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鲁文化中诚信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思考

2023-02-17王雁孙斐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融入

王雁 孙斐

摘 要: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博大精深。在齐鲁文化中,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人际交往之基,是经济活动之依,是治国安邦之道。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典型案例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将其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提高这门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为大学生带来深刻启迪。

关键词:齐鲁文化;诚信思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融入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53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而诚信教育又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才能让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诚信思想,并身体力行地实践诚信行为?让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充分融入这门课的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1 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丰富资源

诚信是齐鲁文化的主要精神之一。许慎著《说文解字》云:“信,诚也”;“诚,信也”。两字互训互释,可见“诚”与“信”字义基本相同。但在齐鲁文化中,“诚”与“信”的规范意义仍然存在细微差别。

“诚”字作为一个独立的道德范畴,始于儒家思孟学派。据传诚德最早是在子思所作的《中庸》里出现,《中庸·第二十章》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把诚德同天道与人道相联系,《孟子·离娄上》有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由于诚德的获得仍然被思孟学派视作个体修养和自我努力的结果,所以在当时“诚”仍属于一种自律道德。随着社会的进步,“诚”除了被认为是人们应该遵守的准则之外,又被赋予为国家吏治之本,“诚”字的含义被不断丰富,适用领域也不断扩展。

“信”是孔门“四教”(文、行、忠、信)之一,孔子是首位系统阐述信德的思想家。孔子有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他认为要做到“信”,首先要守诺言、讲信誉。孔子把“信”作为其思想核心——“仁”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看出他对“信”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信”既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谓“民无信不立”。而将“信”与 “善”“诚”相贯通的人是孟子,孟子有言“善人也,信人也”;同时他强调如果人能达到“至诚”,就可以取得别人的信任。

总体而言,“诚”与“信”既相互包含,又有所区别。“诚”突出“内化于心”, 偏向于对个体道德的内在要求,而“信”强调“外化于行”,偏重于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外在要求。“诚”更多的是指人们的内在德性,“信”更多的表现为内德实践的社会化。所以说两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

相比于鲁文化对诚信之理洋洋大观的论述,齐文化对诚信的理论阐释相对较少,而更偏重于对诚信的践行。相对而言,齐国重工商,其诚信具有契约性特点,究其原因,其诚信是建立在人们互利互惠的实践基础之上的;而鲁国重礼仪,其诚信具有伦理性特点,究其原因,其诚信是建立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礼法基础之上的。

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其一,在齐鲁文化中,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

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便会一事无成。可以看出,孔子把诚信看作是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他特别强调在个人成长中诚信的作用。孔子又云:“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即如果一个人说话时诚实守信,做事时忠厚恭顺,即使在蛮貊之地,也可以畅通无阻。孔子还把“信”看作是“吾日三省吾身”之一省,“文、行、忠、信”四教之一,“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的五德之一。

孟子有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者是顺应天道,思诚者是顺应人道。由此,孟子提出了“思诚”的概念,他把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视为思诚的目的,认为思诚的关键在于取信于人。这就看出,孟子在把“诚”视为自然界规律的同时,更强调“诚”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并提出要做到诚,首先要明白善,不然是做不到诚的。

在孔子、孟子的诚信理论之上,荀子又进一步发展了诚信理论。荀子有言,“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意思是君子想修心养性,首先要做到诚信。由此看出,荀子不仅把诚信视为每个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更强调诚信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总之,在齐鲁文化中,诚信是人在社会上立身行事的根基、为人处世的原则。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一书中,记载了“曾子杀猪取信”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据说一天上午,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买菜,她的儿子也想跟她一起去玩,为了让儿子留在家中,曾子的妻子说:“只要你在家里好好待着,我中午回来给你杀猪吃。”儿子一听很高兴,就乖乖待在家里等着。可是母亲从集市上回来后,儿子要求赶快杀猪时,母亲却说:“刚才是哄你玩的。”儿子于是大哭。曾子听到哭声,出来询问,知道事情原委后,便对妻子说:“小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习知识和品行,我们今天如果欺骗了他,就等于教他如何去欺骗别人。”妻子听后也不再说话,曾子把猪杀了给兒子吃。曾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警示我们,即便是面对孩子,我们也不能欺骗,要言而有信,诚不相欺,同时他强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其二,在齐鲁文化中,诚信是人际交往之基。

孔子有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交朋友要做到言而有信。孔子认为只有以诚信待人,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他把诚信视为维系人际交往的原则底线。子路曾问孔子志向,孔子答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表达了孔子对人生美好的愿望,其中之一,就是以诚待友,朋友间相互信赖。孔子又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他认为君子如果想成就道义的品质必须先有诚信的品德。

孟子把诚信视为人际关系中的基本道德,首次将“朋友有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原则之一(其他四种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提出了“五伦”学说。他强调与人交往要把信德放在首位,不能以亲属利益为准。自此,在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中,“五伦”说成为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

荀子对此又有了更深刻的剖析。荀子云:“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即外表恭敬,内心又诚信的人,走到哪都被人尊重。而“体倨固而心势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即外表傲慢,内心又奸诈的人,走到哪都被人轻视。由此,荀子从正反两种视角剖析了人际交往中诚信的重要作用。

