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碑帖上的刻字》手稿

2023-02-16

中国篆刻 2023年1期
关键词:刻石刻字王兴

1979年 沙孟海书学院藏

Ⅰ.先谈谈一般刻字问题

古代书迹,大多数是刻成的(甲骨、碑、帖)。

写与刻,旧时代混为一谈,认为刻的都是写的原样。直到近年来,我们才把它分开来研究。

古人经常说“寿之金石”。要求文字流传久远,只有铸金刻石,钢策是范铸的,后世不多用,刻石最多,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只谈刻石。

刻石,商代就有,但很少。战国时代的石鼓最著名(我同意主兰先生定为战国时代),秦代诸山刻石,汉以后大量碑版,都是刻的。汉人刻碑先“书丹”,用硃笔写好再刻。

刻帖之始,由于唐代钩填、响拓技术极高明,运用到“摹勒上石”。法帖风行形成为刻碑以外的一种工作。淳化阁帖每卷末题某年某月“摹勒上石”,就是先钩勒,然后覆到石面,依样加刻。想来怀仁集圣教序已经采用此法了。

南北朝石刻遗存最多。明以前人不大注意,清代中期以后才被重视起来。但这批石刻,刻手大有优劣之分,一部分粗制滥造,未必照写样去刻,也有写手也粗劣的。以北魏郑长猷造像为例,许多字划不像毛笔所写,文章也不高明,头上一个“笔”字并未刻完,显然是极粗糙的作品。刻手粗劣的碑版,还有《爨宝子碑》《杨阳神道阙》、南京近出《王兴之夫妇墓志》……时人对刻手拙劣的方头方脑的笔子,美称之为“带隶意”,实在可笑。碑类如此帖类也仍有之。启功先生所见兰亭旧本便是。

刻字,用刀切凿自然多方角,刻圆笔就困难,必须有好手。

唐碑刻手多佳,但也有差的。包文该书兖公颂,笔子带方角。梁巘说(见《承晋斋积闻录》):“类魏碑,笔意颇古,其字画失度处,缘刻手不精耳。”他能看出刻手不精,了不起,但他不知道正因为刻手不精,所以多带方角,类魏碑。

各位学习书法,也学习篆刻,对刻字较有体会,看我的说法对不对?

Ⅱ.兰亭帖的争论,关键就在写与刻的问题

试将两晋南北朝各种书迹排列比较,便见分晓。上半年我宣读的论文,举18个例子,现在择要举9个例子。(八个例子有幻灯,一个是常见的石刻,未拍幻灯)

幻1 石刻 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 永和四年,在兰亭集会前五年。书体与兰亭序截然两样,引起学术界的疑虑。实际是刻手粗劣,不全照毛笔写样。

图版 北魏郑长猷造像 刻手粗劣,起笔收笔用刀切齐,与王兴之墓志略同。

幻2 东魏高归彦造像 刻手优美,圆笔自然,看过去好似赵孟頫书。

幻3 启功所见兰亭旧本 刻手粗劣,起笔收笔多有方角。

幻4 砖刻 西晋吕氏砖 泥坯上划字,划后烧硬,故无方角。西晋陶刻杨绍买冢地莂同此情形。

幻5 砖书 高昌徐宁周妻张氏墓志 这是毛笔书迹的典型例子。当时方笔如此写法,并非笔笔如刀切。

幻6 高昌画承夫妇墓志(前五行加刻)前五行刻笔方饬,不全照写样。后三行丹书运笔自然,看出当时真正书迹。

幻7 木简 晋造曹木简 晋人真正墨迹,起笔收笔并无方角。

幻8 纸本 晋三国志写本残卷 持笔重滞,是晋人一般书风。重滞处仍取圆势,不成方角。

从上面所举各类遗物上看清楚写体刻体的不同情况,证明刻手优劣关系实在太大。懂得这个道理,全部书法史都可作如是观。过去研究书法的,一直上了大当。

看上面例子,我们的感觉:刻手好,东魏时代会发现类似赵孟頫的书迹。刻手不好,兰亭帖也会变成爨宝子。

关于刻字问题,我国还没有当作一个科目来研究。日本文艺界篆刻之外,另有“刻字”一科,但似乎还没有系统地研究到古代碑帖镌刻的历史。我国近代有禇德彝先生写过一篇《石师录》,只列古代刻碑的石师姓名,未作进一步研究。记得也未写到后世刻帖的专家。进一步研究应是我们一辈人的责任。

猜你喜欢

刻石刻字王兴
智海急流
王兴为作品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商朝
———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老外长城刻字”该如何面对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王兴:纵情向前的持续创业者
天天用车翟光龙:王兴教我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