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评视域下《伤寒论》英译本海外读者接受研究

2023-02-17张星星叶青李晓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英译本书评典籍

张星星,叶青,李晓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策的提出,加强中国图书的国际传播成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典籍的翻译和海外传播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在西方文化广泛传播的当下,中国译者的典籍英译作品在海外的发行和影响不尽如人意。

目前国内中医药英译典籍海外传播研究主要围绕英译典籍的传播效果和困境,殷丽[1]从海外图书馆馆藏情况、异域同行专家书评及海外购书网站读者评论3个方面调查译本接受情况,结果表明“大中华文库”《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海外接受度不容乐观。汪田田等[2]考察了“大中华文库”《本草纲目选》英译本的传播效果,指出虽然“大中华文库”将受众定位为所有渴望了解中医文化的大众读者,但依然无法准确捕捉西方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兴趣。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国际大背景下,唐东旭等[3]发现《肘后备急方》仍无完整的英译本,典籍翻译难度和译者水平成为核心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英译本的海外传播效果对改善中医药典籍传播现状,提高典籍译本质量,实现海外出版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临床经典,被誉为众法之宗,众方之祖,全书共112个处方,临床应用广泛,是传承中医学的必读典籍。《伤寒论》目前存有7本全译本,也有诸多的编译本[4],成为海外读者了解和学习中医学的主要书籍,是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从读者书评的角度,对《伤寒论》英译本的海外读者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聚焦读者对中医药英译典籍的需求和期待,以期为提升中医药英译典籍的国际传播效果提供参考。

1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读者书评研究

读者书评是读者在阅读完成后,对图书产品的观点、看法和评价,既包括对内容的评判,也包括对形式的反馈和价值的分析。读者书评是重要的营销信息,具有口碑效应,而国际译评更是主导欧美文化语境中与阅读翻译作品相关的舆论,影响目标读者的阅读选择、阐释策略及价值判断[5]。

译本的读者接受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传播行为,是读者、译者、出版社和销售平台等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设计、合作、组织及配置的结果,从而最终达成分享知识、提升文化、获取有用信息等目的。作为传播学“受众中心论”代表人物,伊莱休·卡兹1974年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指出,媒介传播行为是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需求满足的一系列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模式[6],具体包括:①人们受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为满足某种需求接触传媒;②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首先基于有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其次基于各自对媒介的印象或评价;③受众各取所需,选择喜爱的媒介和内容使用;④接触、使用媒介的结果是需求满足或未满足;⑤无论满足与否,受众都会根据接触经验和使用结果修正其原有的对媒介的印象,受众评价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其对媒介的期待,并影响以后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行为。

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广泛用于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研究[7-8],主要探究特定媒介使用者的动机与特点。在书籍读者接受和传播效果研究中,学者们通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创作编辑、出版宣传和读者反馈等多个环节,分析读者对书籍的接受度和其传播机制的反馈[9-11],为我们分析和把握海外读者对《伤寒论》英译典籍的接受和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

2 《伤寒论》的英译与传播概况

《伤寒论》英译本的海外购得情况直接影响读者接受和传播效果。截至2022年1月1日,美国好读网与亚马逊网可购得的《伤寒论》译本中,共有35本英文译本,包括6本全译本和29本编译本。其中可购得的全译本包括: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罗希文的全译本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Shanghan Lun),1986年由新世界出版社推出,该译本由李约瑟先生(J.Needharm)作序,以《伤寒论语释》为底本,并于2007年入选“大中华文库”[12];②1998年Craig Mitchell、冯晔和Nigel Wiseman的合译本Shang Han Lun: On Cold Damage, Translation &Commentaries,以李培生的《伤寒论》为底本,将宋本《伤寒论》作为附录,经标登出版社出版[13]。③1999年Craig Mitchell、冯晔和Nigel Wiseman 再版Shang Han Lun: On Cold Damage, Translation &Commentaries,但该译本只能在好读网进行阅读,在亚马逊网已无法购得[14]。④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推出全译本Introduction to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该书译者黄海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以国内中医学专业教材为底本[15]。⑤2009年,中医学者杨洁德与Robin Marchment 的全译本Shang Han Lun Explained: A Guided Tour of Ancient Classic Text问世,以明代赵开美翻刻的《伤寒论》为底本,由丘吉尔利文斯通出版社发行[16]。⑥2016年,美国俄勒冈东方药学院教授刘国辉的Discussion of Cold Damage(Shang Han Lun): Commentar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由英国Singing Dragon 出版社出版,在宋本的基础上参考陈亦人主编的《伤寒论译释》(198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伤寒论》教材(1993年)及伤寒论大家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1991年)[17]。以上《伤寒论》全译本的英译者为国内外著名中医学者或海外汉学家,主要由国内外大学出版社或享有盛誉的商业出版社出版。

