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

2023-02-16范长瑞闫倩茹李田田

全科护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对称性步态患侧

范长瑞,闫倩茹,李田田

脑卒中常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多以偏瘫形式出现。脑卒中偏瘫功能障碍的特点是肢体麻木、手脚不能动,可能会导致病人瘫痪在床,给家庭、社会带来较大负担[1-2]。目前,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偏瘫病人除常规康复训练,常应用常规坐站训练,可调节步态稳定性,但其平衡功能的调节效果较不显著。研究指出,坐站能力强化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行走困难,调节下肢运动功能[3]。本研究旨在探索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训练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5例。常规组男39例,女36例;年龄45~71(57.00±6.24)岁;病变部位:左侧38例,右侧37例;脑梗死41例,脑出血34例。观察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43~72(56.00±6.31)岁;病变部位:左侧40例,右侧35例;脑梗死39例,脑出血36例。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脑卒中诊断标准;②经颅脑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确诊;③均伴有偏瘫;④病人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下肢骨折、下肢静脉血栓等影响下肢功能的疾病;②严重心肺疾病;③恶性肿瘤;④精神障碍。

2 方法

2.1 干预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平衡与协调训练、步态训练、运动控制训练等。引导两组坐于可调节椅子,调整椅子高度至其小腿长,交叉双手,两足与肩同宽,治疗师站于患侧,予适宜辅助,且渐渐减少辅助,以“一对一”的方式。两组均持续干预2个月。

2.1.1 常规组 予常规双足平行位行坐站-站坐训练。嘱病人患足和健足齐平,行相关锻炼:①双侧踝背伸15°;②双侧踝背伸10°;③双侧踝背伸5°,每次训练0.5 h,每天1次,每周5 d。按照病人情况逐渐增加训练难度。

2.1.2 观察组 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嘱病人健足和患足齐平,行相关锻炼:①健足踝背伸15°,②健足踝背伸10°,③健足踝背伸5°,每次训练0.5 h,每天1次,每周5 d。根据病人状态逐渐增加训练难度。

2.2 观察指标

2.2.1 平衡功能 ①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5]评估平衡能力,共14项,每项分数0~4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②坐位平衡测试系统评估静态平衡功能,测定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center of pressure sway 1ength,CoP-SL)、压力中心轨迹包围的最大面积(center of pressure sway areas,CoP-SA)。

2.2.2 坐站转移能力 ①独立完成坐站及站坐的时间:引导病人行坐站—站坐转移测试,嘱其脱掉鞋袜,嘱其坐于铺有可调节压力垫的无扶手座椅,调整椅子高度至其小腿长,椅子前缘和大腿中点对齐;躯干直立,双上肢放置胸前,双足平放地上,双侧踝背伸10°,两足尖平行,与肩同宽,病人站起,记录坐—站转移时间;0.5 min后,病人坐下,记录站—坐转移时间;②5次坐立测试(Five Times Sit to Stand Test,FTSST)[6]:引导病人坐于无扶手且43 cm高椅子,双脚着地,背部不贴靠椅背,胸前交叉双手,待指令下达,完成5次起立与坐下动作,记录时间,测量3次取平均值;③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7]:引导病人自椅子上靠坐位独立站起,站稳后独立前行3 m,转身步行到椅子旁,恢复至靠坐位,记录时间,重复3次取平均值。

2.2.3 步态对称性 ①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定步态对称性参数,包括步长偏差、健患侧支撑比值和患健摆动比值;②测定患侧下肢平均负重和健侧下肢平均负重,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weight-bearing asymmetry,WBasym)为患健侧下肢平均负重比值,当WBasym为1时代表双下肢负重完全对称。

3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平衡功能比较

表2 两组病人坐站转移能力 单位:s

表3 两组病人步态对称性比较

4 讨论

偏瘫为脑卒中的一种常见表现或后遗症,通常表现为同一侧上下肢感觉异常、无力等[8-10]。现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偏瘫病人常行坐站训练,可改善其步行功能障碍,但患侧下肢运动功能远期效果较不理想[11-12]。相关研究证实,强化坐站训练可调节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性,提高其生活质量[13]。

4.1 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 本体感觉系统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其在人体姿势稳定与运动控制的维持发挥较为关键的作用。双足平行位行坐站—站坐训练可激活双侧下肢运动肌群,但由于病人难以控制自身患肢,其患肢于锻炼中易被忽视,致使平衡功能的调节程度不高[14]。而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则注意到患肢在机体活动期间所承载的负重过少,通过对称性负重,适度增加患侧下肢负重,激活机体肌梭以及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适度整合输入信息,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利于维持躯体平衡[15]。研究显示观察组干预2个月末BBS评分、CoP-SA水平高于常规组;CoP-SL水平低于常规组,表明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改善平衡功能。

4.2 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坐站转移能力 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2个月末FTSST、TUGT及独立完成坐站、独立完成站坐时间低于常规组,表明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调节坐站转移能力。双足平行位行坐站—站坐训练通过由坐到站、由站到坐,使重心与支撑面积处于不断变化中,调节双侧肢体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协调性,但较多采用健侧适应或代偿的方式,致使患侧出现渐进性失用,导致坐站转移能力的改善效果较不明显[16-17]。而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则注重患肢的锻炼,利于维持患肢与健肢负重平衡,避免健肢过度使用及因患肢长期不锻炼引起的肌肉萎缩,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该坐站转换训练可调节躯干姿势控制的稳定性及肢体运动协调性,使机体处于平衡、打破平衡、再平衡的动态过程,有意地使患侧下肢处于不断负重状态,提升患肢本体感觉向大脑输入,加强感觉刺激,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利于坐站转移能力的调节[18]。黄旭等[19]表明,坐站训练可提高患侧肌肉的使用,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坐站转移能力,证实了本研究方案是可行的。

4.3 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步态对称性 以双足平行位进行坐站—站坐训练,可调动踝调节与髋调节能力,利于病人坐站转换训练的顺利进行,对其坐站转移能力发挥一定调节作用[20]。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充分募集患侧下肢的肌肉运动单元,提升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神经通路的传递,促使下肢肌纤维增多、增粗,利于下肢肌肉力量恢复;且牵拉患侧下肢伸屈肌肌群,降低肌张力,减轻肌肉挛缩程度,提高双下肢关节活动能力,提高步态稳定性;通过坐站转换训练,强制患侧肢体参与活动,且适宜增加训练难度,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改变了以往患侧渐进性失用状况,调节步态对称性。结果发现观察组干预2个月末健患侧支撑比值、患健摆动比值、步长偏差水平低于常规组;由坐到站、由站到坐WBasym水平高于常规组,表明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调节步态对称性。张欢欢等[21]指出,坐站训练确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能力,利于步态对称性的调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行训练干预,可调节其步态对称性,改善平衡功能,调节坐站转移能力,疗效优于双足平行位行坐站—站坐训练,本研究主要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在不同足的位置下完成坐—站转移,注重患侧肌肉的使用,避免失用性肌肉萎缩的发生,对临床脑卒中康复治疗及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跌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本研究的研究时间较短,对相关指标的观察尚不全面,需延长研究时间,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对称性步态患侧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巧用对称性解题
更 正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步态研究及其在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进展
巧用对称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