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职业教育研究》总目录

2023-02-14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坊院校职业

卷首语

锚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新时代职业启蒙教育发展 张元(1.1)

发展职教本科健全职业教育体系 李云梅(2.1)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为乡村振兴提供技能支撑 许远(3.1)

产教融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 曹晔(4.1)

鲁班工坊,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公共产品 吕景泉(5.1)

开放创新融合着力将鲁班工坊建成亮丽的国际合作风景线 李力(6.1)

从“行知园”“炎培园”到“班墨园” 吕景泉 任雪浩(7.1)

围绕人才培养特色落实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 曹晔(8.1)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推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许远(9.1)

鲁班工坊“形”与“魂”、“筋”与“络” 于海祥(10.1)

以《职业教育法》为指引,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梦卿(11.1)

乡村振兴的诉求与县域职校的困局 林克松(12.1)

焦点

鲁班工坊促进东非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云蔚 张媛远 李炜婷(7.5)

非洲鲁班工坊国际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祖晓东 杨晓丹 马妍妍 于忠武(8.5)

埃及鲁班工坊的建设与思考 于海祥(9.5)

理论前沿

新版《职业教育法》实施背景下职业教育需求侧改革研究 许秀林(7.11)

深化校企合作的应然追求、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石汉卿 郭丽君(7.16)

新版《职业教育法》视域下的新时代“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孙圆钰 徐涵(7.22)

专题研究·职业启蒙教育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的逻辑理路与体系建构 霍利婷 马前锋 张玉华(1.5)

元宇宙场域下职业体验模式研究 张杰 杨玉梅 罗丰(1.12)

儿童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领域的新探索 屈振辉 肖熙 桂艺 刘亦盈(1.19)

专题研究·职业本科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举措探索与路径思考 赵坚(2.5)

高职本科教育学位制度的当下问题与推进思路 冯东 张海瑞(2.10)

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设计分析与实现路径 翟希东(2.15)

职业专科院校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温希东 朱永坤(2.22)

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研究 余宏涛 陈建国(7.28)

职业本科教育大学英语课程的特征、困境和路向 郑弼权(7.34)

专题研究·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视阈下职业教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价值、现状与对策 李慧 林永春 骆李静(3.5)

“网红学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 李万青 何宜儒 汪麟(3.11)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赵本纲(3.16)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探究 黄镯峻 张力跃(3.2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类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王国龄 谷宝柱(3.27)

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的多重逻辑 王钰施 赵荣辉(3.32)

专题研究·产教融合

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周桐 李同同(4.5)

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问题与对策 汪恭礼(4.1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究 王少愚(4.18)

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探讨 林燕清(4.24)

专题研究·鲁班工坊

柬埔寨鲁班工坊“六化协同”职业教育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巾帼(5.5)

巴基斯坦鲁班工坊构建可持续发展实践体系研究 康宁 张颖(5.10)

吉布提鲁班工坊商贸专业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郭葳 张齐 范蓉(5.1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餐烹饪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刘恩丽 王群 潘荣娜(5.20)

鲁班工坊特色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研究 骆玮(5.24)

基于“异地同构”鲁班工坊的硬件体系建设研究 闫虎民 刘建强 郝飞 刘海培(5.29)

创建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构建职业教育国际话语 张磊 刘铭(6.5)

肯尼亚鲁班工坊建设研究 李彦 刘盛(6.10)

鲁班工坊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付安莉(6.16)

基于“异地同构”鲁班工坊的课程建设 郝飞 闫虎民 钟平(6.24)

印度鲁班工坊“一体两翼”建设模式实践探索 王娟 戴裕崴(10.5)

基于EPIP 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为例 江绛 高洋(10.10)

专题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实践路径 刘必旺(6.30)

中国职教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与优化策略 陈晨 施依宏(6.35)

“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的研发路径探析 孙雨桐(6.41)

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探究 胡仲伟 杨磊(6.47)

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禹梅 尹世堂 董博(6.52)

新形势下广西与印尼职业教育合作研究 张鑫鑫 李曼玉(6.57)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推广的机遇、挑战和实现 李依瞳 赵晋(6.64)

“政校行企”职业教育境外办学模式创新研究 刘聪(10.15)

“一带一路”视野下旅游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胡奇(10.20)

专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构建“三讲三联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 任雪浩 刘欣 宋瑞璇 刘晶(8.11)

一流课程建设视阈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郭清(8.17)

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为例 周致欣 李芹(8.22)

思政课教师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全课程育人的视角 戴健斌(8.27)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中的教学冲突与化解 林德华(8.32)

专题研究·技能型社会建设

零工经济从业者的技能演进形态与职业教育应对 王淑芮(9.9)

新时代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赵学瑶(9.15)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高技能人才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李明阳(9.21)

专题研究·教材建设

运用多元共治理论破解职业教育教材治理困境 龙庆 赵文平(11.5)

高职院校新工科活页式教材的开发流程探析 黄兆军(11.10)

基于教材视角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林小兰(11.16)