除全译本外,海外市场还有较多的《伤寒论》编译本,其中知名的编译本包括:①2015年刘国辉的编译本Foundations of Theory for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Shang Han Lun and Contemporary Medical Texts,基于30多年的医学临床实践和对《伤寒论》的研究,从理论知识角度论述了历来中医学者对《伤寒论》的阐述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8]。②2018年,美国波特兰针灸医生Jonathan Schell 的编译本Commentary On the Discussion of Cold Damage with Annotations,以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底本,由The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发行,是世界范围内首个“成注本”全译本[19]。

学术界对以上英译本的海外传播展开了讨论,指出不同译者在《伤寒论》英译中既注重中医学信息的传递,又考虑中医语言受文、史、哲的影响,并逐步使中医文化的传播更加准确和深远[20]。《伤寒论》英译经历了由介绍中医药基础知识转变为突出《伤寒论》医学实践价值及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过程[21],因此《伤寒论》的英译历程就是一部中医药传播史,译本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易于西方学习者理解和接受。

3 《伤寒论》英译本海外读者书评分析

根据书评的性质及读者的接受能力,读者通常分为专家读者和大众读者[22],专家读者多为学科领域的专业学者,对书籍内容的学术性和语言的严谨性要求较高,书评发布在学术报纸和期刊上,提高了读者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大众读者多为书籍的购买者,对书籍的可读性要求更高,网络大众读者书评具有匿名性和广泛性,体现读者的多元认知需求,书评观点直接影响其他读者的购买意愿和阅读兴趣。在大众读者书评中不乏有专业修养、鉴赏能力的读者经过仔细比较、认真思考后写下的文字[23]。本文根据读者类型和书评媒介,将《伤寒论》译本的读者书评分为专家书评和大众书评2类。

3.1 书评语料的来源与收集

本研究专家书评语料选自谷歌学术以及Sci-Hub,谷歌学术为学术搜索引擎,Sci-Hub可帮助科研人员下载文献全文。大众书评语料选自亚马逊网(www.amazon.com)和好读网(www.goodreads.com),亚马逊是全球网络书店,有较为完善的读者评论体系,好读网被誉为“英文豆瓣”,是目前较流行的在线读书社区。以上书评的数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外读者对书籍的接受程度[24]。

专家书评和大众书评获取截止时间为2022年1月1日,除了搜索现存6本《伤寒论》全译本书评外,还分别以“Shang Han Lun”“On Cold Damage”“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等关键词在谷歌学术筛选专家书评,并在Sci-Hub获取书评全文,共计5条。以相同检索词在亚马逊网和好读网搜索《伤寒论》相关编译本,通过人工剔除无关书籍,共搜索到35本《伤寒论》英译书籍,其中12本有读者书评。

3.2 专家书评分析

撰写《伤寒论》英译本书评的学者具有一定的海外影响力,包括西方翻译研究专家、海外医学研究者、科技史专家等,发表书评的刊物多为医学领域权威期刊。这些专家读者不但阅读过中医药书籍,还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流派偏好,较为重视中医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专家书评关注《伤寒论》译文的学术价值,包括底本的选择、注释的全面性和翻译的准确性,以及译者身份的专业性。

基于前人研究,可查询的最早书评是1995年《美国草药协会季刊》刊登创始人M.Tierra对许鸿源等人的译本Shang Han Lun: The Great Classic of Chinese Medicine的评价;其次是澳大利亚传统医学学会成员P.Robertshawe 2011年在《澳大利亚传统医学学会杂志》上表达对杨洁德等人的译本Shang Han Lun Explained: A Guided Tour of Ancient Classic Text的赞扬,称该译本结合临床应用,专业实践性强;2016年,美国中医专家P.Garrison 发表在《中国医学杂志》的书评,对刘国辉译本Discussion of Cold Damage(Shang Han Lun): Commentar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中的翻译注释赞不绝口[25]。

