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两次走进永和
2023-02-16宋新亮李保成李培宏
◇ 宋新亮 李保成 李培宏
1936年的红军东征,不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还是在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以及在山西抗战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泽东、彭德怀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在山西转战50余县,历时75天。
永和县地处晋陕交界、黄河岸畔,战略地位特殊,是中共中央作出红军东征决策后毛泽东首选的重要占领地,是红军东征山西的重要活动地,是红军回师陕北的撤离地,也是东征红军驻扎山西时间较长的县份之一。东征期间,毛泽东率红军总部两次进驻永和县,战斗生活13天,在赵家沟村、桑壁村分别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在前龙石腰村、上退干村指挥红军回师西渡,为红军的生存发展和全民族团结抗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东征转战永和行军路线及作战要图
毛泽东一进永和
1936年,毛泽东率红军东渡山西后,指挥红军先后取得关上、蓬门、兑九峪三战三捷的战斗成果,使阎锡山的晋绥军受到沉重的打击。此时,在毛泽东等人的建议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1936年3月20日至27日,先后在隰县大麦郊附近的上益千村(今属交口县)、石楼县四江村和罗村召开扩大会议(即晋西会议),讨论军事战略方针等问题。
3月28日,毛泽东、彭德怀率中路军从营房沟村出发,经杨家沟来到永和县南庄乡穆家坡村,晋绥军两个连的骑兵部队顺着山沟穷追不舍。红军特务团战士占据有利地形狙击,骑兵部队被击退。当天晚上,总部就在穆家坡村宿营。
3月29日,从南庄乡穆家坡村动身,途经大寨岭,沿40里山路一路向北,抵达地形隐蔽、“三县”交界的永和县坡头乡赵家沟村。当日,为了进一步落实晋西会议精神,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在永和县赵家沟村签署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为一致抗日告全国民众书》,要求停止一切内战,不分红军、白军,共同一致联合抗日。
4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联合发布关于红一方面军改编的训令:“为执行党中央争取迅速对日作战的决定,将红一方面军全部改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第一军团改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第一路军,第十五军团改为第二路军。”4月2日,毛泽东根据当前形势,在赵家沟召开军事会议,随后以毛泽东、彭德怀的名义致电林彪、聂荣臻:“目前阶段战略基本方针,是在山西战胜敌人,造成抗日根据地,把山西与陕北联系起来,在山西作战与赤化,不但包括晋东南,还包括晋西南、晋西与晋东北。”“山西的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山西即不能设想同日帝进行大规模作战。”“在战役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这一仗在东打,那一仗在西打,没固定战线,全依情况决定)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现实的指导原则。在战略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是不许可的,应有明确的方向与地区。”随后,毛泽东、彭德怀再次致电林彪与聂荣臻:“蒋介石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出兵延长、延川。一军团在现在地区取得胜利,可将现地区变成苏区。由中路军去晋西南配合你们,把黄河与陕北打通,张、杨出兵可能延缓,外交有所凭借而进行。”“所以你们应把握时机,坚决地在现地区作战。”“基本上不改变你们出晋东南方针,取得上述胜利后,你们仍出晋东南。你们现有大批新兵,打仗又可增扩新兵,这样无论从哪方面说,在现地区作战都是最正确的方针。”4月2日22时,毛泽东、彭德怀又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宋任穷:“在现地休息训练三四日后逐步向南,到达离石、隰县区域回旋一时期,尔后依情况或出汾阳、文水,或出介休、灵石;注意找寻机会,以遭遇姿势向后回击,或向前迎击,消灭敌人的小集团兵力。”详细安排了左路军和红二十八军的行动,并强调“整个工作中扩红列入第一位”。
4月3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周恩来并告两军团、红二十八军各首长:“因敌情变动,复令一军团暂不去晋东南,明日开始转入蒲县地区集中训练,准备作战。尔后一时期内,由一军团与我们共任这一区域之赤化与破坏封锁线。”“十五军团现在汾、临交界,明日起令其逐步向南,在临县、离石、中阳地域猛烈扩红赤化。”“二十八军决令其随十五军团行动一时期,打些小仗,予以磨练,责其扩大至两千,尔后依河西需要令其西渡。”“对付张、杨进攻,四月份陕北、陕甘扩红全部编入二十九军、三十一军。”“前后方联络,准备开辟永和关、三交镇以北两处渡口,以一军团任南面、十五军团任北面。”
当天,毛泽东率红军总部离开永和前往隰县义泉村,从3月29日到4月3日,毛泽东在赵家沟一共工作战斗了6天。在赵家沟,毛泽东连续给各部发电10余份,要求各部全面落实晋西会议精神,在巩固中求发展,不断播撒革命火种,进一步壮大抗日力量。在赵家沟军事会议上,毛泽东、彭德怀对当时军事形势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提出“回师西渡”的构想,并致电二十八军、二十九军、三十一军开辟永和关、三交镇两处渡口,做好西渡的准备。
毛泽东二进永和
