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2-14徐运国时培凤秦程现吕冬明
徐运国 时培凤 秦程现 吕冬明
(1.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2.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3.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 北京 100000)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不懈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文中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1]。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经济模式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2-4]。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电商扶贫模式,比较典型的有“砀山模式”“成县模式”和“青川模式”等[5],不仅拓展了传统农业产业链上下游链条,弥补了贫困地区在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环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6],还在拉动经济双向循环、提高城乡就业水平、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7]。根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司数据,2022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 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高达1.99 万亿元,同比增长4.9%,农产品网络零售增势较好[8]。
人是决定一切发展的根本力量,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然而,当前职业院校所培养的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人才,普遍存在对“三农”政策认识不到位、对本土农村产业布局及特点缺乏了解、服务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等劣势[9]。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任。如何实现职业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耦合协调发展,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电商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当下职业院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一、职业院校电商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分析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大力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等。这表明,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和职业教育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国家政策为电商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职业院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电商人才支撑,农村田间地头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践场域。
(一)国家政策支持:为电商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从政策维度来看,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电子商务”一词,鼓励电商头部企业或平台开展农村电商服务、健全电商服务体系、建立适应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将“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作为单独条目列出,提出要建立健全契合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和院校面向农村电商产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2018 年至202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及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分析2016 年至2023 年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电子商务的政策话语体系,主要存在如下转变:一是对发展农村电商产业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网络销售向“互联网+农业”转变;从注重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单一电商服务向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转变。二是对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的转变。从面向建立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向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和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转变;开始推动国家数字农村系统建设。三是对农村电商服务手段的转变。从借助物流体系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向以数字和平台技术为载体的“数商兴农”工程转变;鼓励面向乡村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开始面向乡村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可见,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已经从普及应用阶段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电商政策的“四梁八柱”已经建立,为农村电商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学校供给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电商人才支撑
如何培养一支愿意留在乡村、愿意建设家乡、熟悉家乡人文环境和资源禀赋的本土人才队伍,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从其功能定位、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优势来看,已经成为培育农村电商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一,从功能定位来看。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性、教育性和经济性的跨界属性特征,在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传承技术技能、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既可以通过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又可以通过培养电商人才赋能乡村人才振兴。2022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202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表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通过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第二,从服务面向来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教育类型,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一环。其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校企合作等都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展开的,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解决区域人才供需矛盾、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意味着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耦合,契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需求。这为大力培养本土农村电商人才提供了支撑。第三,从人才培养优势来看。农村电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电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农业及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属于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在助力乡村振兴、培养乡村人才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可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电商人才。
(三)田间地头锻炼: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践场域
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逻辑生长点,田间地头则是职业院校开展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场域。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供给,乡村振兴必然缺乏持续内生动能;没有农村实践,培养的人才将难以满足乡村发展需求。可见,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具有同向同行的联动关系。第一,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商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衔接,可有效促进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适应性。第二,从专业实践角度来看。只有下沉农村一线、扎根田间地头,在真实的农业农村工作场景中去探索、实践、验证或者创新,才能有效实现工学交替,完成“课堂知识—生产性实践—回归课堂或创新创业”的交替循环。第三,从劳动教育视角来看。在农村真实场景中开展生产实践,既可以让学生全景式亲近乡村、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农民、理解乡村文化、锻炼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意和劳动习惯,在内心中播下热爱农业、情系农村、尊重农民的种子。可见,农村田间地头为职业院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人才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场域,在实践中实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耦合,有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山东省相关政府部门锚定教育使命,聚焦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支持全省职业院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或农民学院助力乡村振兴,并在政策供给、项目建设、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10],为省域职业院校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保障。作为一所市属高职院校,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开设了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构建了“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农村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人才支撑。