专题研究·现代学徒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吕其惠 张永栋 李怀俊(11.22)

多元治理视角下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治理模式研究 慕芬芳 郭伟 刘超 金成龙(11.27)

论学徒制职业教育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袁芬 丁旭东(11.33)

专题研究·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徐运国 时培凤 秦程现 吕冬明(12.5)

职业教育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田真平 王志华(12.12)

职业教育赋能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理论逻辑及其治理路径 王子飞(12.18)

专题研究·劳动教育

深度学习理论下高职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探索 周怡宏 沈明泓 王冬(12.25)

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 陈丰丹 吴翔(12.30)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困境及突破研究 蒋位哲(12.35)

区域聚焦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探析 赵鹏程 李长春(1.24)

区域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高瑜 严光玉 蒋祺炜(2.29)

广东省职教园区资源融合共享实践路径探析 林青 曹科岩(3.37)

京津冀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合作机理与推进措施 周金凯(4.29)

江西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与对策研究 屠后彬 黄磊(4.35)

齐鲁职业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表征和路径探析 郭达 邢少乐 李艺璇(5.34)

山东省“职教高考”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王明月 赵梦雷(7.39)

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应性研究 黄兆军(8.37)

广东省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政策轨迹与实践路径 张学英 刘月悦 吕馨怡 麦颖怡(9.27)

“职继协同”理念下天津社区教育发展探析 阎妍 李新发(10.25)

信息技术赋能乡村职业教育振兴的途径与策略——以广西玉林市为例 陆灵明 黄清(11.39)

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效、现实困境及发展策略 高田田 王斯克 肖昭文(12.39)

职教管理

职业教育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综合实训混合模式重构 周怀谷 白霞祖(1.31)

实习生组织介入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论略 丁关东 问清泓(1.36)

校企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企业实习生制度的建构与实践 孟扬 周留军 陈超(1.41)

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提质培优的困境与路径 胡国辉(2.34)

基于SWOT 分析法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提质策略研究 雷小波 欧阳茹玥(2.39)

“育德强技、多维习得”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的应用实践 牛恒茂 牛建刚 李仙兰 王睿怀(2.45)

谈判实力理论视角:论高职校长校企合作谈判力提升 石怡寒 王为民(3.42)

中职家校共育实效提升的路径探讨 徐璇(3.48)

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植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杨丽(3.52)

产业学院校企资源协同优化探究 朱军 张文忠(4.42)

政校校行企协同下新型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构建研究 陈艳红 陈朝慰 叶陈勇(4.47)

基于EPIP 理念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张翔宇 刘莹杰 郝立果(7.45)

基于OBE 理念的机电专业“四阶段、四层次”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何欣(7.50)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运用EPIP 思维的价值和路径 李响(7.56)

新时代信息化支撑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阮浩 涂辉 丁中燕(8.44)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技巧分析——基于冲突化解学研究视角 王智威 王尚 王珂(8.50)

高职IT 类专业群“五位一体”项目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姜建华 夏梦 郝刚(9.35)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郑玉清(9.42)

职位族: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 刘莎莎 赵宝柱 闫志利(9.48)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产业属性的辨析与维护 龚添妙 谭进(10.30)

对接产业链的智迅诚无人机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刘丽 高照忠 孙松梅(10.36)

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研究 李德旭 王延明 王元戎(11.45)

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及其圈层体系构建研究 宋杰(12.45)

职教改革与发展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职业教育发展:影响、应对与展望 祝叶丹 陈衍 宋永芳(1.45)

基于SSCI 期刊的职业教育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柳超 和震(1.52)

世赛视角下的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莹莹 汪琬(2.52)

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设备使用率的探讨 徐晨晨 尹婷 袁鹏慧(2.58)

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构想 刘芳 薛栋(2.62)

中德合作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径探析 林君焕 黄广健 李金国 潘伯康(3.57)

职业教育一体化:内生逻辑与支持系统评价体系 刘蓉 宋杰(3.63)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策略研究 刘襄河 孔江红(3.69)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的应然状态、实然困境和使然路向 王丽华(4.5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 林素絮 罗智超(4.61)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与体系构建探究 夏文燕 王利萍(4.67)

近二十年我国混合式教学研究综述 周彩霞 贾志晖(5.41)

高职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问题与革新 覃兵 何雨潇(5.48)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曹继华 张巍 曹晔(5.53)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分析——基于2022 年部分省份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示项目的内容分析 张涵 赵文平(7.61)

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协同治理的逻辑与路径 周劲松 张晓湘(7.67)

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化过程、价值与实施路径 郭孟杰 闫志利(8.58)

高职对外商贸类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路径——基于职业等级证书制度的思考 孔娜(8.64)

类型教育视角下职普融通的逻辑耦合、难点及进路选择 廖思敏(9.54)

共享发展理念下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的价值及路径——基于FBM 行为模型 余凡(9.60)

中小微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技术骨干人才的调研分析及对策建议 舒航 岳瑞丰 赵扬(9.65)

“三教”改革视域下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构建——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工匠培养为例 罗云芳 李珊珊(10.40)

