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构建探析
2023-02-16蒋淇
■蒋淇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做出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性,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效应”,为理直气壮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1]的重要任务。中职学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诸多疑问,比如“中职课程思政要素组成、结构层次是什么?中职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包括什么内容?实施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等。因此,有必要从更宏观的视野,厘清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要素与功能结构,并指导课程思政的“教与学”,以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要求。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中职课程思政解读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综合体(整体)[2];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必要因素,是组成系统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系统存在的基础和实际载体[3]。从生态系统理解中职课程思政教学,应是建构起不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4],并与周边环境发生良性互动的“自组织”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状态,是基于“要素”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间断进行,使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结构、功能、能量输入输出等方面保持稳定状态[5]。要实现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必须协调主体关系,整合教学资源,融合教学方法,优化实施环境,使课程思政教学与学生育德互动平衡。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包含的要素主要有:课程思政参与的主体要素、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的理念要素、专业课程融入的内容要素、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要素、支撑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要素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环境要素。所有组成课程思政生态系统的要素都具有特定的生态价值,并发挥自身效用。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要发挥特定的生态育人功能,就必须建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开展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建设,就是将中职课程思政教学作为生态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其实质就是通过对要素重组实现合理配置、内部重构,形成层次分明的组织结构。
二、厘清中职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要素
“要素”是构建系统的必要单元和组成部分,中职课程思政“要素”选择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要素的不可再分性,是构建系统的最基本单元[6];第二,要素具有单一性、联系性和不可替代性;第三,要素是服务于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不是独立于系统之外。中职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素”选定可借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7],同时考虑中职学校实际情况,归纳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点如下:第一,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类教师、一门课程推动完成的思想教育,需要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第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第三,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形成理念共识,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第四,课程思政建设应加强校级统领,营造校内、课堂良好氛围;第五,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升,制定可操作的中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笔者根据“要素”选定条件和中职课程思政建设要点,将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要素具体界定为7 个方面。
(一)主体参与要素
主体由参与课程思政“教”的行为主体和“学”的行为主体共同组成,包括教学管理部门、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学生。“教”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之中,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要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同向同行行动,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专业课程育人作用。第二,其他教学行为主体。主要指学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推动者“教学管理部门”以及班级,如教务处、政教处、班主任。“学”的行为主体主要指中职学校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他们通过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学习,转化为内在理论思想,外化为符合主流社会准则的行为规范。
(二)理念共识要素
只有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育德在各类教育中始终起着先导性作用。长期实践过程中,德育因其知识化、学科化常常被单纯理解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德育部门的特定任务,导致其他教师忽视自身在育德过程中的责任和使命。为有效解决知识、技能传授与学生价值观形成、德行发展、品格塑造相互隔离的问题,学科德育、课程思政相继提出教师应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理念,引导其他学科课程回归教育初心,揭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中职学校在此理念指导下,第一,具备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中职人才培养体系与课堂教学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力同行、相互配合,构筑育人大格局;第二,各类教师应尊重中职学生年龄特征,遵照教育原则、教学活动规律,主动变革创新,采用适宜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第三,教书育人不是单一维度的教学,需要评价反思,以促进最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三)内容供给要素
思想政治理论与其他课程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点在于坚持社会主义理论底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不同之处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内在政治理论的塑造,而其他课程则通过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强调的是个体实践形态的展现。对于中职其他课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柔性传导、隐性教育、渗透融入的过程。结合已开设的4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内容,中职课程思政内容要素可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神和时代价值,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教育,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
(四)教学方法要素
课程思政立足于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职学校要填补各类课程教学在育人、育德环节的空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重目标。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的方法要素主要有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特别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师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案例教学、PBL 教学、实践教学等,将思政元素有机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问题导入、讲故事或历史事件等方式启发学生,恰到好处地穿插思政元素,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五)条件保障要素
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必然牵涉众多教学部门、专业、任课教师,需协调众多教学资源共同参与,这些都构成了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的保障要素。合理、高效的保障,能够有效管控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人员、资源的安排,以及调节、控制、评估等管理问题。保障要素主要分为实体教学保障和非实体教学保障两类,前者主要涉及如建设资金保障、人才落实保障、教学设备保障、教学场地保障、教学资源保障等;后者主要涉及制度、政策层面,如对部门和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法等。只有二者始终处于同一轨道上,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能给予课程思政教学便捷与支撑。
