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怀度及社会支持对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的影响
2023-02-16郭锦锦蒋莉莉
郭锦锦,杜 佳,薛 伟,蒋莉莉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越来越多,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高达2.64亿人[1]。大规模快速的老龄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挑战。60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退休之后,社会生活逐渐受到限制,大部分的活动场所都在家中,逐渐产生社会疏离,严重危害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社会疏离是指不能成功地与外部环境互动,并表现出消极的行为如回避和拒绝,同时伴有消极的感觉,如孤独和无助[2]。社会疏离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研究表明,老年人社会疏离与抑郁、自杀、痴呆息息相关[3],这种社会疏离状态不仅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大加重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证实,较少的家庭成员沟通会对老年人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而和老年人的沟通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心理安慰,从而减轻社会疏离[4]。社会支持是指周围群体对个体的关心帮助,缓解个体面对生活事件的紧张度,而且对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维护身心健康也很重要,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5]。当面临挫折时,老年人很少积极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往往会选择独自忍受愤怒或压抑负面情绪,表现出消极的应对方法[6]。老年群体属于边缘性群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疏远,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无意义感,更需要我们去关注。本研究对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家庭关怀度及社会支持对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的影响,为降低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疏离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社区、二七区福华街社区的城市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在郑州市生活1年以上;③意识清楚,具有基本的交流能力;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病人;②严重的精神疾病病人;③疾病急性发作导致无法配合调查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201例,剔除中途暂停填写问卷及错误问卷20份,得到有效问卷181份,有效回收率为90.0%。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等。
1.2.2 一般疏离感量表 采用吴霜等[7]翻译修订的一般疏离感量表[8]用于对老年人社会疏离的测量,一般疏离感量表中文版共4个维度:他人疏离感、怀疑感、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4点计分法,依次为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计4分、3分、2分、1分,其中无意义感维度采用反向计分法,总分15~60分,总分越高,社会疏离越强。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该量表由肖水源编制而成,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分别有4个条目、3个条目、3个条目共10个条目[9]。量表总分66分,0~22分代表社会支持水平较低,22~44分代表社会支持水平一般,>44分表示社会支持水平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1.2.4 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 采用Cheung[10]编制而成,崔慧敏[11]翻译的中文版家庭关怀度量表进行测评,重测信度为0.80~0.8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共5个维度,分别为适应、合作、成长、情感和亲密度。每个维度采用0~2分计分,采用Likert 3级评分法,“经常这样”“有时这样”“几乎很少”分别得2分、1分、0分,量表总分0~10分,分数越高,表明家庭关怀度越高。小于3分为低家庭关怀,大于7分为高家庭关怀,两者之间为中等家庭关怀。
1.3 资料收集方法 正式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严格的统一培训,调查员向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解释本研究目的与内容、方法及配合事项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现场检查已完成的问卷,在收集问卷时逐一检查是否有遗漏,减少无效问卷的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Excel表格双人核对并录入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的影响因素。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现状 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得分为(35.99±4.90)分,其中他人疏离感、怀疑感、自我疏离感、无意义感得分分别为(11.6±2.70)分、(8.72±1.90)分别、(7.04±1.50)分、(8.62±1.50)分。不同特征老年人的社会疏离得分,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得分比较
2.2 城市老年人家庭关怀度与社会疏离的相关性 城市老年人的家庭关怀度得分为(7.85±1.74)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与家庭关怀度呈负相关(r=-0.591,P<0.01),见表2。
表2 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分析(r值)
2.3 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与社会疏离的相关性 城市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为(35.07±6.60)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与家庭关怀度呈负相关(r=-0.374,P<0.01),见表3。
表3 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r值)
2.4 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的多因素分析 把社会疏离得分为因变量,把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见表4。结果显示,民族、文化程度、家庭关怀度和社会支持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共解释社会疏离总变异度的40.7%,见表5。
表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赋值
