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基础更牢、质量更优、动力更充沛承压前行,中国经济总量超120万亿元
2023-02-16中国报道陈珂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1月30日,在江苏省海安市一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工人在车间内忙碌。
1月17日,2022年的各项经济数据悉数出炉。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经济总量达12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6.1万亿元。经计算,2020—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年均增长4.5%,明显高于世界银行对美欧日以及全球经济近3年年均增长2%左右的预测,表明中国经济依旧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三重压力”犹存,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但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当前主要工作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提高政策质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2022年经济数据发布后,多家机构也乐观预测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大多判定在4.5%—5.5%之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22年,国际国内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发展。爬坡过坎后,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最终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又一次跃上新的台阶。
2022年全年GDP总量
2022年季度经济增速
数据背后,多项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支撑的指标都有不俗表现。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压舱石”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2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1%。
这张2022年成绩单,是中国经济具有韧性、潜能和活力的一个生动注脚。
梳理发现,2020年美欧日经济因疫情暴发纷纷陷入负增长,彼时中国保持了2.2%的正增长;2021年在大规模刺激政策带动下,美日欧分别增长5.9%、5.3%、2.2%,中国则以高达8.4%的经济增速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2022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3%的增速,与主要经济体相比仍然相对较快,且经济总量达到121万亿元,充分反映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康义也将经济整体好转的优势条件总结为: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明显、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宏观调控经验丰富。
2022年经济前景如何?“预期”和“回升”成为高频关键词。有业内人士直言,需要尽快将经济增长恢复到潜在的经济增速水平,以提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若未来能继续稳住经济基本盘,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大家同声共气往前闯、干事业,相信经过“休养生息”,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可期。
2022年4月8日,工人在新建福(州)厦(门)铁路湄洲湾跨海大桥施工。
国际层面普遍关注防疫政策优化后的中国经济复苏。美国“外汇街”网站1月17日发文称,中国的经济活动全面超越市场预期,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当前中国传递出的信号已非常清晰,中国经济已度过拐点,将从2023年一季度起强劲反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大幅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认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等因素将改善中国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
制造业引资大幅提升、外贸有望二三季度回升
2022年疫情纷扰、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稳生产稳订单拓市场,实现了外贸外资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在2021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2022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超过1.2万亿元。在引资方面,制造业引资大幅提升,实际使用外资3237亿元,同比增长46.1%。尤其是得益于外资准入限制的全面放开,汽车制造业引资大幅增长263.8%。
外贸领域,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同比增长7.7%——为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连续6年保住我国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的地位。分季度看,去年一、二季度分别超过9万亿元和10万亿元,三季度增长至11.3万亿元,创下季度规模的新高点,四季度也继续保持在11万亿元水平。
1月17日,经济数据发布当天,中新社“国是论坛: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同步举行,多位专家就2022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解析。提及去年的外贸数据时,专家谈喜也谈忧。
“从轨迹运行上看,2022年中国外贸走势是‘非对称M型’,年初增速较高,三四月份下滑,五六七月份反弹,此后逐级下探。这种情况以往并不是特别多见,表明中国外贸面临压力和挑战错综复杂,有时候压力大一些,有时候压力小一些,有时候支持政策见效明显一些,有时候支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白明分析称。
尽管全年外贸数据呈正增长,但白明提醒,全年外贸的“K线图”并不理想。以12月份单月为例,以人民币计价,当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微增0.6%,其中出口总值同比下降0.5%,增速由正转负,进口总值同比增长2.2%,贸易逆差的情况值得警惕。若以美元计价,第四季度的进、出口总值则均为负增长。
白明还指出,如果做横向对比,2022年中国外贸增速虽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却低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与中国存在一定替代关系的越南,这折射出中国外贸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2022年RCEP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实现进出口总额12.95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我国外贸总额的三分之一。白明表示,这一增速低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当然这背后有RCEP还没有对全体东盟国家生效的原因,但也说明RCEP生效是一个“慢功夫”,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贸易转移。
白明认为,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将加速国际经贸往来,但外贸增速的反弹需要一个过程,预计将在2023年第二、三季度迎来回升。未来仍需夯实外贸产业基础,积极拓展新模式、新业态,并对欧美经济复苏态势保持密切关注。
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增长、消费迎来拐点
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之一是,内需总量规模继续扩大。
具体表现为,尽管遭受疫情反复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旧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2万亿元。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此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1%,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创新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比较好的关键作用。“固定资产投资短期来看体现在需求端,但中长期看是供给,它是一个供需协同发力的结合点。今年,我们预计固定资产投资还会有望继续增长。”康义表示。
具体到消费领域,康义坦言,整个消费市场在2022年受到疫情较大冲击,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还伴有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带来的不敢消费和不便消费问题,导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2%,消费市场受疫情短期扰动比较明显。
面对这一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及时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将国内消费市场基本稳住。去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8%,而此前的11月份下降了5.9%。与此同时,消费市场也开始出现一些新变化。如新型消费发展较快,网上零售占比稳步提升,2022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
2022年,全球多个经济体爆发了数十年来的最高通胀。得益于粮食丰收、煤炭和电力供应稳定,我国去年全年CPI上涨2%,低于3%的预期目标。“2023年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我们对未来一年的CPI走势保持平稳还是有信心的。”康义说。
刚刚过去的兔年春节,是2020年以来首个鲜有地方政府倡导“就地过年”的春节。餐饮、旅游抑或文化娱乐给出的数据都表明,消费者情绪乐观。中国烹饪协会有关堂食的调研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受访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与2022年春节同期相比上涨24.7%,较2019年上涨1.9%;“春节档”电影粗报票房67.34亿元,为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位。
“中国消费的拐点已经出现,并且进入了上升的通道。”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疫情对商业、服务业影响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和复工复产脚步加快,景气度回升是必然趋势。尤其是防疫政策优化以来,供给端首先发力,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打通供给端的卡点、堵点,提高供需结合匹配度,部分消费市场出现了大幅回暖的情况。
扩内需是2023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去年底,我国已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为促进消费市场回升,赵萍给出建议,商业企业要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内外贸融合、加强跨产业融合,在服务对象上既要关注有更多创新意识“Z世代”消费者,同时也要注重老龄化社会带来新的消费机遇。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经济网、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