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口渴症状体验的质性研究
2023-02-16蔡建平本乐乐刘可丽王琳琳杨巧芳
马 慧,蔡建平,本乐乐,刘可丽,高 洋,王琳琳,杨巧芳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逐年上升[1]。口渴作为心力衰竭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率高达88.62%[2]。研究表明,口渴导致病人口腔干燥,进而引起咀嚼、吞咽和言语障碍等,增加病人口腔病变和感染的风险,严重的口渴会降低病人液体控制依从性,增加再住院率[3]。然而,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口渴感常处于被医务人员低估、低测评和低处理的现状。目前,我国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口渴感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内容多为口渴评估的相关综述,尚无针对慢性心衰病人口渴体验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口渴症状的真实体验,以期为临床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2年2月—2022年6月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心血管专科医院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访谈。纳入标准:①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1],经心内科主治以上级别的医生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②年龄≥18岁;③自愿参与本研究,访谈时受访者身体状况允许接受访谈。抽样时遵循最大差异化原则,充分考虑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情况(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的均等性和代表性,样本量以访谈资料饱和为依据,访谈结束后对资料进行转录分析,以资料信息达到饱和为标准确定访谈对象样本量,最终访谈了14例病人,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3~82岁,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n=14)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解释现象学研究方法(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IPA)进行资料收集分析。IPA是由Smith[4]于1996年提出,以诠释现象学及个案研究作为理论基础,致力于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其生活体验,以及如何对自身的特殊体验、生命状态赋予意义,特别关注个体的语言、情感、认知及生理状态等复杂过程。为了保护病人的隐私,用编号代替病人姓名,采用匿名方式记录研究结果。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制订访谈提纲:①请形容一下您发生口渴时的不适感觉;②您平时都如何应对口渴及效果如何?③您觉得口渴严重程度分时间段吗?④口渴时您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如何?⑤口渴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⑥关于口渴您希望得到哪些帮助?⑦关于口渴您还有什么想谈的?访谈由2名研究者共同进行,研究者均有丰富的访谈技巧和质性研究背景,访谈过程中根据访谈提纲和受访者情况,灵活调整提问顺序,必要时适当追问,但不予暗示或引导,有疑问时及时与受访者确认,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准确性,访谈时间为30~60 min,样本量以资料信息达到饱和为止。
1.2.2 质量控制 取得访谈对象同意,提前一天将访谈提纲发给访谈对象并告知访谈内容及访谈目的,约定访谈时间、地点,访谈当天选择安静、无干扰的环境进行访谈,采用了面对面的访谈方式。研究者为硕士研究生、具有质性研究经验、经过系统的培训。访谈开始前向访谈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保密原则和现场录音的必要性,签署知情同意书。访谈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访谈对象的非语言信息,充分运用有效沟通技巧,保持中立态度,避免诱导和暗示语提问,鼓励受访者表达真实情感,受访者的平均访谈时间为40 min。
1.2.3 资料整理与分析 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同时进行,每次访谈结束后,由两名研究者将访谈录音及时转化为文字进行校正。转录时认真听录音并回忆当时的情景,病人的动态体语等非语言信息也记录当中。转录结束将资料返回给受访者进行求证,保障了资料的真实可靠;资料分析由2名研究者单独进行,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5]分析资料,研究小组共同讨论,确定最终编码并提炼主题。为保护病人隐私,研究结果采用匿名方式呈现,姓名用英文字母代替。
2 结果
