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及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2023-02-17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24
马 昽(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装配式建筑与普通建筑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构件生产与建筑施工方面[1]。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工业制造,通过将预制加工好的构件,通过吊装运输至施工现场,并进行拼装,进而生成的具有使用功能的新型建筑[2]。装配式建筑对于作业环境与设计施工速度的要求较高,由于工程量庞大,传统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此,本文引入BIM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法,并对其应用效果做出了全面分析。
1 装配式建筑设计及施工管理
1.1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流程
传统的装配式建筑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设计流程相对来说合理性与科学性较差。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本文引入BIM技术,将其应用到工程设计阶段,完善传统建筑设计的不足。
本文认为,在设计装配式建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参建方的实际情况与受限因素,依据装配式建筑工程协同设计的原则,优化其设计流程。本文提出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装配式建筑工程整体建设中,包括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方、构件生产方、构件运输方与施工方等4个不同的参建方。每个参建方的受限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综合考量。
图1 装配式建筑设计流程
首先,明确业主的设计要求,基于业主的设计要求,对整体建筑方案进行设计与制定,设计完毕后,业主进行审核,若业主认为设计方案中仍然存在缺陷,对方案不满意,则设计人员应当针对业主要求,进行修改与调整,直至业主满意为止;若业主对设计方案满意,则利用BIM技术,创建装配式建筑初步设计模型[3]。在模型中添加其他三个参建方的受限因素,而后,进一步深化上述设计方案。深化后再次对方案进行审核,不满意则返回修改,满意则利用BIM技术,创建方案深化设计模型[4]。此次,在模型中添加其他三个参建方的施工工艺需求,而后,获取到最终的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方案,交由业主审核最终的设计方案,若不满意则返回修改,若满意,则生成并输出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模型,完成整体设计流程[5]。
预制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质量与效率对整个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影响[6]。因此,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质量,本文在上述工艺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对预制构件的生产流程做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设计。首先,在预制构件投入大规模生产之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与设计理念,明确预制构件的设计核心,设计与建筑工程匹配度较高的构件[7];另一方面,构件设计人员与生产人员之间应当加强交流沟通,保证设计思想与核心传达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在此基础上,利用BIM技术的信息化与可视化功能,对预制构件整个生产阶段的流程加以设计。首先,明确各个单体工程的建设要点,依据构件生产的标准规范,初步对预制构件的参数做出设定[8]。在此基础上,结合预制构件初步设计结果,利用BIM技术,构建构件的三维信息化模型。通过三维信息化模型的迭代训练与运行,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示构件生产所需的数据,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高构件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生产人员数据提取与数据交换的准确率大幅度提升,能够深入了解设计人员的理念与意图。在此基础上,引入RFID射频技术,将其与BIM三维信息化模型相结合,多维度存储预制构件的各项参数化信息,包括构件的几何尺寸、构件加工数量、加工工艺要求、构件加工材料种类等,为构件加工厂提供更加精确的预制构件加工信息。
综上,为装配式建筑整体设计流程与构件预制加工的整体流程,为后续的施工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
1.2 建立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平台
在上述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流程设计完毕后,接下来,根据装配式建筑的实际建设与建设需求,建立协同管理平台。
首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装配式建筑各个参建方对协同管理平台的需求,对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做出全方位的分析,保证平台建立的逻辑性与合理性。由于建筑整体建设规模庞大,各个参建方层级关系管控难度较高,任一层级关系管控不当,均可能会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进而延长施工工期。因此,本文综合考虑各项管控因素,建立了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平台,其结构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本文建立的协同管理平台包括移动端与Web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进行协同管理。首先,对预制构件的仓储与物流进行集中管理;其次,根据上述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模型,统一协调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专业、水电设计专业、暖通设计专业等多个专业的图纸,建立Revit模型,有效地避免各个专业施工中出现设计冲突问题。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功能与协调系统,对装配式建筑设计协同、设计出图及深化加工图、加工计划、吊装计划等工作进行集中协调管控,提高协同管理的水平与效率。
图2 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平台结构
1.3 施工阶段管理
基于上述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平台建立完毕后,接下来,采用相应的管理手段,对工程施工阶段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
在施工阶段管理中,主要管理目标为预制构件的组装质量与效率,对整体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具有直接影响。由于整个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全生命周期的特点,在施工阶段管理中,各个施工环节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共享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利用BIM技术,负责整个施工阶段的信息传递。
首先,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从预制构件库中,根据施工进度要求,调用预制构件,并对构件的运输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现场的秩序;其次,将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信息输入到BIM施工模型中,提高各项施工信息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管理,通过模拟建筑整体施工进程,获取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施工安排。
在此基础上,将BIM施工模型与上述建立的协同管理平台相结合,使生产构件与施工构件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提高构件调用的效率。并在构件中植入RFID电子标签,方便施工阶段的构件追踪,实时反馈预制构件在施工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保证装配式建筑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
2 应用分析
综合上述内容,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研究的可行性与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如下文所示的应用分析。
2.1 工程概况
选取某地区S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作为本次研究的目标,该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庞大,总共包括6栋高层建筑,其对应的建筑面积分别为:C-1#楼建筑面积为28461m2、C-2#楼建筑面积为20134m2、C-3#楼建筑面积为16428m2、C-4#楼建筑面积为50269m2、C-5#楼建筑面积为38541m2、C-6#楼建筑面积为47967m2。S建筑工程项目位于该地区的经济开发区域,周边交通环境、商业服务、餐饮服务与商务办公条件良好。该建筑工程项目在地上建筑3层以上,均使用PC结构,工程单体的建筑预制率均达到了50%以上。本文对S建筑工程各个高层建筑的工程概况做出了全方位的分析,得出了如表1所示的概况信息。
表1 S建筑工程各高层建筑信息概况
根据表1的高层建筑工程概况,获取该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将本文提出的论述应用到该装配式建筑工程中。
2.2 结果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验证上述提出的论述可行性与应用效果,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上述本文提出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及施工管理方法,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利用BIM技术的模拟功能,全方位地模拟S装配式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施工进程,并统计6栋高层建筑施工所需的工期,对比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各高层建筑施工工期对比
从图3的工期对比结果能够看出,在利用本文提出的设计及施工管理方法后,S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各栋高层建筑的施工工期明显小于传统方法,施工进度较快,可行性较高。在此基础上,采用MATLAB分析软件,统计施工中预制构件建造的费用总额,并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种方法预制构件建造费用对比
根据表2的预制构件建造费用对比结果可知,本文提出的设计及施工管理方法,其各项预制构件建造费用总额均小于传统方法,总体经济效益较高。
3 结语
(1)根据图3的施工工期对比结果可知,通过提出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及施工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缩短建筑整体施工工期,保证施工进度。
(2)根据表2的预制构件建造费用对比结果可知,在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设计与管理后,各个预制构件建造费用明显小于传统方法,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建造费用,全面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