(一)“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所谓“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指由职业院校和电商企业作为双育人主体,从产业融合、场域融合和主体融合三个维度出发,借助“校内课堂、网络课堂、企业顶岗、乡村实践”四种途径培养农村电商人才的模式。就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传统的学校单一育人主体已经无法满足育人需求,与电商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力量开展真实的直播电商运营与实践,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与实际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产业链,“产业融合”即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人才培养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对接;“场域融合” 即要求教学空间与真实的工作场所融合,育人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主体融合”即要求学校主体提升办学质量的诉求与企业主体获取市场利润的诉求融合,学生主体可持续发展并创造经济价值的诉求与农民主体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诉求融合。可以说,只有满足了“三融合”诉求,才能真正树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功能。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农村电商人才需要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培养。校内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通过企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域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乡村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了解乡村文化,熟知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产业链,从而激发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
(二)“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农村电商人才是将电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农村特色产业进而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其他类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通用性和地域性
乡村具有地域性强的特征,对自然环境依赖度较高。从类型多样的农产品到风格迥异的乡村生态资源,无不体现着地域性差异,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性乡村文化。地域性差异造成了区域农业产业链的差异,进而产生了人才培养的地域性差异。这就要求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考虑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的通用性原则,又要兼顾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地域性原则。按照“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重点学习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的通用理论知识和基础从业技能;在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重点到企业和乡村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教学,强化独具地域特色的专业应用能力。
2.特色性和超前性
特色性原则要求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优势,科学设置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开展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出与区域发展相契合的农村电商人才。超前性原则要求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长期战略,应紧密聚焦国家“三农”政策导向,预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学生个性发展,对电商专业进行前瞻性的合理规划,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实践性和创新性
实践教学是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生角色对接职业人的核心环节。与校内教学相比,校外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生产性实践活动,在真实的工作场域中,教学内容、学生身份、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等均发生了变化,成为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性要求校企双方结合区域产业特点,探索出以农村电商产业为中心的实践场域,突破职业院校与电商企业之间的空间阻隔,提高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三、“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0 年,济南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打造直播经济总部基地的实施方案》,提出借助电商直播发展机遇,将济南打造为全国直播经济总部基地,推动济南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积极回应济南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学设置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联合山东网商集团、山东麦粒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济南产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政府等单位,打造了校内麦粒直播电商职业体验基地、校内泉水人家商学院,推行“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2022 年学校被省教育主管部门评定为 “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
(一)宏观维度: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双主体”育人理念
1.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双主体”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理念
在落实“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校立足自身办学优势,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电商头部企业合作,建立了以应用为导向的“双主体”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理念,旨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依托校内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和农村田间地头,聚焦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及生态资源优势,建构“校内仿真、企业实训、乡村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夯实农村电商人才的实操能力、电商直播销售能力、电商物流管理能力和乡村旅游推介能力,旨在培养一支懂“三农”、懂市场、懂管理的农村电商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方向发展。
2.建立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
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在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在实施“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结合省市有关推进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成立了由学校骨干教师、教育领域专家、兄弟院校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等人员组成的校级专业规划小组,成立了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制定了优先发展涉农专业、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开设了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面向农副产品、绿色蔬菜、花卉林果、手工制品、康养娱乐等优势产业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了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动态调整机制,依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学校开设专业进行评估,建立“红黄蓝”专业预警机制,及时对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结构进行动态优化调整,降低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侧与电商企业人才需求侧的供需错配成本,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建立以产科教融合为导向的教学制度体系
实施“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以产科教融合为导向的教学制度体系,有效推动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一是教学中突出“模块化”实践教学。学校相继与莱芜区大王庄镇、商河县张坊镇、泉水人家等单位开展合作,共同组建直播电商基地、文创研发实践基地、创意乡村项目服务试点基地,提取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项目并转化为“模块化”的教学项目,增强电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实战能力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二是加大教学管理制度的供给力度。学校凸出产科教融合导向,制定了“校企双元育人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乡村振兴技术服务和项目推广管理及考核办法”“模块化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 等教学管理制度,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教育教学三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保障。
4.建立以“双师双能”为导向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为保障“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校企合作建立以“双师双能”为导向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所谓“双师”,是指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导师”教学管理团队;“双能” 就是教学团队成员要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相继与济南产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高水平师资团队,共建乡村振兴电商专业实训基地,要求校内专业教师轮流与学生共同开展企业实践,了解电商产业最新前沿动态和乡村振兴政策,逐步让校内专任教师向“双能”型教师转变。学校鼓励师生参加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教师参与开发国家级和省级涉农专业教学标准,以此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素质。此外,学校还聘请电商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的日常管理工作;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及时将电商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校企合作改善实训教学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创建真实工作系统化的学习场景。