口渴感是降低病人舒适感的主要应激源之一[6],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发生率较高,病人因口渴引起的不适感觉导致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反应,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现出烦躁、焦虑、无奈等负性不良情绪,但在访谈过程中发现,部分病人会同时出现正性情感反应。
2.1 情感反应
2.1.1 烦躁、焦虑感 慢性心力衰竭导致病人反复住院,加之口渴的不适感觉,导致病人产生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病人治疗依从性下降。病人B:“口干时烦躁,口干的感觉说不来,就是渴得直要命,嘴干的形容不出来那个难受劲儿,”病人E:“心里热,心焦毛乱的、烦躁”。病人F:“不能喝水,口干舌燥,干的难受,躺着、坐着,心空、心慌、压抑。”病人H:“形容不出来那种难受的滋味儿,像撕扯心脏包皮的感觉,有时候捶几下心脏”。病人I:“渴的时候急躁,抓耳挠腮,烦,脾气怪,一渴都急躁,想发火”。病人M:“干渴、有点烦躁,晚上口渴的最厉害”。
2.1.2 悲伤、无助感 病人B:“浑身老是热,脚非得找个凉地方,很烦啊,看不了就不看了”。病人K:“有时候渴得很呢,就背着家人偷喝点儿,还不如死了呢”。病人F:“口渴得厉害,不喝水喉咙就哑了,说不出话来,嘴里干绷绷的,感觉还不如自杀,一解百解”。病人L:“前一段儿觉得没啥活头儿了,一下死了,别让我再受罪,老难受老难受,真想打一针就睡过去”。
2.2 口渴引起的不适感觉 口渴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普遍发生的主观感受,导致病人口腔干燥,引起咀嚼、吞咽和说话困难,增加了口腔病变和感染的风险,导致病人生活质量下降[7]。病人A:“口干心里不得劲儿,看见饭就干呕,饭填到嘴里边胡躁,光想吐”。病人D:“口干渴,咽唾液有疼的感觉,饭也吃不下去了,感觉没味儿,像嚼蜡一样,一直想喝水”。病人E:“口干的都烂了,喉咙眼儿里没水、干,光想干呕,嘴里有黏沫沫,吃不成干的,嚼嚼咽不下去”。病人F:“医生不让喝水,嗓子眼儿干的直冒火,嘴里干绷绷的,嘴上起皮儿,不喝水喉咙就哑了,说不出话,也不想说话、不想吃饭”。病人H:“口干时心慌,口干舌燥,光想弄点儿水,饮料什么的,不管啥,逮着就喝”。病人K:“口干舌干,尤其是舌头干得很,说不成话,嘴、舌头都不当家,唾液吐不出来”。病人L:“馍在嘴里是黏的,嚼不动,嘴一直干,咳嗽、咳痰”。病人N:“干的舌头都变硬了,打不过弯了叫人都叫不出来了,干的时候光咳痰,黏黏的东西,在咽部,使劲儿咳出来好点儿”。
2.3 病人自我容量管理能力欠佳 长期维持病人的容量相对平衡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容量管理的控制目标[8]。容量超负荷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导致病人反复入院的关键原因,控制液体入量,减轻液体潴留和容量负荷是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9]。做好容量管理在心力衰竭病人的诊疗和护理中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多数病人口渴严重,液体摄入管理能力欠佳。病人C“可以不吃饭,但是不能不喝水,没事儿就爱喝水,渴的时候,看电影上甘岭里面水哗哗的画面,恨不得把屏幕扒开喝点儿”。病人E:“口干的都烂了,别说看见水,看见尿都想喝了”。病人G:“这次住院妹妹陪着,一直监督着呢,自己没法下床,接不成水,干巴巴的嘴巴都张不开,光想喝水,控制不住,冰块含含就咽了”。病人H:“口渴,一天喝水2 500 mL,不经历事儿,不知道厉害,不知道控制”。病人I:“一渴就喝水,一喝就控制不住,一瓶水两口就喝完了,喝了感觉很舒服”。病人J:“下半夜口渴的厉害,想喝水,一口根本不过瘾,一喝就想喝第二口”。病人K:“口干的很,就喝一两口,有时候控制不住,就背着家人偷喝点儿”。病人N:“在医院听医生的,回家就管不住了,让陪护靠边儿站,想当自己的领导,看见水像小孩儿一样,棉签蘸水擦擦就想喝进去,控制不住自己”。
2.4 应对策略 限制液体摄入是传统的控制心力衰竭病人体液平衡的重要措施[10],被广泛认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存在多种自我限制液体摄入的应对方式,但效果欠佳。病人E:“喉咙眼儿干,含漱点儿水果片,弄点汤泡馍少吃点儿。平时用小喷壶喷喷嘴、脸,感觉舒服一些”。病人F:“嘴上起皮儿,口干一天中不分轻重,只有忍着。”病人G:“嘴干了就少抿点儿,渴得很了就多喝点儿,有时候吃个黄瓜、小西红柿,含冰块。”病人H:“渴了就吃点儿黄瓜和小番茄,有时候漱漱口,尽量少喝水”。病人M:“干渴的时候,备点儿水果,特别是苹果,解渴比较好,有时候买点冰块,薄荷糖也可以缓解口渴,凉凉的”。
3 讨论
3.1 关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不良情感体验,促进舒适护理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水和食物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11],当水分摄入不足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超越身体急需解决的任何事情。