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的“大通识”+“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23-02-18张海花
张海花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其主旨在于学校及教师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学生的学习成果预设,以成果为目标,反向设计制定共性和个性兼容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专业及课程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实现机会,并通过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和反馈构建不断改进的闭环质量系统,其质量核心是学习产出。在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过程中明确并解决的系统问题涵盖六个层面:一是目标需求的锁定,理念引领的选择;二是认知习得性研究,知识逻辑的梳理;三是“大通识”+“泛专业”融合构建;四是“课程思政”创新,教材内容优化;五是优势资源的整合,质量体系的运行;六是示范成果的凝练,项目评价与改进。[2]
一、研究与实践的思路和举措以及创新点
(一)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项目组采取顶层设计与具体项目相结合的方法。顶层设计阶段解决理论依据遴选、需求结构目标锁定、“大通识”+“泛专业”通专融合创新模式规划设计问题,采取利益相关方访谈、专家调查、论证会审等方式;具体项目推进层面解决创新模式的践行与改进,采取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
(1)理论研究“通专融合”课程体系成果案例。收集国内外“通专融合”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梳理学院教学资源条件与学生认知习得性特点,立足“OBE”教育理念,基于利益相关方需求,提出“大通识”+“泛专业”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的规划设计,并经过专家论证。
(2)实践探索“大通识”+“泛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这是一个研究与实践同步推进的过程,首先,挖掘校内外资源条件,广泛调研学生需求,科学测评职业发展特质,思考项目链接的“通专模块化课程体系”规划。其次,以园林本专业为基础,整合通识类和其他学科专业资源进行深加工,详细设计需求导向下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增值路径。最后,借力“大通识”在建的课内、课外通识课程体系模块,推进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一手试点“泛专业”之“园林+管理”“园林+艺术”“园林+土木”“园林+软件工程”交叉学科专业资源融合,赋能专业能力拓展;同步借助学院双创项目资源平台,立足已建地域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成果,培养新生代工匠精神。
(3)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与配套质控、评价体系。推动专业应用型转型和专业提质升级,树立品牌,拓展项目校内外资源,多维评价培养成效,改进提升。
(4)用“五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立足“OBE”理念,贯彻“通专融合”原则,采取“五结合”方法来解决教育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问题。
一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解决“通专融合”模式问题。采用广义“大通识”理念,“大通识”立足课堂,不拘泥于课堂,课堂教学与活动教育、环境教育、导师教育结合。提倡“泛专业”扎根专业,但不局限于单一专业技能,激发和挖掘学生艺术、管理、工程、软件应用开发等方向的专业兴趣与能力。
二是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解决知识能力转化的问题。项目组一方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通专融合”课程体系,推进传统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分级教学、机考等改革,完善配套教育管理制度,严格课堂考核,把好课堂质量出口关。另一方面推动政策出台,全力支持举办各级各类专业和通识类课外活动项目开展,重视项目培养环节。
三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解决教育差异性问题。课内外教学与项目活动主要解决普遍性教育问题,例如,学院已推行四年的“通识导师制”解决个性教育问题,团队一同对所辖学生进行通识素养与专业能力等各方面的精准化指导,以解决通识教育和专业影响力“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是专业与通识的结合,解决“通专教育”隔阂问题。学院一贯重视学生通识教育,特设专门机构,通过课程、活动项目等多种载体,多途径提升学生的通识素养,实施多年,学生成长明显,获广泛好评。
五是显性与潜性结合,解决显性教育被抵触的问题。以兴趣为导向的“泛专业”项目训练虽然隶属显性教育环节设计范畴,但由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潜性助推与影响,是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加分项,是学生发展核心竞争力差异化培养的营养基。
(二)研究和实践的具体措施
1.定“OBE”目标导向教育理念
选定“OBE”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强调目标产出和利益相关者需求导向。
2.拓“通专”融合教育理念
确定“大通识”+“泛专业”课程体系新模式。“大通识”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专业教育之外所有教育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现代技能、身心健康、人文素养,达到通识素养宽厚的目的。“泛专业”是根据利益相关者需求和学生个性兴趣、职业基础特质,将传统专业与相关跨专业学科有机联合,通过课程和项目的链接,融合重构,促进学生专业层面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发展。
3.建“大通识”+“泛专业”课程体系
在“大通识”理念下,建立“两课双修三育人”课程体系;在“泛专业”学科专业跨界融合理念下,基于一专多能目标导向,建立“园林+管理”“园林+艺术”“园林+土木”“园林+软件工程”课程和项目实践体系。
“大通识”之“两课双修三育人”课程体系包括以下方面:
两课:指学院通识教育实施空间维度在于课内与课外,内外推进,同时发力,完成通识教育工作。
双修:指课内课程分为必修、选修两大类。必修课程包括思政类、公外类;写作类;公计类;健康类、职业类、普通话培训与测试。选修课程包括才艺素质拓展课、通识网络选修课、名家讲座。
三育人:指课外活动育人、导师育人、环境育人三模块。学院已经有意识地、自觉地把这些育人功能整合统筹到通识教育大体系中来,与课堂教育配合,形成通识教育合力,项目组拟借助学院已建平台和成果,根据专业需求,实施深加工。
“泛专业”之“专业”+“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以下方面:
