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路径研究
2023-02-17程颖
程颖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合肥这座千年古城在城市形象上面临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日益趋同,原因在于作为城市文化根脉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致使城市丧失了其独特文化属性。在地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当代性”连接、转化是研究重点,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合肥传统文化的现状、当代性“活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借鉴经验、总结教训,进而从宏观角度为合肥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路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性;活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04
0 引言
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城市独特的历史与传统是其具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而于城市、地域传统文化则是其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保持其独特性格的基因密码,“是激励一个城市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独具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城市独特魅力的源头活水。舒乙先生早在2004年政协会议上就说过“一个城市最后取胜的武器并非是经济,而是只属于你一家的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大意义,并为其“代言”,对传统文化如何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做出了重要指示,“传统文化必须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服务,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又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之下从事社会实践。”基于此,笔者以合肥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不仅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有助于重构合肥的城市文化、精神与品格。
2012年即有学者进行“合肥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不多。对合肥传统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合肥某一特色传统文化形态的当代性保护,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合肥具典型特征的传统文化形态的现代性传承进行了探讨,为文章的撰写提供了参考;然而,从宏观角度对合肥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出当代“活化”建议、策略的研究则较少。
合肥自古便为“淮右首郡,吴楚要冲”,因东淝河与南淝河的交汇而得名,毛主席对合肥的评价是“合肥不错,为皖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也评价“合肥是个养人的地方”。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致使众多拥有千年文明的古城,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出现困境,其中也包括合肥。传统文化与当代都市生活的连接出现了断裂,作为文化根脉的在地文化并未与当代的人、物、空间产生紧密联系,致使合肥这座千年古城在城市形象上特征不明,与国内其他城市日益趋同。实现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人、城、文化的有机连接,才是有效保护、传承合肥传统文化并使之“活化”的当代路径。
1 合肥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梳理
1.1 合肥传统文化概况
合肥传统文化的概念:特指具合肥本土特色,在地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特定风俗、审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民居、方言、信仰等。合肥传统文化种类丰富,有与中华文化有同构一体性的一面;也有具合肥本土特色异质性的一面,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
一是物质形态:包括重要历史遗迹、古遗址、古民居、古建筑、古墓葬等,如逍遥津、李鸿章故居、三河古镇、包公墓、赤澜桥、张自忠故居、刘铭传故居、六家畈、柘皋古镇等。
二是非物质形态:包括传统习俗、乐舞戏剧、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学等。“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巢湖文化在合肥融合,基本上形成了巢湖古文化、古庐州三国文化、包公清廉文化、淮军文化、红色爱国主义文化等相对集中的文化现象”;合肥话、火笔画、烙画葫芦、纸笺加工工艺、吴山铁字;庐剧、庐州大鼓、门歌;巢湖民歌、合肥传统小吃:刘鸿盛、庐州烤鸭、四大名点等。
1.2 合肥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状调查
笔者走访了合肥相关文化保护、传承机构,如合肥市文化馆、徽州书局、安徽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等,全面了解合肥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状。
合肥市文化馆:合肥市文化馆隶属于市文广局,对传统文化遗产采取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多元化传承举措。
(1)保护:每年定期举办非遗技艺大赛、非遗文博会、暑期举办公益性质的非遗培训班、每年六月的文化遗产日;非遗活动进商场、社区;对非遗传承人的经费支持,国家级传承人每年30000元/年,省级文化传承人7000元/年。
