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实业家:胸怀家国 兼济天下

2023-02-17马洪萌

党员文摘 2023年2期
关键词:荣毅仁卢作孚陈嘉庚

文/马洪萌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张謇

中国第一个拥有城市规划的近代城市,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所纺织学校、水利学校、水产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测候所。这些第一,都与张謇有关。

张謇终生抱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信念,是我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刚刚高中状元的张謇无比的愤慨和忧虑。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在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他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开始“实业救国”的实践。

“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二字,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利2.6万两白银。此后,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创办了油厂、面粉公司、肥皂厂、纸厂、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构建了一个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一度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并将自己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1903年4月,张謇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民生公司参加战时运输的“民风轮”

卢作孚:“中国船王”的“救国公司”

一张写满字的床单,记录了一位实业家的拳拳救国心。1938年,武汉失守后,为了鼓舞员工紧急调运9万吨战略器材,卢作孚撕下床单,在上面写下“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十几个大字,然后挂于船舱。在卢作孚和船员的努力下,这些战略物资及时入川,完成了“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离”。

卢作孚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都曾作出巨大贡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公司开始逐步垄断长江航运,令国人深感屈辱。

1925年,卢作孚集资创办民生公司,以期“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了打破外国公司的垄断,卢作孚采用“化零为整”的方式,先后合并和收买了大批中外轮船。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

抗日战争爆发后,卢作孚立即向全公司发出号召:“民生公司应当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民生公司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宜昌积压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几乎包括了全中国的航空、兵器及轻重工业的机器设备,亟待撤往大后方。当时还有40天就是枯水期,而可供运输的仅民生公司20余艘轮船和几艘其他公司的轮船,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运送。

面对日本飞机的不断轰炸和节节逼近的日军,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即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

各轮船多装快运、分秒必争,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慰劳考察。在延安,毛泽东请他吃晚饭,桌上只有几碟素菜和一味鸡汤。鸡还是邻居老大娘得知毛泽东有远客,特地送来的。对比当时国民党政府拨出的8万元接待费,陈嘉庚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侨界领袖、民族光辉。

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陈嘉庚领导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任主席。次年10月,他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又一次被推举为主席。陈嘉庚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还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前线供应药品。

1939年,陈嘉庚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嘉庚重返新加坡。毛泽东为其题词“华侨领袖,民族光辉”。

荣毅仁:为中国打开一扇窗

1949年5月28日早上6点,上海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荣毅仁乘车出了家门。汽车驶到南京路路口,他看到解放军战士头戴军帽和衣而卧,一个挨着一个躺在马路上。“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荣毅仁心中顿时产生这样一个信念。正是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站在新政权的一边。回家的路上,他决定让家人留在上海,并叮嘱公司“明天就开工”。

荣毅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亟待发展而资金短缺。引进和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成为当时中国的重要任务。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了荣毅仁、周叔弢、古耕虞等5位老同志,听取他们对经济建设的建议。接受重托的荣毅仁几经考虑,准备借鉴西方经验,办一家信托公司发展经济,并手写了一份报告上报邓小平。

1979年10月,经中央批准,荣毅仁牵头组建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集团前身),担任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在中信集团工作的14年中,荣毅仁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广泛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国内兴办实业,并在海外择机投资,发行债券,诸多业务领域成为国内首创。

作为探路者,荣毅仁不负重托,打造了一个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窗口,真正成为中国最早树立的一个上佳的对外开放形象。

王光英:听您话,跟党走

1955年,时任天津市工商联秘书长的王光英深夜找到一家锦旗商店,请他们赶绣一面锦旗送给毛泽东,上面写“听您话,跟党走”。后来,这几个字发展为“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工商联向党、向社会主义的光荣誓言,也成为王光英一生的写照。

王光英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对国家和人民无比忠诚、公而忘私。

王光英从青年时代就树立了“实业救国”的信念。1943年,他与友人在天津共同创办了近代化学厂,成为靠技术资本创业的工商业者。

改革开放之初,王光英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充分依托自身的商业经验和经营特长,投入改革开放大潮。

1983年,王光英受命南下创建光大实业公司,以贸易起家、实业开路,引进海外资金、技术和设备,用中外合资方式完成了多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

1983至1989年间,光大实业公司累计为内地的轻纺、化工、机电、电子、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的上千家大中型企业引进总值约11亿美元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用中外合资方式完成了广东磨刀门工程、围海造田工程、江门桥工程等大型建设项目,发展内外联系和横向联系,与世界各国、各地区2500多家工商和金融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

王光英执掌的光大实业公司和荣毅仁主持的中信集团,并称中国改革开放的两座“桥头堡”。

猜你喜欢

荣毅仁卢作孚陈嘉庚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重读卢作孚
荣毅仁与几代领导人的真情交往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为商不有的卢作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