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市场化新生态
2023-02-16李锦
文︱李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表明在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增多之年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的决心。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中央对“两个毫不动摇”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为2023年经济定下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发展的基调,有利于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潜力激发、生存状态发展壮大。构建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化新生态,将成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鲜明特色。
最近,各省市新的领导班子到位后纷纷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紧锣密鼓,步调一致,表明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发展的形势从上至下,正在形成。
“国民共进”的背景与现实需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对国企民企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这是从国内国际需要出发的重大决策。
首先,从政治背景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今后5年工作时,首先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第一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此基础上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制度安排。
其次,从经济背景看,民营经济投资不振,影响发展速度。当前,民营企业发展表面上为“三缺”:缺技术、缺资金、缺底气。一方面,这和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技术创新投入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长期偏高,一些隐性壁垒仍不同程度存在,削弱了其在市场中放手一搏的底气和勇气,实质上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缺少一个健康的环境。
再次,从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国际背景看,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目前,中国现实国情仍与CPTPP的高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从长期看,CPTPP的一些高标准规则符合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方向,规划好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把其与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贯穿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加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力求取得重大突破。
民企发展的舆论环境需要消除“不正确议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以两个“两个毫不动摇”题目下同时讲国企与民企的,而且讲民企的内容更多一些。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有力地驳斥了社会上各种否定民营经济的奇谈怪论,宣示了我们党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
1月27日,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中国宝武马钢股份特钢公司生产线上,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
国有与民营企业命运休戚相关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仅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得以一以贯之,并且是由国企与民企自身的地位作用决定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民营企业获得的发展空间不断变化,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发展成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五大到二十大报告深刻地阐明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作为公有制经济代表的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的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两者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命运休戚相关。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承担着生产公共产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保障国家安全等职责,肩负着优化产业结构、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带动其他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任。民营企业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使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过去10年,民营经济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从50%上升至60%以上,贡献了五成以上的税收、七成以上的技术成果以及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民营企业是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我国要保持5%的增长速度,离不开民营企业。中国引进的外资,绝大部分来自国外的民营企业,它们不但带来了新的资金、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还带来了新的理念,填补了国人对民营企业的许多认知空白。
1月29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华胜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将铜杆捆绑装车。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国有企业重点布局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产业,这些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一般性竞争领域,许多民营企业成为众多竞争性行业的世界龙头和“专精特新”小巨人,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坚力量。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为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互为上下游,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供求关系。在基础原材料产业领域,国有企业往往分布于产业链的上游,民营企业往往布局于中下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则大多分布于产业链的上游,国有企业往往布局于中下游。
沿着市场化经营的方向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重申“两个毫不动摇”,表明对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决心。接下来,国资国企改革将进入以国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阶段。
中央企业在近几年稳市场主体、帮中小企业、积极优化产业生态,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做了许多具体的事情。预计中央企业将强化支持力度,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各类企业共渡难关、共同发展。
落实竞争中立规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实际上是强调竞争中立规则。竞争中立原则强调竞争的公平性,避免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不公正的优势,其核心精神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是相通的。积极主动地在世界范围内借鉴其他经济实体的竞争中立规则,并将其国内化。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将会得到强化。
完善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对不同类别的国有企业实施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待遇和优惠政策。绝大部分企业与民资、外资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是平等的、公正的。
实现国民合作,实现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互融合。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出发,是促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合力发展的制度安排。围绕“突出实业、聚焦主业、做精一业”的目标,从“进、退、整、合”四方面改造国有企业,通过双向混改等多种方式实现国民合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挥国企“链长”作用,支撑和带动民营企业发展。国有企业在共建产业链中,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聚焦主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以及“卡脖子”难题,从而真正成为产业链的链主,带动民营企业发展,进行塑链、固链、补链、强链、优链,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目前,中央企业做好链主,大企业做终端产品,中小企业主要做配套零部件,把供应体系做好,打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可以预料,中央企业发挥国企“链长”作用,支撑和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得到部署。
营造民营外资发展壮大的发展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尊重市场规律”“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以较大篇幅强调民营企业,引人注目。包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不仅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对民营经济缺少健康的环境号准了脉,开出了根治的药方。这对稳定市场预期无疑非常及时且关键,将会在2023年得到落实。
制度上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完善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国有产权交易制度。理应包括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在法律上,发展民营经济是长久之策、固本之举。要为民营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包括民商法类、经济法类、社会法类,也包括国务院重要法规,全面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强调国企民企平等对待,实际上是维护市场的严肃性、权威性与法律性特征。
政策上继续强力减税降费,从“三缺”问题着手,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深化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通过竞争性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大限度引进市场竞争,吸引非公经济的进入。随着我国投融资创新改革不断推进,金融机构不应再存在对民营企业量身定制或隐形门槛。
营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的舆论导向。这表明党中央及时回应社会重大关切和民营企业的呼声期盼,彰显致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坚定决心。特别是共同富裕上要从实际出发,对民营企业与企业家正确对待。
在产权保护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产权是所有权为核心的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也是公民、法人等主体最为重要的权利,致力于化解“小富即安、大富不安”情绪。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清廉社会生态。领导干部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当好既亲又清的表率,厘清政商交往边界,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努力构建亲不逾矩、清不远疏、公正无私、有为有畏的亲清政商关系,系统施治,形成亲清合力,与企业家建立“一家人、自己人”的信任关系。
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当前,为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多项有力措施逐渐浮出水面。如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民间投资“21条”,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等;各地也陆续采取措施,致力于改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着力破解制约民间投资的堵点问题,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随着政府一系列纾困破茧的举措落地实施,加大力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望持续优化拓展,发展优势和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更多民营经济力量将迈上更高的竞争平台、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