(2)发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小学为主,让非遗传承课堂成为常态,力图构建了一套从小学-大学的全方位、有次第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将传统文化与文创产业相结合,如高定品牌“徽帮裁缝”、庐州剪纸融入日用品,如手提包的设计中;庐州木雕融入博古架、梳子、镜子的设计中;内画应用于首饰盒的设计中;疫情期间,合肥市文化馆开展了“云展厅”活动,通过云直播的方式传播合肥非遗文化;这些举措对合肥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3)徽州书局:2018年2月13日对外营业,是合肥民营书店育才书店的总部,其创始人王仕奇老先生有着浓厚的徽州文化情怀,为全国首家以徽州文化为主题的书店,书店以“传播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传播美好安徽形象为目标,力求创建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全民阅读新模式”。
(4)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作为安徽省政府批准的省内第一家以弘扬徽文化、徽学、徽商精神的民办博物馆,自2007年5月1日运营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曾获‘合肥首届十佳最有氛围读书场所、中国建筑协会科普基地、‘全国优秀非国有博物馆‘全国非国有博物馆管理运行示范单位的称号”,馆藏石雕、楹联、匾额、徽州三雕等文物近6万件。2019年底由于受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源泉博物馆由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科学院路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原址整体搬迁,2021年迁至合肥市金寨路与十五里河交口的合柴1972文创园区内,与占地50亩,建筑面积8000平米的原馆相较,不可同日而语。由于场地的限制,原馆中大量珍贵藏品面临无处存放的困境;加之疫情、地理位置、有偿参观等现实问题,造成观者寥寥。
2 合肥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问题的分析
2.1 困境分析
结合对合肥市文化馆、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的走访,总结了合肥市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面临的困境。
(1)合肥传统文化教育与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粘性有待增强: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融合较为紧密,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通过小手拉大手,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与初中、高中及高等教育,融合度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初、高中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难以兼顾传统文化教学,学生也难有空余时间参与、学习传统文化;而高校学生群体对合肥传统文化的认知是缺失的,与现有问卷调查结果相符。高校在合肥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面较为滞后;“00后”的高校学生群体,出生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个性鲜明、喜创意、萌系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要求较高,过于传统、单一的表达方式也是阻碍合肥传统文化在该群体传播的另一原因;该人群获知合肥传统文化的渠道多为网络,唯有通过文创、周边产品的研发,将文创时尚化、特色化、当代化,才是将这部分人群从线上吸引至线下的重要手段。
(2)民营博物馆经营理念固化,举步维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都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民办博物馆虽为非营利组织,但是并非不可盈利,不能参与商业行为。新时期,作为一家合肥老字号民俗博物馆,其创始人仍固守博物馆的传统定位,以单一门票作为主盈利手段,造成营销渠道单一,经营困难;由于资金压力,博物馆的品牌宣传、主题性文创及周边产品的开发缺失,致使受众面较窄。
2.2 经验分析
书店整体设计风格、功能布局、配套材料的使用上将“徽派建筑实体与符号构成手法相融合”,用传统语言表达现代故事。入口处门楼是对徽派传统宗祠古建筑风格的直接挪用,在空间布局上沿用了徽派建筑的高宅、深井、大厅,在室内装饰上采用了青砖、青瓦、翘角、花窗、木雕等徽派建筑语言;以色彩营造氛围。书店整体色调为暗赭石、熟褐色,暖黄色的点光源统一了整体空间氛围,不同色调的地面、书架、光源区分出不同阅读空间,如儿童阅读区的地面采用的是明亮的淡黄色,书架等室内陈设采用的是白色和淡灰色调,营造活泼、愉悦、轻松的氛围;小面积高纯度色彩,如红色的书籍、坐垫、靠枕、窗帘、花窗的运用与大面积低纯度的色彩,如地面、天顶、室内陈设的暗色、木色形成对比,不同明度、纯度色彩的并置,烘托出厚重、宁静、舒适、安全的氛围感和人文气息;以创意性的室内陈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造型简约、现代的新中式风格吊灯、装置的混搭;创意绿植、徽州主题摄影作品,让空间变得灵动、活泼、充满时代气息;后现代工业风的融入,儿童阅读区顶面保持原有裸露的金属构件和水电管道,以工业风营造暗夜星空的效果,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3 合肥传统文化当代“活化”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文物、遗产、文字都活起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可运用生产、生活、艺术、旅游活化等多文化的再造升级与转化利用”。
3.1 宣传活化
扩大数字新媒体交互技术对合肥传统文化的宣传及推广作用:数字化时代下,合肥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形式上需要更具时代性,因以“互联网+”为契机,将合肥地方传统文化与移动端应用相结合,制作各类传统文化类APP,将传播途径由线性、静态的被动传播转变为循环、交互、动态的主动传播,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合肥传统文化魅力。
3.2 生活活化