在齐文化中,诚信交往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其中“管鲍之交”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列子·力命》记载:管仲和鲍叔牙是挚友。早年间,由于管仲家里穷,所以两人一起做生意时,鲍叔牙让管仲少出些本钱,但到年底分红时,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多,就有人议论管仲贪心。但鲍叔牙却说:“管仲只是因为家里困难,并不是想贪这些钱。”当管仲为官被罢免时,鲍叔牙坚信管仲的才能,认为管仲只是没有遇到识别千里马的伯乐而已。管仲由此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齐桓公后来想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说:“管仲比我要胜任许多,他才是能帮您富国强兵的人才啊!”于是齐桓公抛弃对管仲的私仇,任用他为相。这个故事充分说明,没有鲍叔牙对管仲的“大信”,就没有后来功成名就的管仲;没有齐桓公对鲍叔牙的“大信”,就没有后来齐国的霸业。

其三,在齐鲁文化中,诚信是经济活动之依。

现代经济活动的实践证明,不能纯粹的认为经济活动是一种谋利行为,虽然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益,但经营者只有坚持以诚信为基础的价值导向,才能在经济活动中实现交换双方的双赢。

齐国以商业立国,因此齐人特别重视经营中的诚信。管子强调:“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即只有诚实经营的商人,才能以经商为生;只有诚实的工匠,才能以为别人做工为生;只有诚实务农的农夫,才能以务农为生;只有诚信为官的士人,才能在朝中做官。

荀子推崇“良贾”,言:“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如果商人诚实不欺诈,那么国家的需求就能得到供给。荀子认为诚信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应遵守的根本,它既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人际交往中君子的基本准则。反之,“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这是小人的行为。

鲁国虽然以农业立国,但鲁人对诚信经营也极为重视。《孔子家语·相鲁》有云:“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孔子不仅从理论上倡导诚信,而且在实践中亲力亲为。春秋晚期,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后来又不断晋升。孔子在任期间,教化民众,发展农耕,百姓生活富足,孔子还特别重视市场秩序的规范和产品质量的监督。据《孔子家语·相鲁》记载,曾有一个贩羊人名为沈犹氏,“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他常常用带有盐水的草喂羊,而后羊大量饮水体重飙升,他再趁机在市场上出售,把自己低价买来的瘦羊以高价卖出,但羊被买回没几天就死了,此事使买羊人大受损失,孔子便带着子路和子贡揭穿了沈犹氏的骗局,恢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由上可知,齐鲁文化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诚信思想资源,除以上所言,在齐鲁文化中,诚信还是治国安邦之道,特别是在齐文化中,管子从治理国家的高度提出,只有坚持诚信,才能整合人心,才能强大国家。这些宝贵资源都为讲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将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这门课的教学,必将让这门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让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中获得深刻的教益。

2 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启迪作用

把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深刻地启迪大学生:要想提升个人修养,就必须诚实守信。虽然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不同,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如齐鲁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治国、平天下对我们来说很难做到,至少修身、齐家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的。无论我们多么平凡,也不应该放弃“修身”,即个人修养。而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就是诚实守信。从诚实守信开始,做如毛泽东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诚如斯,即使我们一生不能做出惊天伟业,也可以死而无憾。

把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深刻地启迪大学生:要想搞好人际交往,就必须诚实守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说,人在社会中生活,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既然如此,每个人都要和其他人发生联系,都要进行人际交往。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怎样才能搞好人际关系,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正如孔子所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即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从容不迫地行走于江湖。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搞好人际关系,并不是平常所说的拉关系、走后门,而是指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与他人发生的联系。有了诚信的纽带,这种联系必然是牢固的、持久的、互利的。

把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课,可以深刻地启迪大学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诚实守信。如前文所述,在齐鲁文化中,诚信是经济活动之依、是治国安邦之道。古已有之,而今亦然。每个人都不甘平淡,都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无论是想畅游商海,还是想弄潮官场,都必须筑牢诚信之基。如果想畅游商海,就必须对消费者诚信、对关系客户诚信;如果想弄潮官场,就必须对上下级诚信、对服务对象诚信。甚至于,必须对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诚信。只有这样,才能于内无愧于良心,于外无愧于他人、社会、国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功立业,并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没有诚信之心、敬畏之心,只想投机钻营,即使能得一时,也不可能得长远,甚而至于走投无路、身败名裂。

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把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资源充分融入其中,就可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进而化课堂认知为现实行动。也必将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从沉闷的说教中焕发出来,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

3 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多元路径

要把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先行学习。如上所述,齐鲁文化中蕴含大量关于诚信的思想和实例,堪称一座诚信教育的宝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无形的宝库与当代人渐行渐远,不僅大学生对宝库中的内容知之甚少,就连一些任课教师对此也知之无多。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先行一步,认真研究、努力发掘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让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首先武装自己,然后再带着这些宝贵资源进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

要把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善于创新。党和国家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尽管齐鲁文化中包含丰富的诚信资源,但毕竟时过境迁,如果我们一味照搬照抄古人的做法,就会陷入泥古的境地。比如,传统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认为只要做到这“五常”就是一个完人。但在今天,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大大拓展,除了“五常”之外,还要做到民主、文明、平等、法制等,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一个完善的人。因此,对于齐鲁文化中的诚信资源,教师要对其进行转化创新,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人的要求。

要把齐鲁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绝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一门践行课。诚信也绝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行动。也只有把诚信理念转化成每个人切切实实的行动,才能真正化腐朽为神奇,建成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在齐鲁文化中,有许许多多诚实守信的人物,也有许许多多诚实守信的事例。这些人物和事例,都是当代大学生诚实守信实践的典范。教师应该通过课上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课下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了解齐鲁文化中诚实守信的人物和事例的基础上,以先贤为师,躬身实践,从小事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并以自己的诚实守信影响他人,努力倡导人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为建设诚信社会、诚信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融入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新探索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消防和应急救援英雄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和意义
传统文化融入党校教育的路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