“泛专业”即整合优势资源,拓展“专业”和“专业+”的内涵。
“专业”基于“OBE”思路,目标定位于“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借助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固本培元,稳定发展。
“专业+”梳理学院现有资源优势,按利益相关者需求及学生兴趣意愿,结合MBTI职业性格测试及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策略,在学生职业发展一专多能和知识迁移上挖潜力、储能力,例如图2所示的专业能力特质融合。挖掘学院优势资源,整合成熟和在建的专项项目,进行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协同培养的创新探索,拓展“+管理”“+艺术”“+园林”“+软件工程”等模块试点,过程适时评价,动态调整改进。
图2 “泛专业”之“专业”+“专业+”课程体系
(三)成果的特色、创新
1.成果的特色
(1)原创性。“大通识”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才艺素质拓展课开设,通识名家教育讲座举办,通识教育导师制,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都具有通识教育内容原创性。“泛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学院项目资源优势,效果导向,反向规划校内培养环节,正向设计和实施,立足校本,创新改进,具有专业教育实践的原创性。
(2)全员性。成果的研究与实践整合全院相关方力量,教育理念可拓展覆盖学院所有工科学生。
(3)针对性。成果适用于独立学院、地方院校等应用型本科院校。
2.成果的创新之处
(1)理念创新。专通融合层面,提出了“大通识”教育观念,复合“泛专业”体系创新。“大通识”教育理念认为专业之外的所有教育都属于通识教育,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课外的相关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潜性的,是共性的也是个性的。这一理念大大延展了通识教育的外延,为独立学院等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打破了局限,扩大了格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通识教育实践空间。“泛专业”则以学生专业能力复合培养为目标,重视专业范畴内的知识迁移能力,借力相关专业优势资源整合共建,稳步推进课程体系节点、模块到系统的创新构建。
(2)模式创新:建构了“两课双修三育人”的教育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创新使“专通融合”教育理念得以落地,顶层的规划设计及实施细则具备“集团军”作战的实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通识素养与专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方法创新:提出并运用了“五结合”方法。“五结合”方法内涵丰富,包括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结合,专业与通识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等手段。这些方法本身也许没有创新之处,关键是把它们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通专融合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创新。
(四)项目可示范推广的经验
从学生个体而言,性别心理和性格色彩,兴趣爱好和职业意愿,家庭基础和择业诉求差异性明显。在校内培养阶段,除了通识素养模块的培训外,通过跨专业、学科门类的“泛专业”模式实现复合型专业能力的拓展,以高相关度的专业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宽口径、强创新素养能力的校内基训与集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得值和职业自信心。
(1)体系构建和创新实践的普适性。这种建设思维和体系构建不受专业类型限制,对于学院其他专业发展及学生培养同样适用。“大通识”环节已在学院层面全力推进,资源助力效果非常明显,每个学科专业则可在“泛专业”自选项目上各自建树,试点学科专业间的有机融合。“大通识”环节建设普适所有专业建设,“泛专业”理论和实践成果值得应用技术类专业借鉴。
(2)学生学习习得性目标达成。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段,目标设定和自我激励是独立学院学生的弱项,引入人力资源测评和企业内训模式借鉴的前置,多种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挖掘校内实践项目资源,促进兴趣导向的主动学习,通过校内项目“专通”项目实战强化训练,缓解学生毕业初入职场的迷茫和无措。
二、研究和实践所在单位基础条件建设
(一)项目已具备条件
1.资源保障
已有的创新举措和资源优势奠定了“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为贯彻“大通识”+“泛专业”课程体系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识资源建设方面,学院已成功打造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举办通识名家教育系列讲座,通识导师制已经运行6年;园林工程专业专通融合教育模式,“通识专业复合导师制”已经开始试点近一年。
2.经验储备
学院已经在专通融合改革创新中积极试点推进,例如2014年创设艺术护理班,实施专业与艺术结合的教育模式,其通专融合教育尝试在全国属首创,具有引领示范效应。
3.学生特色
独立学院学生厌静喜动,理论基础薄弱,但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沟通交流能力较强,为探索独立学院各种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提供了原动力。
(二)经费支持
学院“大通识”教育专项年度预算达200余万(2021年),且校园活动、校园建设资金另有预算,专业建设年度经费充足,二级学院项目经费调剂合理。
(三)人员保障
1.机构保障
与学院二级机构通识教育中心,联合共建“大通识”模块,二级学院理工农学院,全力推动“泛专业”规划设计和资源统筹。
2.人员到位
学院“大通识”体系建设的管理人员4名。“泛专业”层面有理工农学院管理层和专业教师全力配合。项目负责人参加工作20多年,在教学、科研、项目实践工作中成长历练,专业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均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年龄、知识结构级配良好,包括主持人在内,均有长期的项目经历,务实团结有战斗力。
三、未来研究和实践的目标
后续研究和实践的目标将体现在六个立足上面:一是立足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通专融合普适新结构;二是立足技术应用改内容,更新“泛专业”知识体系模块;三是立足学生志趣变方法,创课程新形态、建体系与平台;四是立足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五是立足民族文化觅创新,知行合一,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六是立足专业特点推改革,探索自我激励、质量改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