集中释放,中国经济逐步恢复,春节成为提振消费的好节点,就是明证。
看好中国2023年经济者,并不局限于中东地区。春节期间,英国路透社报道称,中国消费者外出消费的计划大增,电影院再次繁忙起来,餐饮业期盼重回2019年的热闹和忙碌,成为中国经济即将提速的标志。早在2022年底,新加坡《联合早报》曾报道称,“尽管中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走出疫情影响,但2023年中国经济回到正轨甚至满血复活,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对于中国经济2023年的走势,早有“战略判断”。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传出这样的声音:“2023年的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这一党的二十大后首次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需求、供给、人力等多项优势,并认为政策效果将持续显现,因此提出——“我们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感慨:“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回顾2022年的中国经济走势——走出“V”形曲线,彰显大国经济的韧性。
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说:“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谷的大背景下,这些数据释放的积极信号着实让人振奋。”
美国彭博社的一篇报道印证了陈强的分析。彭博社1月26日发表的分析文章称,2022年以来,中国制造的轿车,特别是新能源轿车正风靡全球。“自2020年以来,中国造汽车的海外出货量增加了两倍,2022年达到250多万辆,仅落后于德国和日本,且与德国的差距仅仅6万辆。已经领先美国和韩国。”
彭博社报道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说,目标是到2030年向海外销售800万辆乘用车,是日本目前出货量的两倍多”。2022年,在卡塔尔世界杯、印尼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场合,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会议用新能源大巴、轿车等。而彭博社的报道更提到,诸如英国等欧洲国家普通民众对中国新能源轿车逐步了解甚至已经有人喜爱。
如今,中国国内旅游等第三产业的恢复,将助力中国经济重回既有的产业平衡发展的轨道。从2023年全国各地方两会所汇集的预期数据来看,不少国内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超过5%。
且看一些地方两会的预期数据——海南、重庆等地2023年的GDP增速目标较2022年上调,其中海南设定的GDP目標为9.5%,排名第一;西藏以8%排名第二,江西和新疆以7%并列第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确定2023年GDP增长预期为5.5%以上。综合来看,28个省份2023年GDP增速目标平均为6.0%。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称,各地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将有力支撑全国经济的复苏。
海外专业机构的分析,大抵与中国各路经济学家的总体预计暗合。譬如摩根士丹利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两次调整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2022年12月其预测2023年中国GDP增长为5.4%,2023年1月的预测更改为5.7%。
摩根士丹利之所以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很大程度上在于看到中国的消费复苏。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称,之所以看好中国经济预期,是因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中国的中低收入群体将重新回到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找工作,由此带来总体上国民收入的增长,由此带动消费,也由此会带来房地产市场的企稳。总之,在邢志强看来,2023年的中国经济值得期待。与摩根士丹利类似,诸如瑞银、野村、高盛等国际投行都在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也颇有信心。中国美国商会在2022年12月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70%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后,感染潮不会持续,且经济会在2023年向好。绝大多数外企会将盈余利润用于在华追加投资。
中外经济专家、投资机构、各大外资企业几乎一致看好中国经济,且对GDP增长的预计大致在比较接近的数字范围,那么,大约可以预计——如果没有不可抗因素,则衔接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V”字形,2023年将会把这个“V”形走成“√”形!