2001年,英国中医史学家Vivienne Lo 对Craig Mitchell、冯晔和Nigel Wiseman 合著的全译本Shang Han Lun: On Cold Damage, Translation &Commentaries进行了详细评议,指出此译本专业价值高,既介绍了底本选择,也提供了现代中文注释,并对译者身份进行肯定。译者之一Craig Mitchell为美国中医毕业生,他的老师冯晔是中国台湾长庚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国台湾长庚大学中医学院教授Nigel Wiseman是研究中医文化交流的海外汉学家,具备专业的中医知识和翻译水平。同时Vivienne Lo也指出书中的不足之处,如引用格式混乱、缺乏“经方”的历史背景介绍,期待补充“经方”发展史[26]。

2019年,美国中医专家Sharon Weizenbaum 在《中国医学杂志》撰文评价Craig Mitchell、冯晔和Nigel Wiseman 合著的全译本,认为翻译语言可读性强、附有中文,让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汉字的丰富语义,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同时他赞誉Jonathan Schell的编译本Commentary On the Discussion of Cold Damage with Annotations,指出该译本在“经方”爱好者的图书馆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同时指出该译本全面注释的优势[27]。2018年是“经方”翻译的分水岭,新的《伤寒论》编译本相继出版,为中医药典籍的海外出版和发行拓展了空间。

3.3 大众书评分析

大众书评也是衡量作品海外接受情况的重要参照。目前共收集读者书评57条(亚马逊网52条、好读网5条)。评论时间跨越16年,最早的书评出现于2004年7月21日,评论书籍为1998年Craig Mitchell、冯晔和Nigel Wiseman合著的全译本,该译本也是读者书评最多的译本。最近一次书评为2020年7月28日,评论书籍为2015年Jonathan Schell编译本。近5年呈现编译本增多的趋势,仅2015年,就出现了Jonathan Schell的注释版本和刘国辉的临床案例编译。总体而言,全译本的读者书评数量多于编译本(见表1)。

表1 亚马逊网与好读网享有读者书评的《伤寒论》英译本信息

《伤寒论》英译本的大众读者包括寻医问药的患者和偶然阅读该书的兴趣读者,他们往往更在意译本语言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通过对书评语料的梳理,研究者发现,除去因字数较少无法判断读者身份的评论,读者身份包括理论学习者36人、临床实践者2人、出版者1人、译者1人及患者3人。

读者是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目的是否得到满足决定了其对译本的评价。2004年以来,亚马逊网和好读网的读者书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阅读后的需求满足情况。根据读者整体评价,读者需求满足状况可分为满足(42条,74%)、部分满足(11条,19%)和不满足(4条,7%)。大部分读者的需求在阅读《伤寒论》译本后得到一定满足。与专家书评相比,除了对译本翻译质量和译者身份的关注外,大众读者还对图书的排版设计和物流服务提出了要求,对中医药典籍英译本的出版发行十分期待。

亚马逊网和好读网的大众书评关于译本翻译需求的表述最多,翻译的质量、相关典籍的引用、译本语言的可读性及学术性是读者需求的重点。在书评中,正面评价出现18条,集中在译本翻译的学术性、对汉语模糊性的保留、翻译语言的流畅性、英汉计量单位的转化等方面。负面评价直接反映了读者对译文翻译质量的诉求,8条负面评价主要批评语言阅读理解困难、缺乏经典引用、漏译等问题。从读者书评反馈可见,海外读者对于《伤寒论》译本的翻译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并以西方学术传统和规范的视角期待科技典籍的翻译,希望译者能从多角度客观讨论和阐述原著条文,采用深度翻译的策略,为海外读者读懂和研究《伤寒论》译本提供语言保障。

亚马逊网和好读网大众书评中也出现了对译者身份的评价,正面评价有8条,受到读者好评最多的是Craig Mitchell、冯晔和Nigel Wiseman,他们中既有医学专业出身、长期从事海外中医药临床实践或教学工作的华裔学者,也有西方针灸师、通晓中英语言与文化的汉学家。大众对于专业学者和汉学家合作译本的偏爱,体现了大众对译文专业性和语言可读性的双重需求。大众书评关于译者身份的负面评价3条,集中在对文本阐释不足,如译者杨洁德为医学专业出身,读者期待其能结合实践经验,在译本中提供更多临床方面的解读。

亚马逊网和好读网的书评中关于书籍排版设计的评论相对较少,正面评价4条,集中于译本的索引及框架内容的编排;负面评价3条,集中于印刷错误及索引行的缺失,不合理的译本排版对读者的理论知识学习造成了困难。在大众书评中,销售服务方面的正面评价5条,包括亚马逊网销售服务佳、书本包装精美和价格实惠;负面评价5条,主要表达对价格贵、物流慢,及无法购得书籍的诉求。