表5 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水平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郑州市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总分为(35.99±4.90)分,处于中等水平,他人疏离感、怀疑感、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4个维度存在一定差异,他人疏离感最高,可能是因为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变化而导致自尊心下降,并逐渐与人和环境疏远[12],与吕妃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疏离感增加,脱离理论[14]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在变差,很多时候力不从心,参与社会活动逐渐变少,渐渐与社会脱节,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产生社会疏离的风险也逐渐加大。值得注意的是,80岁以下的老年人社会疏离得分较80岁以上的低,可能原因是大部分80岁以下的老年人参与了隔代抚养,即使在老年人退休之后,还可以与社会保持联系,社会参与较多,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与张田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80岁以上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退化[16-17],几乎没有社会参与。乐章等[18]研究也显示,少数民族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低于汉族老年人。研究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的老年人社会疏离较高,这与叶丛蕾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也说明了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越低,社会疏离感就越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文化程度对老年人社会疏离也有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社会疏离程度较低,可能原因是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对事物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更倾向于参加社会活动,减缓社会疏离,与黄金玉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政府和社区应该重点关注年龄大、家庭收入低、文化程度低和少数民族的老年人,多一些政策倾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完善社区养老系统。老年人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比如太极拳和八段锦等,体育活动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对人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3.2 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郑州市城市老年人家庭关怀度总分为(7.85±1.74)分,比唐启群等[21]的研究结果高,可能原因是在该研究中,大部分城市老年人和子女都生活在郑州市,同城子女更方便回家看望老人,孝顺程度更高,因此家庭关怀度水平较高,这与牛桂芳等[22]研究结果一样。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低家庭关怀的社会疏离得分分别为(34.87±4.39)分、(39.82±4.60)分、(42.50±4.12)分,家庭关怀度中/高的老年人社会疏离低于家庭关怀度低的老年人,说明低家庭关怀度是老年人社会疏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家庭关怀度与社会疏离呈负相关。家庭关怀度是影响老年人拥有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应对生活事件及疾病进展能力的重要因素[23]。家庭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场所,为家庭成员提供身心支持是家庭的主要功能[24]。杨小娇等[25]的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关怀度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显著正相关,为了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就需要提高老年人家庭关怀度。本研究显示,无配偶者社会疏离高于有配偶者,配偶之间的互相依赖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古思奕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配偶是主要的家庭和情感照顾者,较强烈的孤独感和更多的消极情绪通常更多地表现在丧偶老年人身上[27]。可见,配偶的扶持和子女的照顾关心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子女要多关心陪伴父母,多和父母聊天,传递正能量,还要多鼓励父母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外界保持联系,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3.3 城市老年人社会疏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主观支持得分(18.78±3.50)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6.44±2.16)分,低于中国常模[28](21.96±5.48)分和(7.18±2.55)分。社会支持总分(35.07±6.60)分与中国常模(34.56±3.73)分比较接近,而客观支持均分(9.84±2.55)分高于中国常模(8.15±3.26)分,表明城市老年人整体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社会疏离呈负相关,与Emerson等[29]研究结果一致。心理状态较好的老年人往往社会支持度较高,可见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主导作用,与田苗苗等[30]研究结果一致。顾芮萌等[31]指出,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与老年心理健康之间呈正相关。老年人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则可使其心理健康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减少消极情绪[32]。穆滢潭[33]也提出,社会支持是老年人减轻生活压力、提高生活满意度、调节身心健康的主要方式。已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越高,负面情绪越低两者之间为负相关,使老年个体抑郁情绪减少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社会支持[34]。安蓉等[35]也指出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是老年人自杀的保护因素。因此,政府要加大对老年设施的投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还可以建立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社区护士可以通过义诊对老年人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减缓老年人消极情绪。社区可以举办集体活动,如健康知识讲座、智能手机培训班等,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社交性和活动参与感。社区还可以尝试对老年人进行干预来降低老年人社会疏离,如怀旧疗法和园林疗法。
4 小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疏离水平一般,社会疏离与家庭关怀、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政府和社区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重点关注年龄大、家庭收入低、文化程度低和少数民族的老年人,此外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对离异丧偶老年人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降低其社会疏离。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大多来自于家庭成员,为了减少老年人的社会疏离,成年子女应该多陪伴父母,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照顾。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便利抽样方法不能完全代表老年人群体,本研究受疫情影响,收集资料受限,样本量不够充足,样本来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及样本来源,结合质性研究,根据我国国情探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来降低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