回顾2022年之前的五年时光,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为5%,好于全球平均水平。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首位。尽管在2022年中国的经济增速比诸如越南等国要低,可也必须看到——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体,总的经济体量比越南要大许多,且中国整体上的发展阶段要“超出越南一些身位”。这样的情况下,单纯去比较中国与个别比中国更后发的中小经济体的GDP增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在邢自强看来,2023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欧美有准衰退风险。
美联储在一度疯狂“印钱”之后,突然于1月底宣布,将于2月1日加息25个基点。
美国为何突然收缩货币供应量,并急转进入加息周期?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花旗集团首席全球经济学家内森·希茨分析称,当下的美国必须冷却通胀,并降低对银行贷款的支持,以及家庭、企业和金融市场交易的其他融资能力。也就是说,此前为了对冲疫情对美国经济的下行影响,一度“大水漫灌”的美联储,目前准备减小市场流动性。可正如联合国《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所提到的——2023年,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没有结束,加之乌克兰危机、高通货膨胀等等因素,导致世界经济“在2022年受到重创的情况下,2023年将继续承压,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从2022年的3%降低到1.9%”。报告甚至预测,2023年欧盟经济增长2%、美国经济增长0.4%、日本经济增长1.5%。以联合国这份趋于保守的经济预测来看,仍给中国以4.8%的经济增长预期,尽管不如各大投行以及中国经济学家们给出的高,但也接近5%——与各大预测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在接受中国央视采访的时候,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哈米德·拉希德说:“中国保持了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财政和货币来看,中国经济都获得了强力支持。”在拉希德看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东亚许多国家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预计中国经济复苏将支持整个区域的增长。
但中国经济也必须看到自身处于的时空——“世界再次站在了历史演变的十字路口”。尽管中国自身的疫情防控政策已经变更为“乙类乙管”,可病毒的变异也仍在继续,且病毒仍在蔓延,全球疫情走势对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确实值得观察;同时,乌克蘭危机延宕发酵,导致的全球粮食、能源安全问题愈发突出。加之疫情与乌克兰危机交织而起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种种情况,很难确保2023年不是个外部环境风急浪高之年,甚至很难确保2023年不飞出新的“黑天鹅”。
以世界第一经济体、第二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亦即中美关系而论,尽管开年以来,已经传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将先后访华的消息,从侧面似乎证实了中美关系正有改善的趋势,甚至可能会有个“小阳春”。譬如耶伦好歹算是美国政府中的相对务实派,在中美经贸关系上她所持的立场也比较现实。她在2022年就提出减少部分对华加征关税,这样不仅缓和美中关系,且还有利于美国经济本身。但这个提议被美国内“鹰派”所否定。直到2023年1月18日上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财政部长耶伦在瑞士苏黎世举行半天会谈。中、美以及许多国际媒体对此分析称,从中看到中美关系,特别是经贸合作领域的企稳迹象。然而,此后,美国新当选的共和党籍的众议长凯文·麦卡锡声称,将在今年春天访台。对于麦卡锡可能步他的前任、民主党籍众议长南希·佩洛西的后尘窜访台湾地区,中方一定会采取反制措施。这对好不容易从2022年巴厘岛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开始有所缓和的中美关系,会有怎样的冲击?会对好不容易曙光初现的中美经贸合作,会有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麦卡锡可能窜访台湾地区是比较显性的可能的负面影响的话,还需看到——即便此前中美关系有所缓和的情况下,美国已经将日本、英国推到了遏制中国的前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伦敦与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签署《互惠准入协定》,双方允许各自武装部队进入对方领土,这摆明了会增加台海动荡不安的因素。外加在半导体芯片问题上,美国强拆台积电工厂、人员到美国,并继续推行对华出口禁令,变本加厉要求荷兰也加入到这方面的对华限制阵营。如此种种,都似乎在给中国经济顺利增长添堵。
中国该怎么办?除了在国际政坛商海各种领域继续运筹帷幄以外,如何谋求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是目前需要正视的。在陈强教授看来,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每一次的进步都会让人对中国的未来产生新的期待。陈强告诉记者:“推进科技创新对于短暂停顿后的经济重启具有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催生高质量的策源性成果,为经济腾飞提供‘核燃料’;二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集群式突破,为国内大循环的稳健运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强韧链接,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加快有组织、有策略的颠覆式技术创新,既可以未雨绸缪,布局未来产业发展,也可以着眼于‘防颠覆’,保障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
陈强也向记者坦言,通过科技创新助力经济重启,其实也是面临不少困难的。譬如科技创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互动不够紧密,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亟待提升;再譬如应对不同任务情境的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尚未形成。更加显性的一个困难,则是国际科技合作面临极大挑战,科技和产业合作的国际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当然还有科技创新治理的整体效能不高,需要进一步增强。
然而,也正是在经济重启期,如果各方能持续加强条件和能力建设,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赢得先机,甚至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找到突破“卡脖子”的“杀手锏”,则中国经济继续腾飞的动能就将越来越充足。
疫情管控改为“乙类乙管”之后,浙江、江苏等地迅速有企业包机赴海外拓展市场,而此后,上海等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都令人感觉中国经济的活力正在被激发。1月28日上海公布的《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中,诸如涉外商事纠纷解决、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以及对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的有针对性的定位与部署,又能看出上海鼓励创新方面的努力,并将之视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
“总之,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思想藩篱和路径依赖,推进范式转换,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和生态系统,还要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领域的制度型开放,着力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新空间。”陈强分析道。如果这条路走通,中国经济以及中国对全人类贡献之前景,不可限量……
2023年1月28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虹星桥镇谭家村,农民在进行麦田开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