4 提升中医药典籍英译传播效果的建议

通过对《伤寒论》英译本读者书评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海外专家和大众读者对于《伤寒论》英译书籍整体呈较为积极的评价,专家书评主要体现在对译者身份和译本学术价值的关注,而大众书评则体现了包括对书籍的外部形态、内容结构、译者水平、价格比较等多元需求。为评估书籍质量和市场反应、把握读者喜好、发现潜在诉求、改进后续中医药典籍的海外出版发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4.1 提高翻译质量,兼顾可读性、准确性、学术性

抓好译文的翻译质量,确保译本语言的可读性、准确性和学术性是提升中医药典籍海外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在进行《伤寒论》翻译工作中,成功的译者通过恰当地运用注释、序言、脚注、尾注、文内解释和文外说明等,把文本翻译置于丰富的文化语境中,降低汉语的模糊性对读者理解的困难。同时,译者通过资料文献的收集、甄别、鉴赏等方式,启发读者思考、对比和判断,进而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原著的写作目的,为读者深入研究典籍文本打下基础。为了提高中医药典籍的翻译质量,需要加强中国译者与海外译者的合作、专业学者和语言学家的合作,可以邀请海外本土知名评论人或知名学者进行导读,使译本既能准确传递中医药典籍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又能兼顾英语读者的阅读和语言习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更好地契合海外读者的阅读期待。

4.2 细化市场需求,明确译本定位,推出不同类型译本

海外读者对于中医药典籍英译本的需求呈多元化,既有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需求,也有医学史研究的兴趣,但中医药典籍专业性强、阅读难度大,图书策划需要分析读者阶段性和规律性的阅读特征,选择不同的译者,侧重不同内容的翻译,采用不同的翻译风格,出版适合学术型读者的注释本、普通受众的简明通俗本及低龄读者的漫画解说本等不同类型译本,允许海外读者根据具体需求选择译本,进一步拓展中医药典籍的海外读者群体,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4.3 优化排版和装帧设计,尊重和照顾海外读者的阅读和审美情趣

影响读者接受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合理的排版方式也会降低读者的阅读效果和消费体验。虽然中医药典籍有自身传统的结构框架和编排方式,但是从读者出发,优化排版和设计会提高中医药典籍英译本的整体阅读效果,使读者在阅读时视觉上、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感。因此,出版社和译者在确保准确传递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前提下,尽量照顾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的吸引力和愉悦感,促使读者对典籍内容产生阅读兴趣和期待。

4.4 合理定价和增加库存,拓展中医药英译典籍的国际传播渠道

书本市场营销作为传播中的重要一环,涉及服务、物流和价格等,海外营销渠道不畅是制约我国出版物走向世界的主要瓶颈。目前《伤寒论》英译本在亚马逊网和好读网的价格区间为13~225美元,精装版本价格较高。与价格相比,海外中医药典籍英译本匮乏的问题更加严重。虽然《伤寒论》英译本众多,但本研究分析亚马逊网站的销售情况发现,刘国辉的译本库存8本,Craig Mitchell、冯晔和Nigel Wiseman合著的译本库存7本、许鸿源译本1本,其他译本均已无库存,甚至不少读者在网络书评中直接反映无译本可选。网络销售平台中医药典籍英译本的匮乏给中医药国际传播带来了困难。因此,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增加各大销售平台库存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的中医药典籍英译本多面向国内英语学习者出版发行,缺乏有效的市场渠道“走出去”,因此需要国内出版社采取联合出版、版权转让等形式与国外出版社加强合作,协力开拓海外市场。

5 结语

通过《伤寒论》读者书评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海外专家和大众读者,基于对已经出版发行的英译典籍的阅读体验,对中医药典籍英译有着较高的期待,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倾向、审美要求和评判标准,直接影响后续典籍的重译和出版。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翻译质量、相关典籍引用,提高译本语言的可读性及学术性,选择、适应、关照读者,准确地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出版机构要重视读者书评的文化教育和传播价值,推动图书策划和出版水平的提高,密切译者、编辑和读者的联系,推出高质量的译本,提高再版质量,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加快中医药国际传播进程,为人类健康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英译本书评典籍
书评
书评
书评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重读〈石头记〉》书评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