以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合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复兴与活化”:“复兴”的意义即用现代化的新创意、新材料、新技术去表现合肥传统文化,或是通过合肥传统地域文化去表现“新时代、新合肥”的氛围,重新赋予传统文化意义或使用场景,利用好传统文化,让其重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有用和有意义的文化。通过创意性思维和理念的运用,提取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符号、语言,在设计中灵活应用,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合肥传统文化巧妙融合,构筑既传统又现代、既全球又地域、既东方又西方的当代合肥传统文化“活化”之路。
3.3 旅游活化
针对不同特征的文化形态,传统、古色文化,如包公文化、三国文化、巢湖文化,如和县猿人、银屏智人、巢湖古战场等,徽州文化,合肥刘园古徽州文化园、三河古镇等;红色文化,如合肥蜀山烈士陵园、渡江战役纪念馆、孙仲德纪念馆,庐江、汤池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巢湖的李克农、张治中、冯玉祥故居等,分类施策以实现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的文旅融合之路。
3.4 教育活化
将合肥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充分融合,将其贯穿在国民教育始终,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生态体系,使其可持续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全面建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方位的合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强化高等教育中的合肥传统文化教学。2014-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多次提出要将中华传统文化分学段、有序融入学校教育中,足见各级各类学校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傳承过程中肩负的重要使命”。
3.5 艺术活化
文艺作品、文化生活的融入。把合肥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与艺术价值和时代特点、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挖掘和提炼合肥历史文化价值,在公共空间如广场雕塑、公园中呈现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元素;在城市建设中,注意把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文化有机融合,延续城市文脉,让本地居民产生文化归属感。
3.6 角色活化
转变博物固有形象,跨界融合,让博物馆成为社区与传统文化沟通的中介。延展博物馆空间固有边界的情境和方式,将博物馆变成社区与合肥传统文化的连接点,在博物馆场域融入美食、学习、休闲、娱乐、社交等多种功能,利用味觉、触觉与公众对话,跨界融合,让博物馆的美食与博物馆中的传统文化展览、藏品联动起来,借助餐品媒介实现博物馆在合肥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功能,传递博物馆文化信息;国家对于民营博物馆可给予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助其脱困,这也有益于博物馆业的多元发展,并为广大市民提供不一样的精神食粮。
4 结语
构筑一条具合肥本土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协同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当代保护、传承“活化”之路,是传统与现实产生连接的重要途径。用现代语言说传统故事,或用传统形式重塑当代精神,深挖合肥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以创意的方式融入当代商业、服务业,和地方政府、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营理念中, 推动地方经济的提速升级,以實现2025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4153.
[2]潮白.南方日报:不是说“原址保留”李万春故居吗?[EB/OL].(2014-12-12)[2022-07-10].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12/c78779-24339481.html.
[3]郑玉丽.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J].今古文创,2022,(04):105107.
[4]创新合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略[EB/OL].(2019-11-21)[2022-07-10].http://www.hf365.com/2019/1121/1258092.shtml[2019-11-21].
[5]合肥市育才书店.国内首家徽文化主题的徽派风格书店“徽州书局”惊艳亮相合肥[EB/OL].(2018-2-12)[2022-07-10].https://www.sohu.com/a/222372482_99899992.
[6]收藏界.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EB/OL].(2016-05-09)[2022-07-10].http://www.cangworld.com/mjbwg/bwg/20160509/19572.html.
[7]蔺梦华 我国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的三馆合作研究综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09):105107.
[8]吴必虎,王梦婷.遗产活化、原址价值与呈现方式[J].旅游学刊,2018,33(09):35.
[9]李宏岩.传统手工技艺研究的理论综述[J].民间文化论坛,2012,(02):5964.
[10]李桂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路径研究——以长春大学为例[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0,(0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