数字治理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赵艳 吴升刚(10.45)

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时代要求与现实思考 罗洁 李文静(10.52)

我国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促进举措许远 李兴军 李雪芬 周琬琦(11.50)

对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综合高中试点工作的检视 曾凤琴 郄海霞(11.58)

职业教育助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逻辑阐释 刘鸣宇 薛寒(12.53)

“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探究——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例 杜玉帆(12.61)

师资培养

从离身到具身: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模式的转型 周巧鸥 胡小桃(1.61)

职教师资本科生职业感知教育体系构建初探 梁峰 张培青(3.75)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形势、问题与策略 周红莉 吴兆明(11.64)

“新师范+新工科”背景下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培养 王红云 杜灿谊 喻菲菲 龚永康(11.69)

“双高计划”高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成效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197 所“双高”院校中期绩效自评报告分析 田舒蕾(12.67)

基于“本硕一体化”职教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机电类专业科教产教双融合实践教学体系为例 于强 蔡玉俊 周兰菊 刘新钰(12.73)

教师与学生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视域下大学职业生涯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刘爽 李可会(2.69)

教学创新团队教师企业实践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石琼 阚柯 罗小丽 陈文明(4.71)

学生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质性研究 王霞 何莎薇 徐国庆(4.77)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基本结构与行动路径 吴仕韬 祁占勇(5.59)

智能时代高职教师的角色困境与转型策略研究 古翠凤 张悦(5.66)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职校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激发探究 朱军 张文忠(5.71)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许德顺(8.71)

高职幼师生职业认同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雷和敏 曾彬(8.75)

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的内涵、结构与价值 王世铎 邱连波(10.57)

课程与教学

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徐榕霞 付雪凌 石伟平(1.66)

面向新工科职教师资的“软件技术基础”生态化课程建设 梅健强 张军 刘超 郝彬(1.73)

“中文+职业技能”线上教学理论探析 孙雨桐(1.78)

大数据驱动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杜玉帆(2.75)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策略研究 金萍女 戎成(2.80)

大数据支持的深度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冯崇军(2.86)

“职业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梁卿(3.80)

以生为本:提升职技高师思政课亲和力路径探析 宋瑞璇(3.85)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维度 张翠莲 李忠华(4.83)

设计类课程特点与思政教学要求的同质性研究 白仁飞 张峻霞(4.87)

高职“金课”的质量标准与建设路径探析 卢彦红 刘泓(5.75)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校体育课过程性评价模型与体系构建 许明(5.80)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构建 邓韦 宋锦 王娟(7.73)

基于数据驱动的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评价研究 邓祖禄 李佳(7.78)

大单元教学:基于大概念的中职英语深度学习研究 蒋军海(8.81)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 田友清 丁平 陈春苗 刘平平(9.73)

基于有效失败理论的机械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曹素红 刘伟华(9.79)

知识分类视角下高职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研究 吴华君(10.6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整体构建研究 俞佳飞(10.72)

“四位一体”高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以“汽车单片机及车载网络技术”课程为例 徐志山(10.77)

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五协同”策略 白欢(11.74)

新时代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探究 姚琦 杨慧 刘澜波 曾凡琳(12.79)

阳光体育背景下职业院校群体活动设计探讨 张清雷 张凯(12.86)

比较与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教材的基本特征及对我国教材改革的启示 鄂甜 苏永昌(1.85)

欧盟学徒培训融资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项昊羽 孙翠香(1.91)

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发展困境与中国合作 李炜婷 [阿尔及利亚]瓦利德·艾萨尼(2.91)

欧盟成员国基于学习成果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设计 张科丽 陈悦(3.91)

德国“职业教育4.0 战略”对我国职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于颖 段雅雯(4.92)

瑞典学徒制教育:类型、机制、策略与启示 赵凌(5.85)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启示 胡小桃 黄奕洲(5.91)

印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 王丽华(6.69)

比利时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吴秋晨(6.77)

新西兰职业教育改革及启示 朱果(6.83)

加拿大先前学习评价与认定及其对我国非学历教育的启示 程泽瀛 韩玉(6.90)

日本专修学校质量保障与提升策略研究 刘丽娟 陈川(7.84)

日本职业院校机械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启示——以日本一关工业高等专门学校为例 胡宇飞 孙健(7.9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及其中国本土化探究 唐立娟 魏星星(8.86)

法国职业教育师资的类型、培训特点及启示 缑文玉 王蕊(8.92)

柬埔寨技能扶贫实践:主体、政策与模式 宋永芳 陈衍 祝叶丹(9.85)

瑞典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特点与启示 林晓琳 关晶(10.83)

越南职业教育的治理结构、策略与特点 郑佳(10.90)

新西兰职业教育改革实践 高苡菡 徐宏伟(11.81)

美国ACCSC 职业院校认证模式及其启示 蒋淼(12.90)

史海钩沉

墨子百工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李国松(9.92)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基于学制改革的研究视角 李钰靖(11.89)

猜你喜欢

工坊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职业写作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