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一个有温度的职业
2023-02-19久期
◎文/久期
慌乱无措,这是曾经11 岁的小宋,第一次去医院的感受。而如今,28 岁的她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大医院,对就医流程和科室布局,了然于胸。她不是患者,却常常面露焦急;她也不是病人家属,却细致入微地陪伴在病人身边。小宋是一名职业陪诊师,简单来讲,就是陪伴患者去医院看病的人。
当下,几乎每一家大型医院,都可以看到几个“小宋”。陪诊师,正在成为都市里的一种新兴职业。陪诊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帮患者处理挂号、排队、取药、代取报告、打印病历、邮寄药品等一系列繁杂事项。
每日奔波于医院,陪诊师们看到了数不清的脆弱和焦虑,也体会到了真实的人情冷暖。他们陪伴过许多面对医院数字化流程,茫然无措的老人,也见过父母抱着患病的孩子,手足无措的慌张,以及在大城市打拼的独居青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孤独……
那一刻,她好孤单
成为陪诊师后,小宋的每个清晨都是拥挤和嘈杂的。早上6 点,她准时起床,搭乘最早的一趟地铁,赶往医院。
一名陪诊师正在陪同一位老人做检查
窗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他们通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不会使用医院里的自助机器,挂号、缴费、打印病例单,都要在窗口完成。也有人看不懂医生开的检查,常常走错地方,来来回回跑。一天下来,还会漏掉一些重要的检查。这是小宋见惯了的场景。
有些人是真的不懂,还有一些人,是实在无力独自兼顾所有的就医流程。小宋记得,有一次陪一位患者办理住院,在等待取号的间隙,她目睹了一个年轻女孩,从等候区的凳子上,突然直直地晕倒在地。小宋心头一紧,赶忙去招呼了护士和保安,三人手忙脚乱地把那个女孩抬到一个轮椅上。女孩迷迷糊糊地说道,她刚抽完血,晕血。护士问她,有没有家人和朋友一起来,女孩说没有。
“那一刻,我觉得她好孤单。”小宋感慨道。而这,正是陪诊师存在的意义——让患者们高效就医的同时,提供情绪价值,代替家庭成员的角色。
陪同检查,代替排队,为患者节约时间,是小宋最常做的事情。每次陪诊前,她都会提前做好规划:踩点,了解医院的布局情况,提醒患者B 超要憋尿,血检要空腹,以及让患者带好身份证、医保卡等。她的包里总少不了这几样东西:几瓶藿香正气液、一包医用口罩、几张创可贴、一个冷冻好的冰袋——便于低温保存医生开的药物。到了医院,患者只需要坐着等待,小宋会仔细确认检查出结果的时间,合理安排就医流程。
代替问诊,也是陪诊师的工作内容之一。经常有外地患者找到小宋,在网上挂好号之后,让她拿着之前的检查报告去趟医院。见到医生后,小宋会打开视频,麻烦医生通过视频进行问诊。确定可以治疗后,患者再从外地过来。陪诊师也会代为跑腿,帮患者们买药寄药、取报告单、预约检查等。
做了将近14 个月的陪诊师,小宋如今的收费标准是,半天(4小时)200 元,全天300(8 小时)元。这也是多数个人从业者的陪诊定价。如今,小宋每个月可以接到20~30 个单子。而需要陪诊的群体,特征往往很明显,他们通常是空巢老人、孕妇宝妈、外地患者以及独居青年。
孩子可能等不到半岁了
儿童医院,是小宋最常去的地方。小孩的哭声此起彼伏,父母们焦躁不安。
小宋曾陪诊过一个只有两个月大的新生儿,孩子腹腔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做完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告诉家长,必须动手术,最合适的手术时间,是半岁以后,“但孩子可能等不到半岁了。”年轻的妈妈听到这句话后,“咚”的一下坐到地上哭起来。小宋看着心里难受,不断给她递纸巾。生死离别被直接推到面前时,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她悄悄低下头,不敢让患者家属看到自己眼里的泪水。这个时候,患者和家属心绪通常已经乱了,作为一名职业陪诊师,更需要理性和冷静。
住院的床位也很紧张,需要等待。很多父母带着患儿,住在医院旁边的小旅馆,等待着不知何时会空出来的床位,有些只需要等待几天,也有些病需要等一年之久。小宋曾帮好几个孩子办理过住院申请。有一次,医生突然告诉她,有时候,医院通知家长有空床位时,“孩子已经没了。”听到这句话,小宋不由心头一紧。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和她同一天生日的小孩。孩子得了血管肿瘤,在帮忙办理住院申请时,医生立马开了绿色就医通道。不久后,她看到孩子的父亲发了一条朋友圈:“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救得了别人,却救不了自己的孩子。”之后的日子里,孩子的父亲在朋友圈又发了几次筹款链接,那段时间,小宋每天都会帮忙转发。孩子父亲的朋友圈,后来很久没有更新。小宋几次想问问孩子的病情,但都没有勇气。“我不敢你知道吗?害怕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
