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还是里程悲?
2023-02-19曾念群
曾念群
只有与众不同的成功,才配得上里程碑的荣耀,否则只是票房的丰碑。
对《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里程碑的说法,我一度是默許的,看完《流浪地球2》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这种默许是草率而不负责任的。
这么说并非否定《流浪地球2》,恰恰相反,它拍得和第一部一样出色,在许多细节和视觉创建上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但就此说它是里程碑为时过早。个人以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要么像库布里克和亚瑟·克拉克携手的《2001太空漫游》那样,开创性地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和命运,要么作为后世创作者的航标并掀起逐浪的大潮。
从观影体验上来说,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晦涩冗长且枯燥沉闷,但这并不影响库布里克树立以电影为介质探索生命和宇宙的范式,它的经典在于至今让无数走向深空的电影都难逃它的影子,包括两部《流浪地球》,片中MOSS和人类的关系也难逃《2001太空漫游》人工智能9000的倒影。更重要的是,受《2001太空漫游》启发的好莱坞像是发现了科幻的石油,尤其师承库布里克的卢卡斯与斯皮尔伯格凭借《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崛起,让美国电影产业和电影工业彻底洗牌。
反观我们的《流浪地球》之后是《上海堡垒》等一大批拖油瓶之作,徒留下“《流浪地球》刚刚打开的科幻大门,被《上海堡垒》关闭了”的叹息,所幸《流浪地球2》再接再厉,守住了中国科幻的大门。话说回来,《流浪地球》虽好,但它也仅只是在刘慈欣小说的基础上实现一个高品质的完成度,从题材上填补中国科幻巨制的空白,其文本的体量决定了它很难实现科幻里程碑的突破,顶多是中国科幻的启程碑。而另一部同样改编自刘慈欣小说且具备科幻里程碑潜质的电影《三体》,则折戟沉沙。
《流浪地球2》的成功,让我意识到中国科幻的里程碑还得寄希望于《流浪地球》系列品牌的打造,而非短期内一整个科幻创作集群的崛起。就算人力、物力和财力首屈一指的好莱坞当年,从1968年《2001太空漫游》到1977年的《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也是历经了两代人十年的光景,这还不包括电影百年关于科幻题材的孜孜以求,以人工智能的早期探索为例,一直可以上溯到1927年的《大都会》。相比之下,我们对科幻领域的涉足少之又少,我们的科幻巨制距离《流浪地球》的启航才区区三年有余。
从目前的剧情走势来看,《流浪地球》显然可以有第三部甚至更多的计划,第二部在工业上的升级,也为这个系列的远航夯实基础,同时让我们从导演郭帆身上看到了中国版卢卡斯的希望。一部电影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接连成功,则需要导演的功力和实力,三部以上科幻巨制接连成功,那就是术业有专攻。中国电影出现一个成功的科幻系列或一位科幻大师,才是我们高呼中国科幻里程碑的时刻。
中国电影最怕的就是偶然的成功,飘飘然不知所以然,更怕的是停在偶然的成功上吃老本,透支前作的品牌效应,最后把里程碑拍成了烂尾的“里程悲”。《流浪地球2》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再上台阶,如果第三部能够保持目前的创作势态,开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就是高概率事件了。就目前内容的伏笔来看,视觉、叙事和情感场方面的拿捏应该问题不大,但如何处理好人工智能MOSS这个世界科幻电影的“大熟脸”,可能是《流浪地球》进一步走向深空要破解的科幻课题。毕竟,只有与众不同的成功,才配得上里程碑的荣耀,否则只是票房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