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以“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课程为例
2023-02-17刘晓柳周一纯赵延亭
刘晓柳,周一纯,赵延亭,王 洋
(1.河北经贸大学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行政财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11)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此任务的重要途径。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1]。“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是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包含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应用,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的同时,可完成品德塑造与人格发展。亦有课程思政在“微生物学”“护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应用,成效良好[2-4]。
课程教学需要师生良好配合与互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提升课程的效果是每一个教育人都在努力探寻的问题。BOPPPS教学模式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Douglas Kerr于1978年提出,包含课程导入(Bridge,B)、学习目标(Objective,O)、预评估(Pre-assessment,P)、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P)、后评估(Post-assessment,P)和总结(Summary,S)六个部分[5]。作为一种注重教学互动和反思的闭环反馈课程设计模式,BOPPPS教学模式已被应用于“医学”“药学”“食品”等课程建设,作为课程思政的辅助手段,提升了课程趣味性,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参与度[6-8]。
一、课程框架构建及思政元素挖掘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受众广泛,潜在影响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想载体[9]。“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共34学时,包括6大专题,主要介绍生物技术在食品、农业、环境、材料、医药、能源等行业的应用,恰能将世情、舆情、国情与传统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实现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生搬硬套,而须融于各个教学任务,具体参见表1。
表1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六大专题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生物技术与食品专题中,以味精、葡萄酒等传统食品的生物发酵过程为例,解释“味精致癌”“每天喝一杯葡萄酒有益健康”的科学性,教导学生从科学角度看问题,“不信谣、不传谣”,并将科学的观点传递至亲友,做理智的新时代学子。以生物技术在现代食品检测、有害物质溯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舌尖上的安全”是人民群众的第一安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生物技术与农业专题中,介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阐述粮食安全对国对民的重要性;展示“中国农药之父”沈寅初院士的事迹,让学生充分体会坚韧、担当、探索、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行业创新发展实践中,振兴中华。在生物技术与环境专题中,以化石燃料脱硫技术为出发点,通过科幻片《酸雨》片段向学生展示酸雨的危害,教导学生要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在生物技术与材料专题中,介绍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创伤敷料与3D技术相结合,制备可食性包装材料、人工关节的进展,让学生充分体会科技的神奇之处及科技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兴国、科技安民的远大理性与抱负。在生物技术与医药专题中,紧扣时事热点,阐释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检测、预防及疫苗制备中的生物技术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理性的对待感染,减少焦虑情绪,增加对生命的敬畏;展示我国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所表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和中国力量,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生物技术与能源专题中,以英国石油公司最新能源统计年鉴数据为支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资源能源形势的严峻性,唯有依靠科技的力量才能发掘和创造新型、可再生的能源,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唯有爱护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二、BOPPPS教学模式的应用
BOPPPS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讲究通过案例式教学导入课程目标、前后的考核来促进“有效益”的学习,最终通过总结夯实课程收益。以生物技术与材料专题中“可降解塑料的制备技术”为例,介绍BOPPPS教学模式在“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思政中的应用。首先,在课程引入环节,以5分钟左右的纪录片《白色星球》中的片段让学生对白色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形成较为直观、鲜明的认识,借以传达保护环境、敬畏自然的思想,同时也引出“了解可降解塑料生物制备技术”的课程目标。预评估环节,通过鼓励学生介绍自己能接触到的可降解材料、可降解材料的制备原料和降解时间等,了解学生知识的储备情况,便于后续调整课程难易程度和授课重点。其次,在参与式学习阶段,将教师讲授和学生体验相结合进行案例式教学,利用权威机构数据介绍世界塑料产量及废弃量现状,使学生更加充分的认识塑料的危害以及治理塑料污染的迫切性、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通过讲述PHAs和PLA塑料的特点、来源、制备的基本方法、降解路径等,使学生认识生物技术在制备新型可降解材料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后评估阶段,通过课程知识问答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计入平时成绩考核中,打破分数定天下的常规考核形式。最后,总结课程基本知识,以短片《塑料未来》作为结束语,讲述塑料制品以其便捷、实用、廉价备受关注,已经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其难以自然降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危机也随之而来。生物技术应用于可替代塑料的新型材料的制备,给解决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带来希望。当然,我们也需辩证地看待生物基塑料存在的问题,如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过程不稳定等,明确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再次将爱护自然、积极探索、科技兴国的思想进行强调和升华。
三、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在122位学生中发放问卷,主要围绕对课程框架设计的合理程度、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感知程度、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满意程度及对课程后期建设的意见建议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份数10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4.4%。在“课程框架设计合理程度”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各专题学时分配合理性及课程内容与生活的密切程度的“非常满意”和“满意”选项总数均超过85%,可见课程框架设置较为合理,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程思政教育的感知程度”模块评价中,97.1%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很有必要;其中,最满意的地方在于“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方式”及“贴合生活,有效指导生活实践”两方面,分别占45.1%和44.6%,显示出BOPPPS模式在教学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较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接纳和吸收,另外,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对学生的社会意识、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有较大助益。在“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满意程度”方面,学生较为认可目前所选择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认为视频元素、案例分析、经历分享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课程趣味性,与生活接轨,有效地避免了讲授流于说教、枯燥无味的问题,学生对课程整体满意度达到89.3%。最后,“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学生提出的建议主要包括:避免占据过多课外时间,将课程考核形式与课堂教学形式接轨,制定较为多元化、人性化的考核形式等。
四、改进思路
作为全校开放性通识选修课程,“现代生物技术概论”受众广泛,是课程思政的理想载体。但是,我们仍需注意,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之必修课存在明显差距,在学习中所花费的时间也较少。甚至可以说,除课堂时间外,学生不愿意也没有过多时间用在选修课程中。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外松内紧”,在备课中下足功夫,合理、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还时间于学生,避免占据过多课外时间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学模式的改革还须对应考核形式的改进。BOPPPS教学模式的引用,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实现了较高的学生参与度。在考核形式方面,也应避免考试成绩定天下的局面,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注重课堂表现占比。思想政治考核方面,可开设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或“一页开卷”的半开卷式考试,注重学生自我监督和管理,促进学生意识形态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切实将德育纳入考核,提升思想政治效果。
作为非思想政治专业教师,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学习,关注时事热点,善于挖掘身边思政元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营造探索式学堂,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