1936年4月,面对蒋介石加大“围剿”红军的危机,毛泽东、彭德怀决定迅速收拢兵力,向黄河岸边进发。25日,毛泽东同彭德怀率红军总部和红二十八军离开隰县康城镇,向永和县桑壁镇进发。4月27日,毛泽东、彭德怀等来到永和县境内,经过土罗、上刘台、大风圪堆、新乡、南寨、堡则、署益等村,到达桑壁镇桑壁村红一军团团部。
4月27日至30日,毛泽东在永和县桑壁镇桑壁村主持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聂荣臻、凯丰、张浩、林伯渠、叶剑英、杨尚昆、陆定一、宋任穷、蔡树藩、左权、萧向荣等。
在桑壁会议上,毛泽东对当时的形势和任务作了分析。在敌军加紧进逼、红军被严密封锁、在晋西活动的余地越来越小、困难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会议正式作出了红军“回师西渡、联蒋抗日”的决策。4月28日20时,毛泽东、彭德怀在桑壁镇以电文形式通知周恩来、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叶剑英、杨尚昆,正式发布了“回师西渡”的指令。
4月29日,毛泽东在会上对晋西会议的决定作了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形势。毛泽东分析了苏联、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形势,指出了法西斯的潜在威胁,认为“目前的形势是很紧张的”,强调“和平口号与统一战线是目前形势中主要策略的一环”,必须“反对宗派倾向,反对关门主义,反对右倾”。二是关于实行统一战线的口号。强调要在瓦窑堡会议的基础上,补充新的口号:争取迅速对日作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国红军集中河北,为抗日之先锋;联俄联共,一致抗日。关于争取迅速对日作战,毛泽东认为,这一口号能够动员全华北以至全国,对于红军只有扩大,毫无削弱。三是关于东征的成绩。毛泽东在报告中对红军东征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总结,即“胜利了”:不仅壮大了红军,而且巩固了陕北苏区。四是关于红军的团结统一问题。毛泽东强调,要坚定政治立场,不放弃原则问题,通过争论、说服和批评,达到党和红军的团结与统一。五是关于西渡黄河的战略。毛泽东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向东突击是脱离陕甘苏区的冒险行动,没有胜利把握,因此决定转移方向作战。西渡黄河前夕,毛泽东对东征成绩和西渡黄河战略进行阐发,不仅传达了晋西会议精神,也为红军回师陕北作了有力动员。(参阅《东征琐记》《从萧向荣〈东征琐记〉看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前奏》)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讨论了红军的团结与统一问题。会议强调,要使全部同志了解党的政治路线,了解军委的战略路线,把一切问题提到原则上来,避免无原则的纠纷;毛泽东等指挥各路红军向隰县、永和、大宁之间的黄河东岸渡口转移,并在转移中抗击敌人。红十五军团、红一军团、红二十八军相继集结在隰县罗镇堡,永和县桑壁镇、永和关、铁罗关、于家咀等黄河渡口,准备回师西渡。
4月30日,桑壁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彭德怀率红军总部前往桑壁镇前龙石腰村,当晚住宿该村。
5月2日早,毛泽东发出渡河指令,对红军回师西渡的时间和次序作了详细部署,指挥红军西渡。5月2日晚,彭德怀率红一军团主力从永和关、清水关至铁罗关约50余里的河面上开始西渡。
东征红军从永和关渡河场景
5月3日上午,毛泽东率红军总部离开前龙石腰村,途径交口、索珠等地翻过阁山,正准备向渡口进发时,突然发现敌人的两个团追了上来。毛泽东指示魏文建带队伍上山做工事,加强警戒、监视敌人,同时命令电台工作人员架设电台,与各方面保持联络。
下午2时,双方已多次交火,敌人的炮火接二连三地打在阵地上,情况十分危急。魏文建先后四次请求毛泽东离开阵地,但他还是泰然自若地看地图,坚持不肯离去,直到把敌人击退。
下午3时,毛泽东致电徐海东、刘亚楼、肖华:
甲、谍息关、汤两部本日向罗正(镇)堡攻击,明日似将向西追击。
乙、徐率七十三师及十三团,本日黄昏脱离敌人,限明四号九时前到达后窑上、交口之线休息,准备四号夜渡河。
丙、刘、肖率二师,本日黄昏后移动,明拂晓前到达关山(即永和阁山),布置掩护阵地,待命渡河。
当晚,毛泽东率领红军总部人员来到阁山脚下的永和县上退干村,毛泽东与夫人贺子珍及警卫人员住在村头一座关帝庙里。
永和县上退干村毛泽东居住地
5月4日凌晨1时许,毛泽东通知担任掩护任务的红四师十一团政委李志民前来,亲自布置善后事宜。要求李志民渡河前仔细检查一下前头各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借的东西还了没有,房子打扫干净了没有,买的东西给钱了没有,真正做到秋毫无犯。同时要求检查一下村庄里、行军路上,有没有丢下东西,留下路标,要求把发现的破布、碎纸、纸烟头、烂草鞋等统统销毁掉。
4日凌晨,魏文建指挥总部警卫人员配合渡口掩护部队,掩护毛泽东和总部人员从上退干村赶到于家咀渡口,回师陕北。
毛泽东在永和期间,运筹帷幄,指挥了在山西的对敌斗争;审时度势,将“渡河东征,反蒋抗日”的方针调整为“回师西渡,联蒋抗日”的策略;率领东征红军,在永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带领群众开展了斗地主、除恶霸的斗争,给阎锡山军队四一八团、防共保卫团等反动武装以致命打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唤起了永和民众的觉醒,在桑壁村、乌华村、兰家沟等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在永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此间,永和县人民群众为红军筹粮2000多石,筹银元1900块,全县有3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壮大了红军队伍,在永和大地谱写了一曲红军为人民、人民爱红军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