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专业·课程:中高职衔接的三重困境及问题突破
2023-02-16王晓琼曾友州王述升
■王晓琼,曾友州,王述升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二者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定位转变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比例的增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更加凸显,担负着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更优质生源的职能,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衔接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这一类型的人才培养质量。
过去,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问题也不乏研究,但大多是从中高职学历衔接的学制模式(如“一贯制”“分段培养制”等)、学历教育形式的衔接以及局部的教学衔接(如职教集团内部中高职的部分课程对接等)进行研究的,没有从职业教育根本规律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局上思考和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要真正做好中高职衔接,不仅是学制和学历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去衔接,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衔接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等方面的衔接。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衔接须通畅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是回答职业教育究竟“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性、方向性、基础性问题,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衔接,在中高职衔接的各方面首当其冲,同时也是核心。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衔接的问题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中高职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调整不同步
如表1、表2 所罗列,中等职业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培养定位有多次调整,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
从以上两表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中职和高职发展并不同步。20 世纪90年代之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长期在中职,而此后高职迅速发展起来,历经许多重要的变革。期间,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各自进行调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统筹。
2.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界定较模糊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型”和“技能型”之间摇摆,处于模糊状态,如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最初定位为“技术型人才”,后来又提出“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等,而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也有“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以及升学就业并重等多种说法,这种种表述说明,时至今日我们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定位不准。
表1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定位历史变化
表2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定位历史变化
3.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层次有错位
由于人才培养定位的不确定,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中高职相当部分学校存在人才培养定位较低的问题,甚至有错位的现象,主要体现为:
中职教育方面,相当部分中职校把学生培养定位为就业培养、终结性教育,强调技能培养,轻文化教育,有些必要的文化基础课不开或开设不足,或者开设了也有许多内容未教,学生进校不久就放出去实习,把中职办成了技能培训班,致使学生基本的文化基础较差、发展受限,从高职近10年来单招考试看,一是中职生文化考试成绩的录取线比普高生低很多;二是绝大部分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成绩与普高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跟踪了所在高职学院2009—2018年历届单招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与普招学生同一专业的成绩,并分别就专业课和基础课成绩进行了比较,无论是专业课成绩还是基础课成绩,普招生成绩高出单招三校生成绩的专业要多一些,成绩要高一些(详见表3)。如今中职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定位转型虽正在改变以前的现状,但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表3 2009-2018 级单招专业中单招三校生和普招学生平均分对照表
高职教育方面,有的高职学院强调学生技能培养,应该开设的文化课和基础课未开,如工科专业基本的大学物理和数学没有开设,致使学生公共课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迁移和转岗能力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重建
对此,我们认为准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首要问题,只有找准定位,二者之间不错位,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培养目标准确,才能有效衔接。中职和高职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的阶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其定位:第一,从职业教育的功能上来看,中职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应该强调其基础性;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应强调其高等性。第二,从培养目标来看,中职作为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具有扎实文化素养又具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高职生源;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高阶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更强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高端性。第三,从毕业去向来看,中职虽然国家提出了“升学与就业并重”,但实际上升学已经是中职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占比达到了70%以上,有的学校已经达到90%,所以应该以升学为导向;高职毕业生更多的是就业,所以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二、中高职专业建设衔接须统筹
中职和高职虽然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两个不同阶段,但是他们面对的行业和服务去向是一致的,只是层次上的差异,因此在专业设置上理应一致。然而,通过我国2021年国家最新修订颁发的中高职专业目录与2021年前颁发的中高职专业目录相比较可以发现,虽统一了中高职的19 个专业大类(高职的19 个专业大类涵盖744 个专业,衔接中职19 个专业大类的358 个专业,接续本科专业247 个),且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专业数量不一致,中职358 个专业,高职744 个,相差386 个专业,数量悬殊。其次,专业名称不一致,19 大类的专业目录中名称相同的专业只有56 个(详见表4)。第三,专业名称不同,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也不同,这给中高职衔接带来如下困难:一是专业对接困难;二是课程体系对接困难;三是中职生对口升学对接困难。
表4 2021年新颁布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各大类专业名称相同统计表
因此,我们认为虽然高职有些专业不适合中职举办,但是中职专业目录中已有的专业名称应该与高职一致,这样才便于有效对接。
三、中高职课程建设衔接须规范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内容。而从实践来看,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课程内容,还存在一些脱节的问题。
其中,课程体系的不衔接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构建理念不一样,高职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大多是基于工作过程理念构建,中职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在考虑升学和就业并重的情况下来构建课程。
二是课程门类重复或大同小异,从表5 的“会计”和表6 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两个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比较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据调查,某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重复率达到60%,某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重复率达到了50%,汽车类专业课程重复率超过60%。
三是在学时安排上,中职除公共基础课现在有国家统一的标准、最低学时以及实训课的学时要求外,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在占比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大都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而定,随意性较大,有些办学条件不足的学校还可能根据师资的情况而定课程,而不是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这种情况在中高职学校都还存在。
四是同一专业不同的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也不一样,主要取决于各自学校对该专业定位的理解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等情况,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中高职的衔接。
表5 “会计”专业中高职核心课程比较
表6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核心课程比较
课程内容的不衔接,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高职之间没有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教材选用和教学依据缺失。目前,还有许多专业国家没有统一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大多都是学校自己制定的,且没有经过专家论证,其水平和权威性难以保证。
二是课程内容重复,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见表7),中职和高职本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均一样,只是难易程度上有一点区别。
表7 “财务会计”课程中高职教学内容比较
因此,我们认为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首先,应制定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标准;其次,出台国家统一的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再次,完善职教高考,包括完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通过考试来强化课程教学。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今年国家新修订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中高职的贯通培养,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法律支撑。而要最终实现,还需要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由政府统一谋划和规划,一盘棋来考虑,也需要中高职院校加强沟通,积极探索,形成有效的衔接机制和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