(二)中观维度: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三融合”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方案
1.校企双元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在实施“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围绕“产业融合、场域融合、主体融合”目标,构建了以产出为导向的“三融合”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校企双方结合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二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打造农村电商平台,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工作系统化的学习场域。三是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重点打造具有济南乡村特色的网站美工设计、视频拍摄与编辑、直播电商运营与管理、供应链管理、乡村旅游项目实践等“模块化”课程资源。四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学周、教学月为单位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模块内容、所用学时和所占学分,要求学生至少应主持完成一项产品设计、项目推广等活动。五是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双能”师资团队,共同参与学生教学、日常管理以及学业评价工作。
2.构建“模块化”农村电商专业课程体系
实施“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构建了“模块化”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课程体系。校企双方按照直播电商岗位需求对接专业课程设置、电商运营实际工作内容对接课堂教学内容、电商运营工作过程对接实际教学过程的原则,依据“基础共享、核心独特、拓展互选”的原则,整合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教学内容,设计开发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综合课程和拓展课程为有机衔接的“模块化”课程,避免了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村电商实际工作内容不匹配的弊端。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完成专业综合课程的学习,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与农村电商相关的拓展课程进行学习。“模块化”的灵活组织形式,有助于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嵌入到已有课程体系之中,教师可以根据行业发展和农村电商岗位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新技术、新标准、新知识,及时删除繁冗陈旧的教学内容,保证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内容的前沿性和针对性。
3.构建“双主体+四阶段”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施“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地方政府、电商企业开展合作,借助地方产业特色和优势资源,构建了以校企双元育人为主体、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以产科教融合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双主体+四阶段”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第一阶段是学生基本技能培养阶段,一般于第二、三学期在校内课堂和网络平台完成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部分课程也会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第二阶段是学生核心技能培养阶段,一般于第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室和直播基地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校内实训学习安排在1 至15 周,侧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后3 周在校内麦粒直播电商职业体验中心基地完成核心技能的学习。第三阶段是学生综合技能培养阶段,一般是第五学期的1 至10 周在校外电商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习,学生被赋予“学徒”身份,实行“双导师”制管理;学校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并对有价值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推广。第四阶段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一般于第6 学期的1 至16 周开展企业顶岗实习和农村田间地头实践,学生以“准职业人”身份参与电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或管理,在真实的工作场域中提升自身岗位职业能力。
(三)微观维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四协同”教育教学模式
1.推行项目驱动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校内课堂、网络课堂、企业顶岗、乡村实践”等学习途径,构建了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以 “基础模块—核心模块—综合模块—拓展模块”为有机衔接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从而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拓展课程串联起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兼具并以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块,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之间互相割裂、不同学科之间内容无法有效衔接的弊端。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模块、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模块、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模块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核心模块主要包括网店装修模块、视频编辑模块、直播电商实践模块、供应链管理模块、乡村旅游项目实践模块等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模块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策划与营销模块、农村电商创新创业实训模块等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主要涵盖电商企业管理、营销技巧、直播电商团队建设等内容,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教学管理监控体系是学校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控制、评估和指导过程的总和,对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定期赴电商企业、农村田间地头开展顶岗实习或实践活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赋能教学管理过程,制定了“一平台、双导师、三对接”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一是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学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管理校外实习实训环节、监控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可以实时反映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平台管理人员会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答疑解惑。二是建立“双导师”管理队伍。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协同管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校内教师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企业导师侧重于学生工作过程考核。三是形成“三对接”管理体系。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对接企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对接企业师傅、辅导员对接校外实习学生及家长,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3.建构了农村电商人才“四维考核评价体系”
在“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电商人才培养中,涉及“校内课堂、网络课堂、企业顶岗、乡村实践”四种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传统单维度考核评价体系难以适应不同学习场域的要求,亟需建构一套既可以兼顾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基于上述目的,学校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立体化、评价标准多维化”的原则,采用“自评与他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评价与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由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拓展四部分组成的“四维考核评价体系”。其中,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职业拓展部分所占比例各自均为20%,职业能力考核所占比例为40%。评价主体由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企业师傅、学生四个主体组成。其中,“校内课堂”的评价实施主体是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评价实施主体是企业师傅,“乡村实践”的评价主体是学生本人,“网络课堂”的评价主体由职教云、学习通等学习平台自行记录。由此发挥了主客观评价并存的多元特点,使得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结语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生态和文化等要素得到全方位发展,以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的。结合区域乡村发展实际,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可以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值赋能。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普及,农村电商将从传统的注重生产和销售环节,逐步向全产业链环节的多元化业务模式转变,带来了农村发展主体的转型升级,农村电商逐步实现了流程在线化、品牌优质化、经营智能化、生态协同化和竞争高效化[11]。这对职业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续优化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建议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将职业院校、地方政府、电商企业、乡村田间地头放置于一个学习场域,打造集“校园场域、企业场域、乡村场域”为一体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所学习场景,帮助学生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过渡到“充分参与者”,逐步实现从认识乡村、了解乡村、投入乡村,到爱上乡村、振兴乡村的转变。