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2023-02-17张一璠
张一璠
摘 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教育带来了难得的重构契机。高校要牢牢抓住疫情应对的新契机,推动在线教育发展、讲好疫情故事及实践育人工作,要从思政课、新媒体平台、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社团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五方面入手,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提高其亲和力、针对性、时效性,为我们国家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63
后疫情时期是指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经济和生活水平逐步恢复正常的时期。2020年4月29日之后,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示,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然而,此次疫情对社会的冲击并不会迅速消失,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各大高校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疫情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机会,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努力做到防控和育人紧密结合。
1 疫情危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孕育新契机
经过全国人民一起努力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各方面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疫情防控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后疫情时代将是一种新的契机,深入探索抗疫中孕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疫情危機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1 在线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大高校开展“云思政课堂”,将思政课与QQ、微信、学习通、腾讯会议等新媒体融合在一起,既是对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同时也增强了“90后”“0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及认同感。此外,一些高校还通过中国慕课网、超星学习通等APP推出了种类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打赢疫情防控战的重要助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变化。
1.2 抗疫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提供宝贵育人新素材
疫情发生之后,在党领导之下,全国各族人民都投身于抗疫战争之中,钟南山院士八十多岁,坐在高铁餐车车厢连夜赶往武汉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是最年长、最美丽的逆行者;张定宇是一位渐冻症患者,他带领着金银潭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治疗了2800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今年29岁的“95后”女医师甘如意,一个人骑着脚踏车,跋山涉水300多公里,历经4天3夜才返回武汉;武汉顺丰快递员汪勇主动到抗疫最前线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武汉一餐馆老板愿意24小时为医护人员提供饭菜;建筑工人争分夺秒建设临时医院等。医护人员、建筑工人、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快递员、各地志愿者活跃在抗疫第一线,由此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育人素材。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融入疫情防控工作中,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1.3 疫情防控为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工作注入新活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源泉。疫情防控志愿活动是一堂特殊的思政实践课,大学生是此次疫情的见证者,他们自发地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宣传防疫相关知识。通过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以及对家国情怀更为深刻的理解。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有了切实的认识,也为其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基础。他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良好修养,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主动承担个人义务积极主动配合国家、社区、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这次大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交流平台、教学方式、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许多方面的挑战。
2.1 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功能遭受干扰
抗疫“战争”不光是对抗病毒的阻击战,还是一场应对外界舆论的阻击战。为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了居家隔离,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飞速建设等,展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我国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但是仍存在各种舆论思想交锋冲击,一方面,西方反华势力的“甩锅”和污蔑行为,特别是美国的右翼势力,他们大肆宣传新冠病毒来源于中国;还有西方少数政客试图损害我国的形象,将疫情政治化,达到遏制我国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个别工作人员推责任、不作为的行为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导致敌对势力借题造谣。这些负面舆论不仅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也在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大学生明辨有关疫情的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2.2 教师新媒体素养缺失受到教育载体变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高校思政课与网络平台逐步结合,从而积累了更多教育资源。但是大规模实施网络化在线教学还是头一次,从而产生了教师对以往线下教学途径的过分依赖与运用线上新媒体教学技术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隔空喊话”的模式。首先,虽然有的教师对新媒体新技术还不够了解,但对于广大“90后”“00后”学生来说已经是“熟客”,如何利用好学生熟悉的平台上好思政课,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次,个别年纪较大的思政课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很陌生,排斥学习新技术,宁可等疫情结束后再补课也不愿采取线上教学模式。最后,有的教师觉得线上虚拟课堂难于管理索性不管,大大降低了思政课的影响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更要加强对教师新技能的培训,从而更好地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
2.3 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受疫情影响较大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疫情不仅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健康,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着不小的影响。一方面,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波及范围广,部分大学生看到不断更新的疫情确诊病例及死亡病例产生了恐慌心理。与此同时,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和网络谣言也让一部分不能明辨真假的大学生产生了抱怨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放假时间较长,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开展线上教学后,随着学习环境和方式的变化,极大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业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缓解其消极情绪,激发他们的防疫动力,引导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此次疫情,激发他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与影响。
3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主要路径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使命。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教学要因势而新,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丰富育人素材和载体,开展好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等相关教育,采用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授课,同时发挥好辅导员、学生社团以及心理咨询室的辅助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重大疫情防控的全过程。
3.1 以课程思政为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