舒适护理最先由美国学者提出,是整理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12],具有整体化和个性化的护理特点,在护理中寻求提高病人身心及社会各层次的愉悦感,从而使病人达到最佳舒适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口渴痛苦感给病人带来严重的不良情绪反应,包括心情烦躁、焦虑,悲伤、无助感,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国外研究将病人的口渴痛苦感作为限制液体摄入的观察指标之一,结果显示,23%~73%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因难以忍受口渴而无法遵从液体限制疗法,导致疾病恶化[13]。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在限制病人液体摄入的同时,关注病人的情感变化,给予病人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3.2 加强对心力衰竭病人口渴感的评估 口渴是调节机体体液平衡的一种保护机制,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发生率较高的症状之一,本研究访谈结果显示,口渴引起的不适感觉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普遍存在,嘴巴干燥、恶心,味同嚼蜡等。口渴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不同心力衰竭病人间的感知存在较大的差异,Waldreus等[14]研究显示,口渴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最常抱怨的问题,降低病人的液体限制依从性。目前,国外研究对心力衰竭病人的口渴感评估比较重视,测评工具有主观评估法[15](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数字评分法、口渴困扰量表等测评工具)、客观评估法[16](包括静息唾液流率、刺激唾液流率等),而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较少,对心力衰竭病人口渴感的评估方法缺乏系统的认知和实践,今后,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口渴感的评估,采用综合系统的评估方法,制定有效的评估方案,方能使病人口渴感的评估付诸于临床实践,解决病人难题。
3.3 加强心力衰竭病人的液体和自我容量管理 容量超负荷是心力衰竭病人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生理病理基础,也是导致病人病情恶化,反复入院的主要原因[17]。研究显示,容量超负荷可引起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18]。因此,加强心力衰竭病人的容量管理是减轻心力衰竭症状,降低再入院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限制液体摄入,会增加病人的口渴感,病人不能通过正常饮水来缓解,对其造成极大的困扰,进而引起生理不适和情绪的烦躁,影响病人的治疗依从性。罗经宏[19]研究显示,经过治疗病情稳定的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由于液体摄入过多,导致容量超负荷,是心力衰竭病人再次入院的主要原因。因此,液体摄入管理是心力衰竭病人容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应进行合理的容量状态评估,制定准确、可量化、操作性强、个体化的液体管理方案,加强病人的出院指导,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3.4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口渴的应对方式 口渴是调节机体容量和体液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心力衰竭病人因严格限制液体摄入,从而带来口渴等不适感觉,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病人可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口含冰块、薄荷糖、水果片等,减轻口渴痛苦程度。国外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咀嚼口香糖和口含冰块是心力衰竭病人缓解口渴感最常用的护理干预措施[20],但目前此类措施只是护理人员的推荐方法,具体应用效果如何仍缺乏相关的研究依据。叶景云等[21]指导血液透析病人使用乌梅喷雾能有效缓解病人的口渴感觉,中药喷雾剂性质温和,每次使用量小,不会额外增加病人的液体负荷,但目前该方法尚未在心力衰竭病人中推广使用,今后,临床医务人员可开展相关研究,为心力衰竭病人提供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减轻病人的口渴困扰,满足病人基本的生理需求,提高病人的舒适感和液体限制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综述所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口渴不适感普遍存在,给病人生活造成严重困扰,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下降,病人再入院率增加,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这一症状的重视,今后应开展更多的干预研究,探索多样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口渴等不适感觉,引导病人积极应对,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