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动湾区:“人文湾区”视野下广东音乐文化认同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活动举行
2023-02-17杜昭盈
文/杜昭盈
近期,由华南师范大学2022年对外交流粤港澳大湾区专项资助,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万钟如副教授主持的“弦动湾区:‘人文湾区’视野下广东音乐文化认同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顺利结项。该项目立足大湾区,共邀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以新颖、多元的视角探讨了广东音乐文化认同以及理论研究等诸多问题。该项目对应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的要求,着力于探索新时期广东音乐在文化功能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核心内容依靠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香港演艺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专业技术力量,借助广州海珠民族乐团、澳门瓦舍曲艺会等民间组织,打造广东音乐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民间文艺与专业表演相映衬的新途径,以服务于“人文湾区”建设的远景目标,为粤港澳文化交流添砖加瓦。
本项目首场学术讲座《漫谈广东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发展》(11月18日下午),邀请了著名胡琴演奏家、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前香港演艺学院教授兼中乐系系主任余其伟老师主讲。余老师在粤港澳大湾区深耕多年,对各地广东音乐团体组织以及高校专业情况都有着深入了解。他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观察与体会,介绍了广东音乐团体以及广东音乐在高校的发展情况。让大家对广东音乐这一地方乐种的本土性、跨地域性有了初步认识。
第二场学术讲座《南音》(11月23日),特邀原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咨询委员,澳门瓦舍曲艺会会长,粤剧粤曲研究者沈秉和老师主讲。流传于广府文化圈的“南音”又名“南音说唱”,与闽南地区的“南音”虽重名却大相径庭。沈老师研究戏曲曲艺多年,不仅剖析了南音的流变与传承,还分享了他多年来在港澳、粤地区对南音曲艺民间团体的考察。既有严谨的学院视角,又不乏对民间活态传承的介绍。
第三场学术讲座《从粤乐新乐到〈华乐大典·高胡卷〉追路“广东音乐”百年履迹》(11月25日下午),邀请了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副教授吴迪老师主讲,万钟如副教授主持,到场嘉宾有杨伟杰博士、曾宪林教授等嘉宾,讲座中参与者交流互动积极,气氛十分活跃。《华乐大典·高胡卷》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以“跨界”和“跨境”视角展开,阐释了“高胡艺术传承及其在时空传播过程中凸显的跨音乐领域、跨地域人文之乐象特征”。作为《华乐大典·高胡卷》的执行编辑,吴老师在讲座中解读了关于“音乐传统”这一渐以固形的概念及其蕴含的底层观念和逻辑,追溯了“广东音乐”百年履迹。
余其伟
除了三场重磅学术讲座,项目还策划了《弦动大湾区:广东音乐粤曲导赏音乐会》(11月29日)。可惜因疫情,临时改为了线上观看。音乐会由万钟如副教授导聆,集结了广东音乐众多演奏名家。
在学院粤乐板块中,新作品《踏雨心情》《秋影晚霞》《粤竹》展现了广东音乐创新的多方面呈现,体现了新一代粤乐演奏家们不同的追求。音乐会在余乐夫演奏的高胡独奏曲《踏雨心情》中拉开帷幕,该曲是余乐夫在人生低潮期所作,展现了踏着风雨而心怀朗日的进取态度。随后,沙泾珊演奏的粤韵琵琶作品《秋影晚霞》甜美细腻,描绘了广州秋色迷人的静谧夜晚。最后,由杨伟杰演奏的原创作品竹笛与琵琶《粤竹》,该曲吹奏出了亲切动人而具粤味之旋律,描绘出一幅粤竹处处的画面。
南音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在近年来备受瞩目,在音乐会的第二板块“非遗南音”中,平喉歌唱家潘玉霞老师所演唱的南音说唱《痴云》,意味深长的低音,出苍凉于明丽洒脱之中,音乐会跟随着潘玉霞老师美妙的歌喉,到达高潮。
民间粤乐板块由广州海珠民族乐团演奏,带来了广东音乐传统曲目,旋律抒情欢快的《柳浪闻莺》、委婉深沉的《双生恨》及调性色彩丰富的《花间蝶》。最后,由广州海珠民族乐团演奏圆场曲广东音乐名曲联奏《赛龙夺锦》《娱乐升平》《月圆曲》《旱天雷》,四首经典粤乐展示了广东音乐的唯美风光和万种风情,让听众领略广东音乐的多样魅力。
广东音乐(粤乐)、南音、粤曲皆发源于珠三角,不仅是大湾区颇有影响力的地方乐种,其多元的文化品格亦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独树一帜。追溯地方文化的源起与演变,探索音乐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对社群、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故此,在当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研究广东音乐等地方乐种对剖析大湾区文化圈的身份认同与族群特点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