有时候,一些家长会主动来告诉小宋,孩子手术很成功,并把她推荐给自己的朋友。对于一些病情很轻的小朋友,小宋会主动做回访,关心孩子的恢复状态,也会侧面帮病情相似的小朋友,打听一下哪个医生比较好,哪种药效果更佳,哪种治疗方案更为有效。“我觉得陪诊不单是一种服务行业,更是一份有温度的职业。”
我知道你是花钱雇来的
2022 年才开始全职做陪诊的90 后赵晨,陪伴更多的则是老年人。这类陪诊服务,通常是远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下单。子女们工作繁忙,向公司请一次假并不容易,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需要考量。
大多数老人都舍不得花钱,更不愿意花钱请人陪自己看病。赵晨曾经历过,到了地方老人坚决要求退钱,不去看病的情况。后来,为了避免麻烦和尴尬,赵晨会和子女们统一口径,以朋友的身份来带老人看病。
有一次,赵晨陪一位奶奶看病,老人起初情绪压抑,一路沉着脸。检查了几个项目后,发现身体并无大碍,老人才逐渐放松了些。一天下来,老人与赵晨熟络起来,还和他聊起了自己的子女,这也是大多数老人最愿意聊的话题。“这时候,需要跟老人们多沟通,缓解他们的心情。”那天告别的时候,老人突然对他说:“其实我知道你是请来的陪诊。”这位老人时常会对子女提及,身体有些不舒服,赵晨想,老人心里还是希望子女能多回来看看自己的吧。
除了老年群体,年轻人同样有陪诊需求。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弄清就医流程并非难事。赵晨发现,独居青年找陪诊,通常是一些需要打麻药的项目,医院规定必须得有人陪同,比如胃肠镜检查。人情难还,年轻人不愿找朋友和同事,情愿花钱找陪诊。也有一些人是寻求心理安慰,不愿独自去医院。赵晨遇到过一个“社恐”的年轻男孩,家人都在外地。全程下来,男孩与赵晨交流很少。男孩需要做一个眼部的矫正手术,担心手术失败,眼睛瞎了。手术最后很成功,男孩才稍微放松了一些,简单道谢过后,便慌忙走了。面对年轻人,陪诊师在陪诊过程中,更像个会照顾人的朋友。
除了常规的陪伴外,一些涉及伦理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考量。曾有一名女士希望赵晨陪伴自己去医院流产,并冒充亲属代签字,赵晨拒绝了这个单子。“我担心她没有经过伴侣同意,之后容易引起纠纷。”
遗憾永远成了遗憾
医院永远拥挤,人满为患。
此前,卫健委曾公布过相关数据,我国约有1.9 亿老人患有慢性病,很多老人需要定期上医院看病、换药或做手术。因子女不在身边,有超过70%的老人选择独自就医。同时,民政局的数据调查发现,2021 年我国单身独居成年人数已达到约9200 万。然而,根据医院的规定,部分手术和检查,必须要有患者和家属共同签字。
一个人看病,不仅关乎情绪上的问题,更是现实需求。近两年,社交平台上,不少视频打出职业陪诊师的广告。看起来,陪诊师似乎是没有任何门槛的新行业,但在小宋和赵晨看来,这份职业仍然需要具备一定能力。
从业者不仅需要耐心,更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拿排队来讲,就极其消磨人的意志力,小宋排过最久的队,长达6 个小时。除此之外,碰到有节约的老人不吃早餐,她常会买好早餐带去。而当遇到父母没时间陪孩子看病的情况,小宋则会在陪诊结束后,陪同小朋友一起坐地铁,把他安全送到家。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份职业。常有人问,你们是不是高级黄牛、医托?小宋觉得委屈又尴尬。陪诊师不提供代挂号服务,若有询问挂号业务的患者,也只是给一些建议,最终是由患者自己来做决定。
在做陪诊师的过程中,小宋时常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走进医院的情形。
2005 年,小宋的奶奶生病了。老人吃不下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来。父亲带着她和奶奶,离开重庆南川的小山村,去往城里的医院看病。城里的医院像是一个冰冷的迷宫,父亲带着她们直打转,从挂号开始,无助感便涌上心头,该去哪里缴费、检查怎么做、报告怎么取,他们一无所知。
后来的确诊结果是奶奶患了食管癌,那一年里,爸爸带着奶奶,去城里各大医院求医。过程是艰难的,他们经常不知道怎么坐车,也分不清各个科室的方向,爸爸带着奶奶走了不少冤枉路。有一次,因为没有找到做检查的地方,他们错过了一个很重要的检查,白忙活一天。那种慌乱无措的感觉,小宋至今清晰地记得。一年后,奶奶躺在家里的床上,去世了。看着老人逐渐僵硬的身体,小宋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2021 年,小宋辞去了国企的工作,做起了全职陪诊师。做陪诊师的这一年多来,她时常想,如果当时就能有专门的人,陪爸爸和奶奶看病就好了,兴许当初就不会因为走那么多弯路,而耽误奶奶的病情。这样,奶奶也就不会那么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