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学校实践
——以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为例

2023-02-18向晏平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嘉祥人才素养

■向晏平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更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郭永福曾指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但是从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来看,基础教育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高中,处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最重要的阶段[1]。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原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自2013年起,积极响应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开展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精英计划,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特色构建

从2013年起,锦江嘉祥在全省率先实施以“全人发展”为目标的“嘉祥精英早期培养计划”,这实际上就是具有嘉祥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学校坚持以市级规划课题“精英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依托,开展促进精英培养的课程改革,并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以“优化课程培育精英”“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育人模式” 为主题,对外交流精英培养计划的实施推进经验, 得到区、市、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的认可与支持。

2015年,围绕培养“自然的人、完整的人、社会的人”的育人理念,“嘉祥精英早期培养计划”开始从量的整合过渡到质的提升,在目标确定、课程设计、师资建设和模式创新等四个方面形成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嘉祥特色。

(一)目标特色:强化“三力”培养

2014年底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2]明确提出要注重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基本素养。在嘉祥所制定的精英早期培养目标中,除了发展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

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就是凝聚一个团队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既包括团队领袖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还包括领导艺术、团队规划、目标激励等能力;既包括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责任心,更包括培养实现这些责任的能力。

创新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想以及把这些创新思想付诸实践,生产出创新产品的能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基于国际理解的规划力、执行力、学习力、适应力、沟通力、人脉力和形象力等七种能力。

(二)课程特色:两类课程并驾齐驱

依据培养目标,锦江嘉祥构建了通识课程、重点课程两类课程。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五类:德育生活课程(包括生活经验、礼仪规范、党校团校、校内实践等)、学科分层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分层分类课程等)、嘉祥讲堂课程(包括嘉祥公益大讲堂、科学人生讲堂和学生讲堂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和社会实践课程(包括社区服务、游学参观、体验等),致力于浸润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

重点课程主要有大学先修课程、导师制游学实践课程、JX-CAS 课程、高中—大学衔接课程四个系列。

1.高中、大学先修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是面向所有“学有余力、学有志趣、学有专长”的嘉祥学生提供的除国家必修课程以外的导师制学习课程。目前,锦江嘉祥的大学先修课程包括中国大学先修课程(AC+CAP)和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嘉祥2014年引进CAP,2015年引进AC,已经开设这两大类别的14 门课程,走在了省内前列; 嘉祥AP 课程主要在国际高中开设,普高有部分学生自愿参加学习。

2.导师制游学实践课程

锦江嘉祥导师制游学课程强调导师制与实践性。一方面,学生要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走进知名大学,走进科研院所,走进企业厂矿,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开阔眼界中思考,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人生方向,提升自己的人生规划能力;另一方面,导师全程参与学生游学活动,学生通过零距离感受导师作为成功人士的核心素养,在导师的浸润与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成为未来社会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

3.JX-CAS 课程

JX-CAS 课程就是融入IB 高中项目——CAS(创新、行动与服务)课程的核心理念,鼓励学生知行合一,主动创设校园内、社区内及全国甚至全球的各种社会性、实践性、服务性活动,从而近距离地体验真实的社会,在活动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核心能力。

目前,嘉祥JX-CAS 课程主要有学生社团服务课程、学生自创课程等。2015年,经过社团联合会对校内社团的综合考评,日常活跃、有组织、活动举办突出、管理严格、贡献突出的社团获得了星级社团称号,校科学联合会和管弦乐团甚至获得了“五星社团”的殊荣。

4.高中大学衔接课程

高中大学衔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嘉祥-清华、北大夏令营,以“导师引领、科学研究、专业认知”为特色,通过“参观学习、名师讲座、沙龙分享、素质拓展”等形式,增长学生阅历,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二是嘉祥-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高中大学衔接暑期营,以“导师指导、项目研究、产品制作”为特色,学生在专家教授和名校朋辈的专业学术指导下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具体项目研究为目标,在理论中实践、实践中论证,进行建筑设计、自动化机器人设计、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等。

(三)师资特色:确立学生人生导师制

2014年结题的成都市市级研究课题确立了嘉祥学生人生导师制。它是对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采用 “普遍性浸润+个别化指导+个体成长追踪”的方式,对中学生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追求及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过程化和个别化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

嘉祥学生人生导师团队由人生导师和导师助理构成。其中,人生导师是学校和嘉祥集团董事会从国内外大学、政界、企业界等各行各业中诚聘的热爱基础教育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学生家长和本校名优老师等行业精英;导师助理主要是本校和外校的中学名师和优秀学长。

(四)模式特色:立体衔接教育体系

具有嘉祥特色的立体衔接培养体系既有纵向的学段衔接(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高大衔接),也有横向的学科衔接(学科内衔接、学科间衔接、德育与教学衔接、活动与授课衔接)、校外衔接(家校衔接、校校衔接、校企衔接、研校衔接)和中外衔接(融合、引进、交换、体验),还有斜向的管理措施衔接(上派下联、长期追踪等)和教育方法衔接(新旧衔接、循序渐进、迁移运用)等。六类衔接,形成一个纵向、横向、斜向立体交叉的培养自然的人、完整的人、社会的人、立体的人的网状立体培养体系。