(六)教学环境要素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普遍认为“教与学”往往发生于教师与学生闭环之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一行为,忽视外界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流动、程序走向封闭、僵化的固化模式[8]。中职课程思政“教与学”是一个复杂、交错、有机的综合体系,受多维环境影响、制约,主要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学校环境、课堂环境。学校环境主要指学校为调适课程思政主体活动与行为所建立的规章制度,以适配教学资源,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保障。课堂环境主要指动态调整课堂空间设计,创设师生互动式、情景式教学场景,并辅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测试和评价等教学管理。
(七)评价反馈要素
评价反馈的目的在于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信息反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接近目标。在实践中,课程思政实效评价分为基于专业学习的评价和基于课程思政特点的评价[9]。课程思政评价反馈是一个复杂统一整体,为促进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评价模式包括对部门教研室的评价、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评价、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
综上所述,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是由上述“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要保障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客观要求系统中的各“要素”能够形成良好有序的运行结构,并发挥相应的作用和功能。
三、厘清中职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层级逻辑和结构功能
生态系统结构是指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相对有序稳定状态,包括形态和营养关系两方面的内容[10]。以生态学解读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结构,不能简单按照生物种群、种群数量、空间配置等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营养关系去理解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结构,而应从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功能、作用不同对中职课程思政“要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优化,从理念与意识、目标与内容、实施与评价方面着手,以打造卓越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系统机制与资源、平台建设为支撑的课程思政建设逻辑[11],归纳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表1),推动基本构成要素向核心构成要素转变,才能优化整体结构,提升整体功能。
表1 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
每一层级可以成为一个子系统,运用多级递阶系统模型建设思路,对照内部逻辑层级关系分别建立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图1),包括中职课程思政观念子系统、中职课程思政规范子系统、中职课程思政教学子系统、中职课程思政评价子系统。
图1 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结构图
(一)思想指导层:中职课程思政观念子系统
中职课程思政观念子系统,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两者辩证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通过“协同育人”将教书育人、学生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这需要学校建设和管理参与者在思想意识形态上都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达成的互动者、推动者。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观念包括承担责任、主动变革、行动反思。第一,承担责任是“固化剂”,是整个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建设的先决思想。承担责任就是要告知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回归“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认知,从“观念到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主动变革是“推进剂”。课程思政关乎个人价值养成、德行发展和品格塑造,主动变革能够破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虑,以实现课程思政在教学原理、环节、步骤、操作等层面的教学方式创新。第三,行动反思是“催化剂”。课程思政建设要走高效、可持续、内涵式发展之路,必须有“行动—评价—反思—改进”的反复循环观念。从思维、制度、方法以及评测等不同维度回头看我们的不足,每一位参与者按照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来思考和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并对整个课程思政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调整。
(二)管理规范层:中职课程思政规范子系统
把立德树人内化于学校建设和管理全域,建构“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教研室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开展制度建设、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等。控制层的高效有序建设,为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以及子系统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和建设方向。第一,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明确相关活动主体、职能职责、建设投入、资源利用管理等,有序规范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为中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行动支撑。第二,设施建设。教学场景为中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硬件设施保障,满足混合式教学、PBL 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创新教法。具体包括多媒体教室、教学用具使用和添置。第三,环境建设,为课程思政建设营造外部氛围,促进形成课程思政大格局,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的学校环境、课堂环境等。
(三)教学运行层:中职课程思政教学子系统
中职课程思政教学子系统是具体的教学活动实践,重点关注教师、课程、教法,包括队伍建设、内容建设和教法创新。第一,队伍建设。教学师资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主体,也是保障课程思政教学顺利进行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政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水平[12]。要开展课程思政培训,引导教师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神和时代价值;推动各类课程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结对”活动,提升思政理论思维水平。第二,课程建设。课程思政不是拼凑的“课程+思政”,而是基于认清教学规律、课程规律的前提下,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同心圆课程结构,即以思政课程内容为核心、专业课程为载体、校本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外延[13],选配与中职学生年龄特征、教学目标适配的思政内容并渗透各类课程教学。第三,教法创新。各类课程共同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然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混合式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例如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PBL 教学、现场教学等。要着力提升各类课程的“思政味”,形成师生交往、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等课程思政微循环,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思想元素柔性渗透。
(四)监测评价层:中职课程思政评价子系统
中职课程思政评价子系统的作用在于提升课程思政产出,促进中职思政政治素养的发展。中职课程思政评价子系统包括对部门教研室的评价反馈、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评价反馈、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反馈。一是对部门教研室的评价,重点考核部门教研室参与课程思政的全面性和过程性,围绕课程思政总体目标,形成教学活动组织、资源与平台建设、促进教师发展。二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评价,重点体现“教”的评价,侧重思政内容挖掘、思政内容融入、思政教学策略等方面。三是中职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重点对学生在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感知和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等进行考察。总之,通过对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全面监测评价,将结果信息反馈给其他子系统,促使生态系统中的其他要素动态调整、组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