在开展疫情防控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疫情防控的现实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讲好爱国主义、生命健康课、英雄主义教育课这些课程尤为重要。首先,对于大学生来说,爱祖国是立身之本。疫情期间,海内外中华儿女凭借一己之力,筹备防疫物资运回国内;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建筑工人等不顾个人安危支援武汉;武汉最大放舱医院仅用6天时间建成,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一封封请战书也更好地诠释了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挖这些鲜活的实例,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大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奉献精神。其次,此次突发事件是在警示我们生命健康课不可缺少。高校要给学生普及急救常识,增强应对危险的能力。最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英雄人物,在和平年代也应该崇尚英雄。大学生正是“三观”教育的关键阶段,加强英雄主义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此次疫情中涌现的医务人员、军人、警察、建筑工人、志愿者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他们是思政课教材的生动写照,是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其融入思政课之中,将危机转化为难得的教育契机。
运用好新时期的抗疫实践“活教材”,既能促进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又能使广大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彰显了我国的体制优势和治理能力的高效。
3.2 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各类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新冠肺炎爆发后,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模式注入了活力。首先,发挥好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及时发布疫情防控的权威信息和最新动态;慕课(MOOC)平台的免费开放为更多的人提供跨学科、跨学校、跨门槛的学习机会;Zoom平台帮助高校完成了实时在线课堂及毕业答辩;Canvas平台帮助高校实现了资源分享、批改作业、在线考试等在线教学活动。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在“云端”思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采用文字、图片、音频等方式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建立公众号,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挖掘典型案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同学在线上积极参与有关抗疫话题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加深对抗疫精神丰富内涵的深刻认识。最后,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随着网络等媒介的出现,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工具。通过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来实现资源的“私人订制”,来满足个人的实际需求,从而真正实现多元供给与个性需求相统一。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互联网场域作为重要阵地,根据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方式的新变化,推动“思政+互联网”有机结合。
3.3 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基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首先,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疫情期间,许多学生的正常学习、实习、毕业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困难,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老师,应当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发布学校疫情防控的相关安排。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查找有关就业指导的信息,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其次,辅导员应在班里组织开展新颖的主题活动。利用腾讯会议、钉钉等媒体平台,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举办有关疫情的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加深高校大学生对疫情的了解以及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辅导员要加强心理知识学习。可以发挥班干部、学生党员、宿舍舍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排解学生的心理焦虑问题。同时,加强家校联合,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支持家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要正确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4 以学生社团为媒介,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育人的作用,此次新冠疫情中,学生社团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首先,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发挥校学生会、研究生院、宣讲团、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抗疫故事。例如展开征文比赛、诵读抗疫志愿者家书的比赛、将疫情期间的感人瞬间情景剧等活动,通过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对抗疫精神有更深的认识与领悟。其次,利用校园主流媒体的影响力。通过校园广播、学校官方抖音账号、学校官方微博等平台,宣传抗疫英雄人物故事,树立典型榜样事例;组织社团成员一起观看抗疫系列电影,通过观影的形式,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更加具体、立体。最后,鼓励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在寒暑假期间,校团委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由思政课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参与疫情防控的医院,亲身感受抗疫精神的强大力量;同时要倡导大学生在假期期间积极参与本社区、本村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加深对志愿服务的切实体会。因此,高校要重视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强化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社团组织的育人效能,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3.5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力
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疫情给人们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和高校就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疫情传播范围大、危害性强,高校学生居家时间太久,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惊慌、烦躁等负面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有针对性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工作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一起担负起这一重任。首先,定期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的隔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却也出现了许多乐观面对的例子,比如武汉一名被确诊的大学生积极备战考研以及方舱医院自发组织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他们用乐观的心态和必胜的信念,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案例资源。其次,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有问题的学生要多沟通交流并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多加关注。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采用匿名的方式对产生焦虑情绪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最后,科学引导大学生对疫情的认知。辅导员老师要善于观察,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对产生焦虑、恐惧情绪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同时教授大学生一些应对压力的科学方法,运用多种方式合理宣泄并调节自己的情绪,为成长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有机相结合,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并提高其实效性。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也從传统教学模式转为线上教学方式,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及大学生来说更是严峻的挑战。在这一特殊时期,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好抗疫精神,把它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断深化新时期高校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各大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不断革新教育模式,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亲和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2).
[3]李小玲,王建新.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
[4]李辽宁,倪圣茗.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与新作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5]孙楚航,许克松.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0,(03).
[6]于红.疫情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4).
[7]沈震.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