二、实践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堂实践

在“以生为本,以师为根”办学理念指引下,锦江嘉祥积极推动多元创新,激发、协助每一位教师探索、构建适宜自身施展才华的最佳平台。体现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堂实践上,没有像我国很多地区或学校那样统一规定模式,而是鼓励教师基于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学术水平, 从优化途径、方式、手段、策略等方面,进行浸润核心素养、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堂变革与实践。

(一)四段式课堂:课题研究浸润学科核心素养

以化学学科为例, 锦江嘉祥化学组于2012年结题的锦江区区级课题“以‘四段式’助推开放性化学课堂建设的研究”,将“新知识”设计为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活动——知识整理——应用评价”四个教学环节(简称“四段式”)让学生获得新知。

化学组积极利用“四段式课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问题引导”环节,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活动”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模型堆积等活动,浸润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知识整理和应用评价环节,通过合作交流、抽象总结、提炼萃取等方式,运用自主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其中。

(二)“VR+”课堂:虚拟现实技术浸润核心素养

VR 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的缩写。它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从而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形成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可以使学生沉浸到虚拟的环境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课堂体验。

“VR+”的实践,锦江嘉祥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作为:(1)投资200 万元,建立了一个成班级建制的VR 教室。(2)开设了VR 选修课,高一年级45 人参加。(3)成立了各学科志愿老师共同组成的VR 研究团队,研究VR 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语、数、英、物、化、生、史、地8 科均开发了一个课时的工具课件,组建了VR 教学资源库。

(三)自主课堂:在自主实践中浸润核心素养

在锦江嘉祥,有两类课程的课堂是学生完全自主的:一是学生社团,二是学生自创选修课程。

2013-2016年,嘉祥初、高中学生自创学期选修课程47 门,其中“外星人在月球里面吗”“惊天魔术史”“带你走进3D 打印世界”三个项目先后三年在学校教育研讨会上献课,受到省内外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赏。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确定授课选题、上课内容,然后自主备课、自主讲课、自主摸索课堂调控技巧。实践证明,学生自主课堂聚焦于三类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两大部分,参与学生可以在长期的磨炼中学习如何形成做同学的“小老师”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参与学生的信息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公众表达能力等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浸润自我管理、乐学善学、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等核心素养。

(四)行走课堂:在行走研究中浸润核心素养

嘉祥的行走课堂绝非普通的旅游和游学,也不同于目前很多夏令营、社会实践、野外生存训练等体验式活动,它的组织形式、功能价值和旅游完全不同。

JX-IA 行走课堂: 通过expedition、exploration、徒步、攀岩、搭帐篷、做饭、动植物研究、文化历史研究、地理研究等多种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从坚持到底、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到超越自我的品质,提升学生坚毅、独立的品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

TISES 行走课堂:引进的中科院TISES(Teenagers Innovationand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课程体系,是以科学实践研究课程为载体的课堂。该课程每学期连续进行2-3 天,把课堂搬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课题研究驱动为主要模式。

三、内培外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师资建设

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锦江嘉祥的师资主要有四大来源。

(一)本校专任教师

主要是学科教师,除高质量地完成学科课程,须承担绝大部分通识课程和特需课程;部分专任教师还要承担人生导师或导师助理工作。

(二)本校兼职教师

指部分有一技之长的行政人员和生辅等工作人员。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学生开设选修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程选择。

(三)外聘行业精英

指学校和集团董事会面向国内外, 从教育界、政界、企业界等各行各业中遴选的热爱基础教育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包括学生家长),这些外聘行业精英是嘉祥学生人生导师的主体。

(四)校内外“小老师”

2013-2016年,平均每年至少有30 名在校大学生成为嘉祥立体衔接的“小老师”。其中,每年20人左右的嘉祥学长回校开展“情系母校”活动,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大学生活;另外每年有10-30 名在校大学生成为嘉祥学子高中大学衔接夏令营的指导老师;在校的嘉祥初、高中学生,在学校规定的选修课时间主持开设了47 门选修课性质的学生自创课程。

四、评价跟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机制建立

锦江嘉祥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建立了考核评价制度。如《学科教师绩效考评细则》,将观察性评估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分为三个部分:学校考核、成绩考核和学生评估。其中,学校考核(观察性)占70%,成绩考核和学生评估占30%。

关于学期选修课的评价,制定了《JXIA 选修课考核与评优办法》。评价标准为:学生评价60%+教科室过程考核40%(包括上课考勤、资料提交、学生人数)+加分项目。其中学生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包括五个指标:总体评价、学习收获、教学形式、课前准备、教师常规。

对外聘行业精英讲座,结合《“嘉祥讲堂”调查反馈表》进行评价。

对校外游学实践活动,坚持活动后及时反馈的制度。

关于学生成长评价,通过设立西萍奖学金(下设学生品质奖、优秀社团奖、优秀实践项目奖等)对学生进行成长评价。此外,还建立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

五、交流合作,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衔接贯通

2020年初,教育部开启“强基计划”,着力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 更加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锦江嘉祥与国内知名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与清华大学签订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合作协议”,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培养,通过设计贯穿中学六年的学生整体培养方案与计划, 引入清华大学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教学研讨、专题授课、课题研究、生涯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人才的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开展的系统工程。嘉祥的实践探索还在路上,拟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优化实践,开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嘉祥人才素养
只有确保生态平衡,方可利益最大化
人才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嘉祥教育20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